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 牽起台灣人的回憶

在快速變動的網路社群時代,經典的罐頭電視廣告又開始被大量轉述、傳播,這才發現,原來大家的心中都記得這些罐頭商品、台詞與場景。熟悉的背景音樂,一句「電腦揀(kíng)的啦!」和「比土雞還好吃喔!」的台詞,彷彿又回到坐在電視機前、去逛大賣場的時代。

婦女就職與鑰匙兒童 罐頭擔起青黃不接期

1980 年的一支電視廣告片,出現兩名約國小孩童,有氣無力的樣態,搭配胡瓜唱歌,歌詞提到:「肚子餓了咕嚕咕嚕叫,全身無力不能跳,……媽媽不在家,青葉嚕肉飯嚇嚇叫。」 台北台菜名店青葉餐廳也進入食品業,推出滷肉罐頭產品。

歌詞中特別提到「媽媽不在家」,為什麼媽媽不在家?推測因為媽媽去上班而不在家了。1971 年台灣女性進入職場的人數約144.7 萬人,1986 年成長到為291.2 萬人,就業人數近翻倍。這狀況一直持續至今,根據2020 年勞動部統計,女性25 至29 歲勞動率達九成。

廣告片反映當時台灣社會變遷狀況,戰後台灣從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女性大量進入職場,雙薪家庭變多,孩童早早放學回家,父母親卻還沒下班,罐頭擔負起這個青黃不接的空檔。

這個年代也誕生了上百萬的「鑰匙兒童」,回到家沒有人應門,只能自己帶著鑰匙開門,廣告中暗示孩童們可以靠白飯跟肉燥罐頭,快速自行打理一餐,因此那個年代長大的孩童,很多有簡單烹調、加熱食物、食用加工食品的經歷;比起現在點外賣、外食的經驗不同。

青葉嚕肉飯料是青葉餐廳所開發的滷肉罐頭  

冰冷科技與溫暖人情的銜接 愛之味

一支1998 年的廣告片,畫面出現吳念真抱著好幾箱食品,與一群年輕人進門。畫面切換到他們所造訪的一位白髮阿嬤,撈出罐頭裡的花生讚嘆:「塗豆(thôo-tāu)哪會這麼大顆?」吳念真說:「這是電腦揀的啦!」阿嬤先吃驚,後也接受地說:「電腦也會滾( kún,煮沸)塗豆喔?滾到綿綿鬆鬆。」畫面轉換到愛之味牛奶花生產品,畫面出現一行字:「抽空多看看老朋友。」

阿嬤代表傳統滾塗豆的人、吳念真代表新一世代人,採用科技,力求產品一致性、優越性。愛之味共同創辦人陳哲芳在廣告內容下了不少功夫,洞見了傳統與科技的交會點。廣告透露想要銜接傳統與科技的企圖心,兩代之間對話有點雞同鴨講:一方說是由電腦挑選塗豆,而一方卻誤以為是電腦熬煮塗豆。即使如此,都呈現讓人滿意的結論:一是塗豆顆粒大而均一,二是鬆軟口感,這也是跟消費者溝通最直接關聯的資訊。

愛之味牛奶花生於1990 年代問世,業者在挑選與燉煮上都下了工夫。為了提高該產品的品質,引進台灣第一台電腦選別機,採用以光學感應挑掉瑕疵花生的先進技術。只是當時不時興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等字眼,一般民眾生活用語多以「電腦」二字統稱。

愛之味董事長陳冠翰本身是生技博士,他補充「牛奶花生」是在傳統花生湯基礎下升級而來,「牛奶與花生在營養學上的好組合,我們引用日本技術,將花生經過多段炊煮、殺菌,完整外型卻又內部綿軟,嚼感與香氣並存。」

吳念真1995 年主持「台灣念真情」電視節目,他低沈的嗓音、親切的腔調、緩慢的語調,展現對鄉土人民的關懷,對當時在追求效率、追求財富的人們,重新勾住舊有的人情味與溫度。隨著廣告發酵,愛之味共同創辦人傳記《陳哲芳傳》一書中提到,該產品在罐裝甜品市場中稱霸,締造過年銷量兩、三千萬罐的紀錄。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罐頭也逐漸從日常廚房備品,變成祭祀時才出現的情懷選配。愛之味希望牛奶花生也能成為時髦下午茶的甜湯選項。陳冠翰說:「罐頭如果只是過去的記憶,很快會變成夕陽產品。但我們希望它是現在進行式、甚至未來式。」

 

電腦選的牛奶花生  

海底哪裡有雞? 活寶紅鷹牌海底雞

「紅鷹牌海底雞,比土雞還好吃喔!」這句響亮的口號,從主廚扮相的福態演員石松、葛小寶口中說出,特別具有說服力。彷彿發現新大陸般,兩位主廚相視而笑,打開罐頭的噹啷聲接二連三,新產品「油漬鮪魚罐頭」晶亮光澤浮現眼前。葛小寶鑑定「不是肉雞喔」,石松也夾起一塊吃吃看,認證「比土雞還好吃」!

宜蘭縣冬山鄉的活寶食品公司,在1982年推出這支電視廣告後,迅速奠定「紅鷹牌」的市場知名度,在老三台(中視、台視、華視)獨冠的時代,下廣告的效果奇佳。當時主推這款由油漬鮪魚製成的罐頭,開拓年銷售500 萬罐的驚人銷售業績。至今,對三、四十歲以上的台灣人,依舊留下對紅鷹牌海底雞廣告清晰的印象。

而雞肉與鮪魚的聯想,是從何而來?活寶食品廠長陳偉慶聽前輩們講述,雞肉是台灣人的日常食材,強調鮪魚有如雞肉的色澤及口感,鮪魚也因戰後遠洋漁業發達而走入台灣市場,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海鮮來源。

活寶早期的創業前輩閱讀美國中部食品刊物,發現地處內陸,當地居民蛋白質來源以雞肉為主。隨著二十世紀後期的交通網絡發達、食品技術提升,美國中部的人也能吃到鮪魚,口感細緻的肉質纖維和微帶勁道,便將海底鮪魚與陸上雞肉進行對比聯想。

當時,台灣活寶食品的創業者們便聯想,台灣人日常飲食中普遍熟悉雞肉的風味與口感。於是靈機一動,認為可以「比照辦理」。在廣告中將雞肉作為鮪魚的參考、比較對象,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與聯想,將鮪魚包裝成台灣人也能輕鬆接受的熟悉味道。而這樣的策略果然奏效,廣告推出後迅速打響知名度,活寶食品紅鷹牌海底雞「比土雞還好吃喔!」果然一炮而紅。

 

活寶食品官網的海底雞罐頭創意吃法,將海底雞拌上沙拉醬搭配法國長棍麵包。  

與罐頭的情緣甚早,小時候如果不乖,爸爸就會開罐鮑魚罐頭,把鮑魚肉切塊後用牙籤插給我吃,罐頭象徵父親的疼愛。

大學畢業後到英國留學,當時帶的兩樣食物,一是科學麵、另一樣是紅燒小卷罐頭。小卷罐頭既可以當菜也可當零嘴,解饞還解鄉愁。

 

李姝慧談起罐頭經滔滔不絕,從常見的市售罐頭至地區限定稀有款,皆如數家珍。  

台灣的原滋味 鮪魚罐頭

工作之後,台灣罐頭是拜訪外國客戶的最佳伴手禮,最常帶的是鮪魚罐頭,它體積小、耐撞好攜帶。其他國家也有鮪魚罐頭,不需要特別解釋,對方也能懂,是一款安全牌。然而各地鮪魚罐頭的調味又不盡相同,還是能帶出新鮮感。鮪魚肉放到法棍、餅乾、義大利麵上,很快便能以食物建立起對話,甚至後來外國朋友還會請託帶台灣罐頭給他們。

旅行時,罐頭是必須蒐集的紀念品。有次到葡萄牙,發現當地沙丁魚罐頭專門店,整間店都是滿滿沙丁魚罐頭。台灣四面環海,也可以用罐頭說台灣的故事。尤其不擅料理的人,如果要跟外國人分享什麼是「台灣味」,不用在海外找替代品,也不用下廚,直接把罐頭送給對方,一吃便分曉。

李姝慧收藏的各種類罐頭,每一樣都是心頭好。  

可遇不可求 地區限定的特殊款

喜歡在台灣各地鄉鎮的老雜貨店裡挖寶,有次在屏東一家老雜貨店裡,發現竟有黑豬肉的肉醬罐頭。後來才知道,有些工廠的規模小,產量少到不夠鋪貨到其他城市,光在當地鄉鎮就賣完了。在宜蘭南方澳的同興商店,也發現難得一見的白腹仔罐頭,聽說還沒生產就被訂光。

還有一些地方品牌,像佛祖牌跟觀音牌麵筋,罐身上畫有佛祖跟觀音像。佛祖牌創立於1896 年,在新竹有百年歷史,觀音牌則來自彰化員林,兩款麵筋罐頭是普渡時必備的經典款。台灣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罐頭,值得深入探尋。(作者為領有廚師證照的廚娘,曾任職精品業與擔任餐飲集團公關,為FB 社團「Everybody CAN do. 罐頭料理百百種罐頭」管理員。)

*李姝慧分享獨家罐頭創意吃法,請見料理台灣81期第39頁。
*感謝濱江商行提供場地、罐頭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