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隆,有一個詞稱三五好友下班到小吃熱炒店簡單小酌相聚,叫「散飲(台語:散啉sàn lim)」。散飲文化帶動熱炒店的生意,從基隆火車站周邊、成功市場,乃至田寮河周邊都是熱炒店戰區,而基隆熱炒店的特色,鼎鼎有名的便是「海鮮」料理,能見到各家熱炒店使出渾身解數,用當日現流海鮮與經典小菜征服饕客。

半路起家 從南北貨運到南北小吃

在田寮河邊車流來往的路邊,「南北小吃」每到傍晚漸漸高朋滿座。

年過七十的南北小吃老闆許榮輝還不到開張的時間,已經同店內工作人員忙進忙出,張羅晚間預備烹煮的食材,一會兒處理魚鮮的鱗片,一會兒查看供應店內人氣招牌菜的烤台。

「南北小吃」已經是基隆的名店,許多外地客不是透過基隆在地人的介紹才知道,就是看美食部落客報導尋得。 許榮輝過去開貨運行,經常幫基隆的報關行運送貨物,當時這家貨運行就叫做「南北貨運」,負責南北往來地送貨。1992年因貨運行營運有狀況,許榮輝轉做小吃店。於是憑著自己愛吃,也曾經到處和朋友吃吃喝喝,對於料理有一番掌握的他讓「南北小吃」一開就是三十年。

基隆港邊熱炒店多鄰近港邊和車站,能夠直接供應勞工、觀光族群,又或是和其他熱炒店相接,形成群聚效應。然而「南北小吃」為何選擇離熱鬧的市區有一段距離的田寮河大馬路邊呢?許榮輝笑笑地說:「這裡是老闆娘的房子。」放上鍋爐、烤台,最亮眼的或許不是招牌,而是被黃光打得光亮的新鮮漁獲與食材的冷藏櫃,加上熱絡的人潮,不論開車走路,目光總是能夠被吸引過去,即刻就能達到宣傳效果。

曾為魚販練就挑食材好本領  店家特色抓住客人的胃 

夏天生意好的時候,經常有台北遊客結束了在基隆海邊遊玩的行程,直接批著一條浴巾前來南北小吃用餐。來到基隆,海鮮絕對是各店家裡的首選,除了能夠吃到當日最新鮮的漁獲,價格也相對便宜,是多數外地客所青睞的。

許榮輝在當兵退伍時,其實還曾從事魚販生意約八年,對於分辨漁獲是否新鮮,沒有特別找人學習,就是憑著經驗慢慢磨練出功力。即便後來轉職開貨運行,練就挑魚這項絕活也沒有離開過他。直到四十多歲開小吃店,在食材挑選上見真功夫。許榮輝豪爽地說:「只要食材新鮮,簡單地料理,烤一下就很好吃。」

每天晚上許榮輝都親自到崁仔頂魚市挑魚之外,拿出讓客人上門的本領,當然還有菜色裡頭那撩人的滋味。問起許老闆南北小吃的特色之味,就是做他喜歡吃的口味,不喜歡酸、甜,南北小吃的菜單裡見不到糖醋、鳳梨蝦球等熱炒店名菜;喜歡吃鹹、辣,以清炒的菜色和烤物,以及蒸魚,佐以辣椒與醬油作為沾醬,如同許榮輝所說,食材新鮮簡單地料理,不需要太多調味就十分美味。

烤透抽

烤透抽

南北鹹蜆仔秘製配方 鮮美甘甜味

南北小吃最著名的菜色,就是烤透抽。經由烘烤後,透抽本身的鮮甜濃縮在嚼勁十足的肉質裡,烤畢後就直接切片上桌。喜歡吃鹹的人,沾著隨盤附上的椒鹽,而許榮輝建議吃法是:先吃原味再沾椒鹽,才吃的到本港海鮮的味道。除了海鮮料理,見到南北小吃每桌客人必點的,還有這一道:紅糟肉。許榮輝不使用酥炸方式,而是烘烤,讓紅糟醬汁裡獨特的酒香氣發散出來,使用帶有油脂的三層肉經由烘烤後切片,沾上搭配的白醋特調醬汁食用,整體口感反倒是十分清爽涮嘴,堪稱南北小吃的獨家料理。

許榮輝自己很喜歡的一道菜是韭菜炒豬血,會有這道菜色是來自以前在別的小吃店所吃到的。韭菜與豬血都是講求料理時間的掌握,炒得過頭則口感較差,而煮得恰到好的豬血與韭菜,加入少許清水使其兩者炒起來軟嫩滑順,最能展現這道菜的迷人之處。

  南北小吃還有一道特別下酒的小菜,是一般熱炒店常見的鹹蜆仔,小小一盤鹹蜆仔,鮮鹹恰如其分,製作方法可不簡單,所使用醬油與蒜頭、辣椒醃漬使蜆仔入味熟成,配方比例有所不同,南北小吃秘製版本放入了酸梅,味道中帶有梅子的甘甜味,吮食間能感受這道小菜豐富的層次,吸飽醬汁的鮮嫩蜆仔肉一點都不死鹹,令人回味再三。

餐飲消息

基隆許多小吃是由廣東福建一帶傳來,如豆干包、乾麵與燒邁(燒賣)。有些來源可具體考究是從福州而來,像是鼎邊趖、紅糟系列料理,而伴隨基隆更多移民歷史的挖掘,傳說和平島上曾有福州人聚落的「福州街」,而和平島與福州兩地互有俗諺代表了兩地互動頻繁的時代,如和平島俗諺稱「福州雞叫雞籠聽著」,或福州有著「雞籠雞叫福州聽著」的俗諺,基隆自日本時代就與福州船班往來密切接觸,福州菜因此傳入基隆成為在地日常小吃。

燒邁不只是港式茶點

經過時代變遷與因應消費需求,這些小吃多少也有了製作方法上的變化。例如已經傳承到第三代的「老牌莊燒邁大王」,燒邁不僅變得更大,且從點心變正餐,甚至還有可以享用到湯的燒邁;另一則是基隆廟口知名的鼎邊趖即是福州料理代表之一,「趖(sô)」若以台語發音便是描繪米漿在鼎邊繞圈沾上後流動的狀態,待米漿乾後就可剪成一塊塊,直接放入鼎內的湯之中,故名鼎邊趖。但此作法現在在基隆較不常見。

基隆的另一特色則是乾麵搭配餛飩湯作為早餐的選擇之一,乾麵又以廣東麵為主,至於廣東麵究竟從何而來未能追溯,無論如何「廣東麵」在基隆流傳下來,形似意麵或陽春麵,但麵體偏白而口感也與前者不大相近,添加油蔥酥與豆芽菜搭配,若是吃不夠再點碗餛飩湯或是幾片紅糟肉搭配,就是經典的基隆早餐。

豆干包

豆干包

福州料理與在地食材的結合

說起紅糟肉,基隆也潛伏不少紅糟(紅麴)系列美食,像是紅糟肉圓、紅糟鰻等,尤其到市場或各式小吃攤,容易看見紅糟的身影。紅糟製法也是源於福州菜系,雖然各縣市肉圓餡料或吃法各有不同,也各有擁護的老饕,但是基隆的紅糟肉圓則從外觀上就有所區別。餡料的豬肉會用紅糟醃漬,有的則是外皮也加入紅糟元素,有的則維持透明狀;紅偏粉的肉圓相當顯眼,搭配綠色清脆的小黃瓜切片與店家特製醬料則別有風味。

最後一項則是豆干包,容易被誤會是淡水阿給,但只要吃過就知道兩者差異極大。豆干包源於福州,其作為移民美食,良好的與在地結合,成為基隆標誌性小吃。製法是將油豆腐切開後塞入豬肉餡,並以魚漿封口,但這不僅僅只是封口,而是紮實地在外表裹上一層魚漿,更增添口感。可以乾、湯兩吃,從最外層的魚漿、豆腐再到內餡,口感豐富,鯊魚製成的魚丸,也是經典搭配,不過早期的魚丸據說是鰻魚跟鯊魚的魚漿混製而成,不過鰻魚成本更高,現多僅以鯊魚魚漿製成。

移民美食在基隆落地生根後數十年甚至百年,成為市場、巷弄內老饕才知道的小吃;深究其演變與移民背景,除了讓這些小吃更添時間與空間深度,卻也不能忽略常民美食之於人們更是生存飽腹的要素,有些是因應碼頭工人供餐,有些則是移民在此找到新的烹調或結合方式;這些看似吃粗飽的餐點,受到時代變遷影響,或讓麵食有其特色,或讓半夜仍在工作或剛下班的人能夠飽餐一頓,明日才有精氣神繼續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