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走進遊戲橘子右手邊的空間人聲鼎沸,明亮空間搭配木色餐桌,點餐櫃檯排著長長人龍,大家都在期待今天的餐點上桌。

這裡名為「普橘島」,是企業的員工餐廳,內部有句話說,「橘子人若不在位置上,就是在去普橘島的路上。」

它有多受歡迎?以供餐份數來看,企業員工數約900人,但它每日供餐與飲料單號就達1200-1400份,中午餐期更會備足400份餐點,採APP提前點餐與現場排隊,而現場排隊的名額,多在25分鐘內就售罄。

普橘島除了作為一間成功的員工餐廳,也因企業政策結合ESG理念,近年走在落實永續環保的路上。

餐廳裡淘汰一次性用品,全面使用環保餐具。

 餐廳裡淘汰一次性用品,全面使用環保餐具。

不只讓員工滿意 更要發揮影響力

採訪之初,我們問普橘島的島主「哈利」(王耀毅)「為了ESG,做了哪些改變?」他老實不過地回答,「我們不是為了數字而執行任何企劃,我們是看在哪些是對的事情,就去做。」

什麼叫做對的事情?或許可以從普橘島淘汰一次性餐具開始說起。

那是在哈利加入之前的2018年,一場稱為「全橘總動員」的員工大會中,那個會議裡,所有員工都可以葷素不忌地,對執行長劉柏園提問。

當年度,遊戲橘子正式宣告將企業經營與環境共生的理念結合,但員工餐廳使用一次性餐具,與企業理念不合,因此員工大會裡就出現了一個提問是:「普橘島可否淘汰一次性餐具?」

二話不說,普橘島至此以環保餐具或鼓勵員工自備餐具,取代一次性餐具。若以平均每日提供1300份餐點、每月供餐22天粗略計算,自2018年至今,這個轉變,已為企業減少34.3萬份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從員工的起心動念,促成了普橘島更貼近企業經營理念的起點,現在回首,那次的改變,或許也是一個員工餐廳,走上ESG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在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面向上,普橘島有許多作為,包括綠色採購、廚餘再利用、採購環保洗滌劑,或是規劃如污廢水池、廚房截油槽等污染防治項目,用以降低廢棄物與減少碳排放。

在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則來自在哈利加入的2020年之後,有更多創新落地的做法,甚至為集團擴大了更多的對外連結與品牌影響力。

舉例來說,整間企業員工人數不過千人,但它的IG社群卻有1.7萬人追蹤,自介上寫著,這是「全台最狂員工餐廳」,上頭每張照片都看起來都美味得不得了,作為員工福利一點也不為過。

從具體數字來看,它在2021年的員工整體滿意度達88.45%,企業內部更將之視為「文化財」。

他們怎麼做到讓近九成員工都滿意?「做一些,超越一般員工餐廳在做的事情。」哈利答。

例如,一般員工餐廳都是外包,做得像餐廳美食街或是自助餐,但遊戲橘子的理念是「養自己的員工,台灣人做台灣菜。」

也因此,菜色會不斷變換是基本,但比較重大的改變在於,哈利發現了員工的隱性需求—「蔬食」。

過去大概一個月出現一次的蔬食料理菜單,在他努力調整比重後,約拉高到佔每周菜單50%的比例,更重要的關鍵在於—好吃。

寫來理所當然,但他們煞費心思找來私廚,設計菜單,如找來五星飯店大廚阿宏師,融合創意發想,推出特製鰻魚飯與咖哩可麗餅定食,光是看照片就令人垂涎三尺,即便不是蔬食主義者,也會想要一嘗究竟。

私廚特製蔬食鰻魚飯

私廚特製蔬食鰻魚飯

作為平台,連結各方

引進私廚,雖然過去的普橘島就有這樣的合作模式,但還沒像2022年,哈利這樣大張旗鼓地將之系統化,並開發出各種不同的菜色與合作模式。

外部私廚有兩種合作形式,除了會與一般餐點,都一同在午間餐期出餐,令菜單一直保持豐富且多變的樣貌,讓員工每周都有期待之外,私廚合作也出現在,每個月兩場限定晚宴中的「客座/作 Guests House」專案裡。

這個一套共出九道菜,菜單以台灣文化與食材出發的員工福利,也同時落實了推廣當季食材、降低碳排的永續共生理念。

這些作為,不僅是所有員工的福利,更是讓私廚與普橘島的餐廳團隊,有了連結。對於私廚來說,有另一個舞台可以展現廚藝,同時在尚未成名之前,能有一筆固定收益;對餐廳團隊而言,每次合作都是新的刺激,從每位私廚身上學到不同的料理技法與創意,更是外面沒有的員工訓練,讓團隊保持著成長的動能與刺激。

又或是,普橘島團隊也與橘子關懷基金會合作,參與「2022 岸到頂野營冒險」,在活動尾聲協助舉辦一場慶功宴活動,慶祝學員們冒險挑戰成功。

以上總總作為,更是落實了哈利所說的:「對的事,就去做」,且串聯了更多不同的資源,「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平台,跟更多人連結。」哈利強調,這不是一間員工餐廳的事,但這是橘子人都想成就的事。正因為每個員工的作為,都從企業文化的根本出發,企業的每一步,自然會與願景相符。

餐飲消息

在課本還沒學到「岩漿」的毀滅性和破壞力前,兒時的我們對岩漿的印象,總會對這紅滾滾的液體有些好奇。岩漿火鍋之所以取名岩漿,也是因為老闆當初在翻炒辣椒時,小孩在旁觀看時意外出現的童言童語。

岩漿除了滾燙、炙熱的想像感受外,岩漿是可畏可敬的大自然現象,同時也是毀滅重生的意象。當「岩漿」這個詞轉化為空間的主軸語彙時,該怎麼透過不同的設計去傳達呢?

餐廳外觀以岩石風貌的外牆,搭配紅色燈箱照明。

餐廳外觀以岩石風貌的外牆,搭配紅色燈箱照明。

如何展現熔化的岩石 將空間化為地質學   

岩漿火鍋公益店是一場自建築、營建階段就開始參與其中的設計案。九百多坪的空間裡,從業主需求、法規檢討到如何將大自然的奧妙體現在空間中,花了不少的功夫。

我們以大自然循環週期表現出空間中起、承、轉、合的概念,一步一步讓消費者感受。

以岩漿為例的過程則為:「高壓、噴發、流動、凝結」

當岩漿冷卻後將化為岩石,因此這次的空間中大多以凝固的岩漿(岩石)為元素,其中在火山爆發時,自然界中最硬的寶石「鑽石」也會隨著岩漿噴發,從地底深處來到地表。

這幾個自然階段也和平常我們烹調的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燒」-將餐廳外觀延續火山的外觀高聳面貌與宏觀的氣勢。

從建築物外觀,以鐵件孔網彎折成山的形式,接合在建築本體上。並以滾燙炙熱的紅色燈箱表現出來,立面處以大面的灰黑色石皮交錯拼接,展現岩漿凝固後的意象。虛體面上窗戶分割採用大面的落地窗形式,自然的將光線引入室內空間與霧氣、石頭、鏡面等物件產生呼應關係。

當進到入口大門時,便會因高聳紅色大門的大器給震懾,此時透過推開不鏽鋼把手結合雲朵黑金石的自然紋理表面的瞬間,彷彿即將打開另一個異世界的通道。

「蒸」-將熱氣滾燙的氛圍蔓延至整個室內空間,水霧煙霧嬝繞、照射出的紅光,再利用「反射定律」由鏡面取代光,讓一半的物件變成完整、地上的物件飄浮在空中,也透過鏡面的切割、擴散、重複排列等形式將物件放大漂浮至空間之中。

端景以多面立方體鑽石切割面結構作為出發,發散至長廊空間,從鏡面創造出對於我們的顛倒世界,同時由於大塊石頭貼附於天花板鏡面上,彷彿撞擊後與地板產生圓形線條漣漪,從大面弧形玻璃切割面、地面的白色原石塊讓空間不斷反射再反射使產生重複性、天上漂浮著,結合不同燈光角度及顏色,利用乾冰裝置設計讓綿密水霧交錯打造暗色迷幻仙境感。

天花板利用鏡面和圓球設計,產生在閃閃星空下用餐的感覺。

天花板利用鏡面和圓球設計,產生在閃閃星空下用餐的感覺。

利用光線鏡面創造出魔幻感 身歷其境的用餐氛圍

在客座區的部分延續長廊區的反射鏡面,天花板造型以橢圓循環線條作為基礎,利用鏡面及一顆顆的圓球群產生星空下寧靜且夢幻的用餐空間。因應客人不同需求,利用萬向軌道設計,小包廂隔間可將推門展開成為大包廂,提供家庭商務客的私人用餐空間。

燈光扮演營造餐廳氛圍的重要角色,由於本場案件以低明度的光線呈現,凸顯岩漿熱氣氛圍,本場的主角鍋物,相對走廊的氣氛不太過於明亮,以紅光及橘光交錯遮掩住直接性光線。針對於鍋物、走道氛圍、間接線性燈、水霧、投射物件都有作光源瓦數及照射角度分配。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然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經火山> 唐代詩人岑參

想要感受岩漿火鍋神秘、宏大的力量嗎?那就趁入秋天涼之際,來岩漿火鍋公益店感受一頓原始的幽靜饗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