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值得的事,不要只是賺錢。」張羽轉述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張安平的說法,這是2019年,雲朗十周年時,內部高階經理人激盪出的「雲品為什麼存在?」的重要願景。

「我們有沒有貢獻?有沒有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張羽接續著說,跟著這幾個大哉問出發,雲朗定調「企業永續」不單只是指企業能將自己經營成百年企業,而是要與社會、環境產生正向關係、有所貢獻。據此,自雲品乃至雲朗觀光集團,都逐步踏上企業永續經營這條路。

「我們是一間很綠的飯店!」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總經理張羽笑著說,這指的不是他們的外部裝潢,而是從消費者踏入到飯店內的每一個角落,都有雲品想要與環境共好、永續經營的用心。

雲品於2019年,成為台灣第一家全球永續旅遊認證(GSTC)的五星酒店,並於2022年率先響應,成為第一家加入「綠色餐飲指南」飯店成員。

低碳運送的在地食材,呈現多元風味

光是環繞著日月潭雲品所用的「食材」,這個題目,張羽就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企業到底花了多少心思,改變原本的採購、廢棄物處理思維,走上永續與綠色餐飲之路。

食材的低碳或減碳運輸是最基本的。張羽指出,雲品優先採購在地商家、小農的食材,另一方面還可增加南投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希望成為吸引返鄉青年投入農業的誘因。

雲品與南投縣政府農業處合作,找出上百家中彰投區的在地小農,進一步篩選出二十家上下,作為穩定的食材供應商,其採購標準,以有認證標章為主的產地、友善食材做為優先採購。

從產地的土壤裡拔起,一箱箱食材送來,也不用一次性塑膠袋包裝,處理後直上今天消費者的餐桌。張羽不諱言,相較於從中盤、大盤進口,小農一定會有供貨不穩定、成本較高的情況,但帶來的影響與改變,卻是無法以有形成本衡量的。

他舉例,負責採購的同事,在這期間開始執行「一日無肉日」,到最後變成全素者,積極推廣素食概念。

將目光轉到廚房內部,將剩食捐贈給鄰近的教會組織,或是讓員工能自備餐盒裝盛回家,是最直接的做法,但他們做得更徹底,連廚餘都不放過。

2020年他們開始自己處理廚餘,耗資百萬,與南投綠生農場合作,他們設立廚餘處理機,過去選擇直接丟棄的廚餘,他們全都蒐集起來,透過自動化設備處理十來天,經過發酵、乾燥、濕潤等步驟,製成土壤改良物,能夠提供給農場作為土壤肥料,再回到雲生農場使用,種植出雲品會採購的食材,形成永續循環生態圈。

雲品融合產地到餐桌的概念,選用魚池在地的雞肉與印加 果,慢火熬煮後再以大火收乾至湯汁濃稠充滿鮮味精華。

雲品融合產地到餐桌的概念,選用魚池在地的雞肉與印加
果,慢火熬煮後再以大火收乾至湯汁濃稠充滿鮮味精華。

以消費者體驗為最高前提,讓所有改變都順利推行

在消費者端,怎麼做ESG?雲品先從減少「一次性浪費」著手。

自 2019 年起,便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包含梳子、刮鬍刀、小罐沐浴乳等,若客人真的忘記帶,「你可以到館內三樓買牙刷,也是大麥做的環保牙刷。」

他們也不提供房內的瓶裝水,反而用義大利進口的氣泡水機取代,房間放置大玻璃瓶,需要多少都可自取。

二措施累積下來,共省下至少十萬把牙刷、十六萬瓶寶特瓶的塑膠垃圾,成果驚人。而這種乍看之下、很麻煩消費者的事,但雲品卻做到了, 「教育一年,實行兩年,99%顧客都是接受的。」張羽說,現在來的人,甚至也會自備環保餐具跟水瓶,幾個月後,氣泡水機的做法更推廣到雲朗旗下的其他飯店。

「溝通」這件事,也不是從省成本出發,而是如何在不浪費的前提下,提供最高品質的消費者體驗。

以瓶裝水來說,雲朗的房務人員,會在客人入住前,就先裝好水在玻璃瓶內,並用便條註明,水是何時裝好的,傳達「新鮮」的訊息掃除客人疑慮;客人退房後,水瓶也要逐房回收清潔消毒。說起來,種種細節還不如買瓶裝水最方便,也因此,客人會從中體會到,雲朗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環保,而不是為了樽節開支而找客人麻煩,「只要配套、細節做到位,顧客會懂你想要傳達的理念。」

而在餐點區,因為小農供應商多,雲品更鼓勵小農種植更多不同種類的蔬菜。永續與綠色餐飲的終極願景,是對台灣的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張羽說,台灣可食用食材有兩萬多種,但常見卻不過數十,多數農夫會選擇種植需求量大的農作物,長時間下來,會造成生態循環的傷害。

小農種植的在地食材,他們會在餐廳闢出一區「野菜區」,這些不常見的食材出現在餐檯上,讓顧客有別出心裁的驚喜。

另外,由台灣唯一連續五年蟬聯米其林三星的「頤宮」餐廳靈魂人物行政主廚陳偉強,在KEN CAN by Ken Chan中餐廳設計了一套結合南投在地的時令食材粵菜套餐,更是別出心裁。例如一道「印加果刺參燉雞湯」,就是選用魚池地區吃茶葉長大的雞肉,加上在日月潭頭社種植、有超級食物美譽的印加果,兩種食材熬煮後收乾,變成充滿鮮味的濃稠湯品,

「我們談的奢華或享樂,不再只停留於表面。」張羽強調,現在談的奢華旅遊,不是過去大家印象中的鋪張,而是將飯店更多的貼心,放在每一個與他人、社會乃至環境共好的經營理念裡,讓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體驗上的「奢華」,更得到「心靈」上的富足,這會是未來雲品規劃旅行、餐飲,最終極的目的。

餐飲消息

「餐廳外的石礫步道,傍以兩側的松樹盆景,雅致且富禪意。本著「不時不食、以食養身」的精神,提供三種不同價位的套餐,主廚依當日採的食材,炮製出融合西式與日式風格的佳餚。

入座後奉上老普洱茶,飯後則有日式抹茶佐茶點,細膩之處令人心曠神怡。」

以上這段文字,是《米其林指南》形容陽明春天的用餐情境,這間以當日食材提供餐點的蔬食餐廳,是台灣推廣高端蔬食的先行者,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綠星推薦,讓不少愛好精緻蔬食的粉絲,趨之若鶩。

若水茶舍,提供獨立茶舍空間。

 若水茶舍,提供獨立茶舍空間。

從餐飲起家 反思殺業而投入蔬食

陳健宏早年從餐飲起家,但在過去的營業經驗裡,對於肉食文化產生諸多與生命有關的反思,2007年,毅然決然將原本的基礎打掉重練,由葷轉素,投入蔬食文化的推廣。

陳健宏除了因為反思餐飲的「殺業」之外,更注意到早期,台灣的蔬食餐廳很少、且形式相對傳統,多數人的印象就是蔬菜與豆類,不夠精緻,但台灣素食人口卻達300到400萬人,實在不是少數。

由於他自己也開始吃素,發現台灣素食的加工都是技術一流,但能否有更天然、原味的選擇?而這個選擇,能否從他開始?

「為什麼不從我開始,提倡新的飲食觀念?」從這裡開始發想,陳健宏認為,蔬食不應該停留在「素食」領域,便以「天然、食養、環保」為宗旨,在陽明山上打造陽明春天。但當時台灣對於蔬食文化的理解不深、更罔論高端蔬食的接受度沒那麼高,陽明春天一虧就是七到八年。

即便面對虧損,他也不改初衷。「第一個月做20萬,我想的是我要堅持;第二個月還是虧損,我想到的是我都要堅持。」當有很明確的目標,歷經這些虧損的過程,變得必要。

如同管理學中說的「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就像在騎腳踏車一樣,第一步,你為了使原本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會非常費力,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讓飛輪轉動一小點,每一圈都非常費力,但只要轉動起來,下一圈需要的力量就會愈來愈少、愈來愈輕巧,飛輪自然就轉動得愈來愈快。

米其林綠星套餐,結合季節時令食材及友善土地的農產,以及 90 年代棗香普洱茶。

米其林綠星套餐,結合季節時令食材及友善土地的農產,
以及 90 年代棗香普洱茶。

回歸初心 想想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營者

直至ESG、環保、減塑概念興起,以及台灣飲食風潮逐漸走向健康、減碳路線,陽明春天長年以來在蔬食領域的耕耘,愈來愈為人所知,終至轉虧為盈。 

「問他,為了落實ESG做了多少事?」是個因果倒置的問題,他投入蔬食、提倡與自然共好的時候,遠比ESG進入台灣的時間點更早。

他認為,不如回歸初心,想想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營者?

「大家都在推廣ESG的時候,我倒不是刻意去做,而是做為一個經營者,我一直在學習,如何去做一些,真正讓土地好的事情?有哪一些,是我還沒有想到的?」

比起要「執行ESG」策略,陽明春天打從立定品牌地位的一開始,就是把ESG內化在品牌基因裡。

從採購開始,陽明春天的供應商不只有小農,他們也採購智慧農場生產的科技生菜,陳健宏表示,雖有人認為,這種無汙染的科技生菜,缺乏土地的能量,但用供需平衡、大地休生養息的節奏來看,採購科技生菜,是給土壤緩和恢復的時間,可以達到另一種生態平衡。

在設計菜單上,他們留意台灣本土的好食材,紅麴、味噌入菜,設計成特色菜單,如清香紅麴荷葉飯便是一例,我們將糯米、紫米與荷葉一起蒸煮,外頭以荷葉包裹,口感豐富、香氣十足。

企業經營者很像「修心」,要從根本去理解自己的經營理念與心態,「餐飲都是社會責任,賺的每一分錢,我要考量到的都是它背後有沒有污染到環境、我的思維有無錯誤,後續要付出的成本,會不會更大?」

獲得米其林綠星,陳健宏談的,仍是圍繞著要如何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與經驗,進一步提倡綠色產業鏈,就連提到近年旗下開展新通路讀蔬會,或與7-11聯名推出「天素地蔬」的便利即食產品,讓蔬食能以更方便、即時的取用方式,滿足市場需求,他談的,都是如何減省包裝、減少碳排與找到符合綠色規範的廠商合作。

「在錢堆裡面計算,怎麼做?錢才可以變更多,對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我想賺的就不是錢,而是每個人都共好的利益,」或許這就象徵著,他的經營初心不是為了要符合ESG規章而生,而是打從一開始,為的就是回歸純淨,與自然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