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外的石礫步道,傍以兩側的松樹盆景,雅致且富禪意。本著「不時不食、以食養身」的精神,提供三種不同價位的套餐,主廚依當日採的食材,炮製出融合西式與日式風格的佳餚。
入座後奉上老普洱茶,飯後則有日式抹茶佐茶點,細膩之處令人心曠神怡。」
以上這段文字,是《米其林指南》形容陽明春天的用餐情境,這間以當日食材提供餐點的蔬食餐廳,是台灣推廣高端蔬食的先行者,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綠星推薦,讓不少愛好精緻蔬食的粉絲,趨之若鶩。
從餐飲起家 反思殺業而投入蔬食
陳健宏早年從餐飲起家,但在過去的營業經驗裡,對於肉食文化產生諸多與生命有關的反思,2007年,毅然決然將原本的基礎打掉重練,由葷轉素,投入蔬食文化的推廣。
陳健宏除了因為反思餐飲的「殺業」之外,更注意到早期,台灣的蔬食餐廳很少、且形式相對傳統,多數人的印象就是蔬菜與豆類,不夠精緻,但台灣素食人口卻達300到400萬人,實在不是少數。
由於他自己也開始吃素,發現台灣素食的加工都是技術一流,但能否有更天然、原味的選擇?而這個選擇,能否從他開始?
「為什麼不從我開始,提倡新的飲食觀念?」從這裡開始發想,陳健宏認為,蔬食不應該停留在「素食」領域,便以「天然、食養、環保」為宗旨,在陽明山上打造陽明春天。但當時台灣對於蔬食文化的理解不深、更罔論高端蔬食的接受度沒那麼高,陽明春天一虧就是七到八年。
即便面對虧損,他也不改初衷。「第一個月做20萬,我想的是我要堅持;第二個月還是虧損,我想到的是我都要堅持。」當有很明確的目標,歷經這些虧損的過程,變得必要。
如同管理學中說的「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就像在騎腳踏車一樣,第一步,你為了使原本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會非常費力,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讓飛輪轉動一小點,每一圈都非常費力,但只要轉動起來,下一圈需要的力量就會愈來愈少、愈來愈輕巧,飛輪自然就轉動得愈來愈快。
回歸初心 想想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營者
直至ESG、環保、減塑概念興起,以及台灣飲食風潮逐漸走向健康、減碳路線,陽明春天長年以來在蔬食領域的耕耘,愈來愈為人所知,終至轉虧為盈。
「問他,為了落實ESG做了多少事?」是個因果倒置的問題,他投入蔬食、提倡與自然共好的時候,遠比ESG進入台灣的時間點更早。
他認為,不如回歸初心,想想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經營者?
「大家都在推廣ESG的時候,我倒不是刻意去做,而是做為一個經營者,我一直在學習,如何去做一些,真正讓土地好的事情?有哪一些,是我還沒有想到的?」
比起要「執行ESG」策略,陽明春天打從立定品牌地位的一開始,就是把ESG內化在品牌基因裡。
從採購開始,陽明春天的供應商不只有小農,他們也採購智慧農場生產的科技生菜,陳健宏表示,雖有人認為,這種無汙染的科技生菜,缺乏土地的能量,但用供需平衡、大地休生養息的節奏來看,採購科技生菜,是給土壤緩和恢復的時間,可以達到另一種生態平衡。
在設計菜單上,他們留意台灣本土的好食材,紅麴、味噌入菜,設計成特色菜單,如清香紅麴荷葉飯便是一例,我們將糯米、紫米與荷葉一起蒸煮,外頭以荷葉包裹,口感豐富、香氣十足。
企業經營者很像「修心」,要從根本去理解自己的經營理念與心態,「餐飲都是社會責任,賺的每一分錢,我要考量到的都是它背後有沒有污染到環境、我的思維有無錯誤,後續要付出的成本,會不會更大?」
獲得米其林綠星,陳健宏談的,仍是圍繞著要如何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與經驗,進一步提倡綠色產業鏈,就連提到近年旗下開展新通路讀蔬會,或與7-11聯名推出「天素地蔬」的便利即食產品,讓蔬食能以更方便、即時的取用方式,滿足市場需求,他談的,都是如何減省包裝、減少碳排與找到符合綠色規範的廠商合作。
「在錢堆裡面計算,怎麼做?錢才可以變更多,對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我想賺的就不是錢,而是每個人都共好的利益,」或許這就象徵著,他的經營初心不是為了要符合ESG規章而生,而是打從一開始,為的就是回歸純淨,與自然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