「做值得的事,不要只是賺錢。」張羽轉述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張安平的說法,這是2019年,雲朗十周年時,內部高階經理人激盪出的「雲品為什麼存在?」的重要願景。
「我們有沒有貢獻?有沒有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張羽接續著說,跟著這幾個大哉問出發,雲朗定調「企業永續」不單只是指企業能將自己經營成百年企業,而是要與社會、環境產生正向關係、有所貢獻。據此,自雲品乃至雲朗觀光集團,都逐步踏上企業永續經營這條路。
「我們是一間很綠的飯店!」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總經理張羽笑著說,這指的不是他們的外部裝潢,而是從消費者踏入到飯店內的每一個角落,都有雲品想要與環境共好、永續經營的用心。
雲品於2019年,成為台灣第一家全球永續旅遊認證(GSTC)的五星酒店,並於2022年率先響應,成為第一家加入「綠色餐飲指南」飯店成員。
低碳運送的在地食材,呈現多元風味
光是環繞著日月潭雲品所用的「食材」,這個題目,張羽就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企業到底花了多少心思,改變原本的採購、廢棄物處理思維,走上永續與綠色餐飲之路。
食材的低碳或減碳運輸是最基本的。張羽指出,雲品優先採購在地商家、小農的食材,另一方面還可增加南投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希望成為吸引返鄉青年投入農業的誘因。
雲品與南投縣政府農業處合作,找出上百家中彰投區的在地小農,進一步篩選出二十家上下,作為穩定的食材供應商,其採購標準,以有認證標章為主的產地、友善食材做為優先採購。
從產地的土壤裡拔起,一箱箱食材送來,也不用一次性塑膠袋包裝,處理後直上今天消費者的餐桌。張羽不諱言,相較於從中盤、大盤進口,小農一定會有供貨不穩定、成本較高的情況,但帶來的影響與改變,卻是無法以有形成本衡量的。
他舉例,負責採購的同事,在這期間開始執行「一日無肉日」,到最後變成全素者,積極推廣素食概念。
將目光轉到廚房內部,將剩食捐贈給鄰近的教會組織,或是讓員工能自備餐盒裝盛回家,是最直接的做法,但他們做得更徹底,連廚餘都不放過。
2020年他們開始自己處理廚餘,耗資百萬,與南投綠生農場合作,他們設立廚餘處理機,過去選擇直接丟棄的廚餘,他們全都蒐集起來,透過自動化設備處理十來天,經過發酵、乾燥、濕潤等步驟,製成土壤改良物,能夠提供給農場作為土壤肥料,再回到雲生農場使用,種植出雲品會採購的食材,形成永續循環生態圈。
果,慢火熬煮後再以大火收乾至湯汁濃稠充滿鮮味精華。
以消費者體驗為最高前提,讓所有改變都順利推行
在消費者端,怎麼做ESG?雲品先從減少「一次性浪費」著手。
自 2019 年起,便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包含梳子、刮鬍刀、小罐沐浴乳等,若客人真的忘記帶,「你可以到館內三樓買牙刷,也是大麥做的環保牙刷。」
他們也不提供房內的瓶裝水,反而用義大利進口的氣泡水機取代,房間放置大玻璃瓶,需要多少都可自取。
二措施累積下來,共省下至少十萬把牙刷、十六萬瓶寶特瓶的塑膠垃圾,成果驚人。而這種乍看之下、很麻煩消費者的事,但雲品卻做到了, 「教育一年,實行兩年,99%顧客都是接受的。」張羽說,現在來的人,甚至也會自備環保餐具跟水瓶,幾個月後,氣泡水機的做法更推廣到雲朗旗下的其他飯店。
「溝通」這件事,也不是從省成本出發,而是如何在不浪費的前提下,提供最高品質的消費者體驗。
以瓶裝水來說,雲朗的房務人員,會在客人入住前,就先裝好水在玻璃瓶內,並用便條註明,水是何時裝好的,傳達「新鮮」的訊息掃除客人疑慮;客人退房後,水瓶也要逐房回收清潔消毒。說起來,種種細節還不如買瓶裝水最方便,也因此,客人會從中體會到,雲朗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環保,而不是為了樽節開支而找客人麻煩,「只要配套、細節做到位,顧客會懂你想要傳達的理念。」
而在餐點區,因為小農供應商多,雲品更鼓勵小農種植更多不同種類的蔬菜。永續與綠色餐飲的終極願景,是對台灣的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張羽說,台灣可食用食材有兩萬多種,但常見卻不過數十,多數農夫會選擇種植需求量大的農作物,長時間下來,會造成生態循環的傷害。
小農種植的在地食材,他們會在餐廳闢出一區「野菜區」,這些不常見的食材出現在餐檯上,讓顧客有別出心裁的驚喜。
另外,由台灣唯一連續五年蟬聯米其林三星的「頤宮」餐廳靈魂人物行政主廚陳偉強,在KEN CAN by Ken Chan中餐廳設計了一套結合南投在地的時令食材粵菜套餐,更是別出心裁。例如一道「印加果刺參燉雞湯」,就是選用魚池地區吃茶葉長大的雞肉,加上在日月潭頭社種植、有超級食物美譽的印加果,兩種食材熬煮後收乾,變成充滿鮮味的濃稠湯品,
「我們談的奢華或享樂,不再只停留於表面。」張羽強調,現在談的奢華旅遊,不是過去大家印象中的鋪張,而是將飯店更多的貼心,放在每一個與他人、社會乃至環境共好的經營理念裡,讓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體驗上的「奢華」,更得到「心靈」上的富足,這會是未來雲品規劃旅行、餐飲,最終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