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外的石礫步道,傍以兩側的松樹盆景,雅致且富禪意。本著「不時不食、以食養身」的精神,提供三種不同價位的套餐,主廚依當日採的食材,炮製出融合西式與日式風格的佳餚。

入座後奉上老普洱茶,飯後則有日式抹茶佐茶點,細膩之處令人心曠神怡。」

以上這段文字,是《米其林指南》形容陽明春天的用餐情境,這間以當日食材提供餐點的蔬食餐廳,是台灣推廣高端蔬食的先行者,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綠星推薦,讓不少愛好精緻蔬食的粉絲,趨之若鶩。

若水茶舍,提供獨立茶舍空間。

 若水茶舍,提供獨立茶舍空間。

從餐飲起家 反思殺業而投入蔬食

陳健宏早年從餐飲起家,但在過去的營業經驗裡,對於肉食文化產生諸多與生命有關的反思,2007年,毅然決然將原本的基礎打掉重練,由葷轉素,投入蔬食文化的推廣。

陳健宏除了因為反思餐飲的「殺業」之外,更注意到早期,台灣的蔬食餐廳很少、且形式相對傳統,多數人的印象就是蔬菜與豆類,不夠精緻,但台灣素食人口卻達300到400萬人,實在不是少數。

由於他自己也開始吃素,發現台灣素食的加工都是技術一流,但能否有更天然、原味的選擇?而這個選擇,能否從他開始?

「為什麼不從我開始,提倡新的飲食觀念?」從這裡開始發想,陳健宏認為,蔬食不應該停留在「素食」領域,便以「天然、食養、環保」為宗旨,在陽明山上打造陽明春天。但當時台灣對於蔬食文化的理解不深、更罔論高端蔬食的接受度沒那麼高,陽明春天一虧就是七到八年。

即便面對虧損,他也不改初衷。「第一個月做20萬,我想的是我要堅持;第二個月還是虧損,我想到的是我都要堅持。」當有很明確的目標,歷經這些虧損的過程,變得必要。

如同管理學中說的「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就像在騎腳踏車一樣,第一步,你為了使原本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會非常費力,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讓飛輪轉動一小點,每一圈都非常費力,但只要轉動起來,下一圈需要的力量就會愈來愈少、愈來愈輕巧,飛輪自然就轉動得愈來愈快。

米其林綠星套餐,結合季節時令食材及友善土地的農產,以及 90 年代棗香普洱茶。

米其林綠星套餐,結合季節時令食材及友善土地的農產,
以及 90 年代棗香普洱茶。

回歸初心 想想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營者

直至ESG、環保、減塑概念興起,以及台灣飲食風潮逐漸走向健康、減碳路線,陽明春天長年以來在蔬食領域的耕耘,愈來愈為人所知,終至轉虧為盈。 

「問他,為了落實ESG做了多少事?」是個因果倒置的問題,他投入蔬食、提倡與自然共好的時候,遠比ESG進入台灣的時間點更早。

他認為,不如回歸初心,想想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營者?

「大家都在推廣ESG的時候,我倒不是刻意去做,而是做為一個經營者,我一直在學習,如何去做一些,真正讓土地好的事情?有哪一些,是我還沒有想到的?」

比起要「執行ESG」策略,陽明春天打從立定品牌地位的一開始,就是把ESG內化在品牌基因裡。

從採購開始,陽明春天的供應商不只有小農,他們也採購智慧農場生產的科技生菜,陳健宏表示,雖有人認為,這種無汙染的科技生菜,缺乏土地的能量,但用供需平衡、大地休生養息的節奏來看,採購科技生菜,是給土壤緩和恢復的時間,可以達到另一種生態平衡。

在設計菜單上,他們留意台灣本土的好食材,紅麴、味噌入菜,設計成特色菜單,如清香紅麴荷葉飯便是一例,我們將糯米、紫米與荷葉一起蒸煮,外頭以荷葉包裹,口感豐富、香氣十足。

企業經營者很像「修心」,要從根本去理解自己的經營理念與心態,「餐飲都是社會責任,賺的每一分錢,我要考量到的都是它背後有沒有污染到環境、我的思維有無錯誤,後續要付出的成本,會不會更大?」

獲得米其林綠星,陳健宏談的,仍是圍繞著要如何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與經驗,進一步提倡綠色產業鏈,就連提到近年旗下開展新通路讀蔬會,或與7-11聯名推出「天素地蔬」的便利即食產品,讓蔬食能以更方便、即時的取用方式,滿足市場需求,他談的,都是如何減省包裝、減少碳排與找到符合綠色規範的廠商合作。

「在錢堆裡面計算,怎麼做?錢才可以變更多,對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我想賺的就不是錢,而是每個人都共好的利益,」或許這就象徵著,他的經營初心不是為了要符合ESG規章而生,而是打從一開始,為的就是回歸純淨,與自然永續。

餐飲消息

中午時分,走進遊戲橘子右手邊的空間人聲鼎沸,明亮空間搭配木色餐桌,點餐櫃檯排著長長人龍,大家都在期待今天的餐點上桌。

這裡名為「普橘島」,是企業的員工餐廳,內部有句話說,「橘子人若不在位置上,就是在去普橘島的路上。」

它有多受歡迎?以供餐份數來看,企業員工數約900人,但它每日供餐與飲料單號就達1200-1400份,中午餐期更會備足400份餐點,採APP提前點餐與現場排隊,而現場排隊的名額,多在25分鐘內就售罄。

普橘島除了作為一間成功的員工餐廳,也因企業政策結合ESG理念,近年走在落實永續環保的路上。

餐廳裡淘汰一次性用品,全面使用環保餐具。

 餐廳裡淘汰一次性用品,全面使用環保餐具。

不只讓員工滿意 更要發揮影響力

採訪之初,我們問普橘島的島主「哈利」(王耀毅)「為了ESG,做了哪些改變?」他老實不過地回答,「我們不是為了數字而執行任何企劃,我們是看在哪些是對的事情,就去做。」

什麼叫做對的事情?或許可以從普橘島淘汰一次性餐具開始說起。

那是在哈利加入之前的2018年,一場稱為「全橘總動員」的員工大會中,那個會議裡,所有員工都可以葷素不忌地,對執行長劉柏園提問。

當年度,遊戲橘子正式宣告將企業經營與環境共生的理念結合,但員工餐廳使用一次性餐具,與企業理念不合,因此員工大會裡就出現了一個提問是:「普橘島可否淘汰一次性餐具?」

二話不說,普橘島至此以環保餐具或鼓勵員工自備餐具,取代一次性餐具。若以平均每日提供1300份餐點、每月供餐22天粗略計算,自2018年至今,這個轉變,已為企業減少34.3萬份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從員工的起心動念,促成了普橘島更貼近企業經營理念的起點,現在回首,那次的改變,或許也是一個員工餐廳,走上ESG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在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面向上,普橘島有許多作為,包括綠色採購、廚餘再利用、採購環保洗滌劑,或是規劃如污廢水池、廚房截油槽等污染防治項目,用以降低廢棄物與減少碳排放。

在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則來自在哈利加入的2020年之後,有更多創新落地的做法,甚至為集團擴大了更多的對外連結與品牌影響力。

舉例來說,整間企業員工人數不過千人,但它的IG社群卻有1.7萬人追蹤,自介上寫著,這是「全台最狂員工餐廳」,上頭每張照片都看起來都美味得不得了,作為員工福利一點也不為過。

從具體數字來看,它在2021年的員工整體滿意度達88.45%,企業內部更將之視為「文化財」。

他們怎麼做到讓近九成員工都滿意?「做一些,超越一般員工餐廳在做的事情。」哈利答。

例如,一般員工餐廳都是外包,做得像餐廳美食街或是自助餐,但遊戲橘子的理念是「養自己的員工,台灣人做台灣菜。」

也因此,菜色會不斷變換是基本,但比較重大的改變在於,哈利發現了員工的隱性需求—「蔬食」。

過去大概一個月出現一次的蔬食料理菜單,在他努力調整比重後,約拉高到佔每周菜單50%的比例,更重要的關鍵在於—好吃。

寫來理所當然,但他們煞費心思找來私廚,設計菜單,如找來五星飯店大廚阿宏師,融合創意發想,推出特製鰻魚飯與咖哩可麗餅定食,光是看照片就令人垂涎三尺,即便不是蔬食主義者,也會想要一嘗究竟。

私廚特製蔬食鰻魚飯

私廚特製蔬食鰻魚飯

作為平台,連結各方

引進私廚,雖然過去的普橘島就有這樣的合作模式,但還沒像2022年,哈利這樣大張旗鼓地將之系統化,並開發出各種不同的菜色與合作模式。

外部私廚有兩種合作形式,除了會與一般餐點,都一同在午間餐期出餐,令菜單一直保持豐富且多變的樣貌,讓員工每周都有期待之外,私廚合作也出現在,每個月兩場限定晚宴中的「客座/作 Guests House」專案裡。

這個一套共出九道菜,菜單以台灣文化與食材出發的員工福利,也同時落實了推廣當季食材、降低碳排的永續共生理念。

這些作為,不僅是所有員工的福利,更是讓私廚與普橘島的餐廳團隊,有了連結。對於私廚來說,有另一個舞台可以展現廚藝,同時在尚未成名之前,能有一筆固定收益;對餐廳團隊而言,每次合作都是新的刺激,從每位私廚身上學到不同的料理技法與創意,更是外面沒有的員工訓練,讓團隊保持著成長的動能與刺激。

又或是,普橘島團隊也與橘子關懷基金會合作,參與「2022 岸到頂野營冒險」,在活動尾聲協助舉辦一場慶功宴活動,慶祝學員們冒險挑戰成功。

以上總總作為,更是落實了哈利所說的:「對的事,就去做」,且串聯了更多不同的資源,「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平台,跟更多人連結。」哈利強調,這不是一間員工餐廳的事,但這是橘子人都想成就的事。正因為每個員工的作為,都從企業文化的根本出發,企業的每一步,自然會與願景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