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BOTTLESS 非瓶於2020 年開幕, 由曾獲米其林推薦的Gēn Creative 團隊主廚劉世揚(Eric)、趙韓淞(Han) 與葡萄酒品牌Affinato & Lunetta 交信葡萄酒共同創立。現由主廚施柔安、王鈞平與外場人員呂彥錡(Ivan)共同營運,呈現餐酒合一的新型態用餐體驗。

多元趣味又融合 充滿活力的個人與餐酒

施柔安國際經歷豐富, 曾任職於新加坡米其林星級餐廳BacchanaliaPOLLEN Singapore,以及甜點酒吧2am:dessertbar。擅長烘焙技術,為非瓶的麵包與甜點注入穩定品質與創意風格,研發的「猴子麵包」、「三奶蛋糕」、高人氣的「炸牛排三明治」等已成為非瓶招牌菜。

王鈞平雖非餐飲科班出身,卻是現場執行力最強的助拳。憑藉熱情與實作經驗,從燒肉、壽司等日料餐廳學習基本功,再將日料邏輯融入西式料理,為非瓶美式風格注入亞洲神采。非瓶團隊文化多元、趣味與開放的精神,讓菜色研發到執行都充滿活力,面對廚房工作的高壓勞動及創意挑戰,建立明確工作價值與創作邏輯。

 

鮪魚塔塔三明治:以現代料理的概念出發,製成日式三明治的概念。  

廚房裡的奮鬥 對能動性及自由的渴望

回想剛接手餐廳營運時「晚上都睡不好,半夜還在想著餐廳大小事。」施柔安說:「Cheer 執行力很好,總是把交代的、沒交代的事情都完成得很好。」不只在廚房中配合默契,在生活上也建立深厚信任。施柔安回憶某次廚房失火,是王鈞平第一時間冷靜處理,「能信賴的夥伴,是最堅實的後盾」。

以學長姐過來人經驗鼓勵年輕廚師,施柔安說:「不要限制自己。」王鈞平語氣篤定地說:「努力堅持做好每件事,讓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對自由與能動性的渴望,是其不懈奮鬥的動力,也是在料理人生中不斷修煉的信仰。

兩位主廚施柔安(右)王鈞平(左)與彼此互補,在廚房與餐廳經營皆是最好的夥伴。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2024 年下半年開始,咖啡期貨價格一路走高,到了2025 年初,阿拉比卡咖啡的期貨價格,已經來到每磅(約460g)突破4.3 美元,創下四十七年來新高。

這波原物料的漲勢,不僅讓全球連鎖品牌如星巴克(Starbucks)、咖世家(Costa Coffee)啟動新一輪漲價。台灣本地咖啡市場也掀起漣漪,台灣星巴克與路易莎接連調整產品售價,讓所有咖啡愛好者有感。

咖啡產地衝擊 氣候變遷與運輸成本

根據台灣咖啡連鎖品牌怡客咖啡(Ikari coffee)前總經理劉人豪分析,這次咖啡期貨價格上揚,主因為氣候變遷導致產區收成不穩,主要出口國如巴西、越南的天氣對生產不利。

2024 年世界最大咖啡生產國巴西,迎來了這七十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而越南,則是歷經異常的炎熱與乾旱,還有連日的豪雨與霜凍,讓咖啡產量大幅下降。

再加上各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以及航運成本上升,也讓咖啡從產地運輸至全球市場的時間、運輸成本節節高升。「咖啡豆不像工業品能大量儲備,它有保存期限,而精品咖啡更要求新鮮度,所以當產量比預期減少,市場就會提前反應,造成期貨價格拉抬」劉人豪補充。

面對成本壓力 連鎖咖啡品牌打破沈默

2025 年一月,台灣星巴克宣布調整部分飲品售價,平均漲幅為5 10 元,品項包含現煮義式咖啡、美式咖啡、那堤和焦糖瑪奇朵,每日精選含冷萃咖啡、氮氣冷萃咖啡。星巴克表示,漲價是因應「全球原物料與物流成本持續高漲」的情況,以維持服務的品質與供應的穩定。緊接著,連鎖咖啡「路易莎」(Louisa Coffee)也宣布,將調漲咖啡、冰沙等系列的價格,他們表示「已盡力扛住巨大成本壓力」,但仍不敵成本不斷攀升,因此將自2025 年四月七日起漲價。

針對消費者反應,隨機訪問多位上班族與咖啡館常客,多數人雖感價格上升,但仍願意為日常習慣買單。「每天一杯拿鐵已經是工作儀式的一部分,貴個5 元還能接受」,一位在信義區工作的陳小姐說道。

危機或是商機 中小型咖啡店的未來

咖啡,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農作商品之一,其價格波動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荷包,也牽動一整條供應鏈的運作。台灣咖啡產業近十年快速發展,從連鎖擴張到精品風潮,多數原料仰賴進口,對國際市場波動極為敏感。

財政部統計處2025 年發布統計通報,咖啡年進口量已連續三年衝破5 萬公噸,2024 年達 5.26 萬公噸,為歷年最高。二十五年來進口量翻了近五倍,主要仰賴來自巴西、衣索比亞、哥倫比亞及印尼等海外咖啡產地。而根據財政部統計,繼2023 年咖啡服務產業銷售額首度突破400 億元,2024 年統計至前十一月已達377 億元,可望連二年突破400 億元大關。

對於中小型咖啡店與自家烘焙業者來說,這波原料成本上升更像是一場硬仗。劉人豪提醒,與大型連鎖品牌有長期合約的企業,能抵擋部分波動,但獨立業者則面臨供貨彈性小與進貨價格浮動大的雙重壓力,未來恐怕會出現「價格不動、品質下降」的隱性調整。

咖啡的在地化 多元與永續新抉擇

「長遠來看,咖啡價格若持續高漲,將改變台灣人對咖啡的消費習慣。」劉人豪指出,「未來可能出現兩極化發展,一方面是超商與連鎖店透過科技與規模,壓低價格,另方面則是精品市場更加細緻分層,強調單一產區與永續價值。」

這或許也對台灣咖啡產地有了正面影響,近幾年來,許多台灣在地烘豆品牌開始強調公平貿易、直接貿易與產地認證。劉人豪強調:「當你選擇一杯標示完整、來自小農合作社的咖啡,不只是喝一杯飲品,也是在參與一場更永續的消費選擇。」

對習慣每日咖啡儀式的人來說,未來的選擇也將更多元。從現磨濾泡包、咖啡膠囊到共享烘焙室,每一種形式,都是對「咖啡價值」的新詮釋。但回到咖啡品牌的經營上,究竟該如何迎戰這場原物料的衝擊?本次採訪三間店家:台灣最大的本土連鎖咖啡品牌路易莎咖啡;擁有自家烘焙與食品廠,來自台南躍上星宇航空的St.1 Cafe' 一街咖啡;台北市中山區人氣品牌,充滿復古美式風情的夢鹿咖啡(Café Moose),分享各自的經營策略與想法。(作者為專業生活電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