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走進台南St. 1 Cafe’一街咖啡的門店,溫暖的空間中飄散著咖啡香氣,店內客人悠閒地品嘗著咖啡。創辦人郭開蘊指著菜單說,去年一街已將所有飲品調漲十元,今年仍在評估是否再度調整。「做咖啡已有十四至十五年時間,大家都沒想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郭開蘊分析,除了氣候變化影響產量外,巴布亞紐幾內亞等產區的戰亂,也導致出口受阻,進一步加劇市場供應緊張。

近兩年來,全球咖啡期貨價格持續攀升,巴西咖啡豆已從每公斤180 190 元飆漲至300元以上,並有持續上揚趨勢。除了咖啡原物料之外,「連奶油、巧克力和日本抹茶都在漲。」他表示,面對全面性的成本壓力,消費端價格調整已成必然。

St. 1 內部設計以藍色調搭配木頭傢俱  

St. 1 Cafe’ 合作潛能 洞見產業鏈整合

2017 年,郭開蘊進駐Paripari apt. 生活選物店,以咖啡結合民宿的多元空間接觸更多不同客群;2020 年,以咖啡顧問的角色在台北的
ABG Coffee,提供以外帶為主的咖啡服務型態。2021 年,大無界咖啡烘焙工廠落成,擁有完整的烘焙與食品供應鏈;這些多角化的經營模式,以及從咖啡館到烘焙工廠的垂直整合,使St. 1在面對原料價格上漲時,擁有更大調整空間,也讓他們有機會挑戰更多不同的合作。

「開咖啡館不是以單一門店為主,而是以品牌為核心,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工廠。」郭開蘊說,初入行時,就被前輩帶到國外參觀咖啡工廠,因此很早就有了完整產業鏈的概念。也因為有完整的生產鏈,再加上St. 1 向來都有好玩、有趣的新鮮嘗試,消費者自然會期待他們的新動態,才讓St. 1 一直有各種合作機會,讓消費者在不同的地方認識他們。

不只咖啡,St. 1 也販售包裝的咖啡豆。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隨著原物料價格與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台灣咖啡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挑戰。夢鹿咖啡、抿茶Min Cha 創辦人Becky(游雯鈞)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創新思維,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

創新產品突圍 招牌飲品「焦糖脆脆」

「現在已經不只是一家賣液態飲料的咖啡廳,」Becky輕快地說道︐從咖啡店到早午餐,再到全天候的餐食提供,夢鹿咖啡不斷地推出
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時段的消費者需求。在主力飲品上也不斷創新研發各種不同口感、型態的產品,例如「卡美羅脆餅拿鐵」,在咖啡
上撒上親手熬製的「焦糖脆脆」,苦甜兼具的口感與風味,快速地成為店內的明星商品。這款看似簡單的甜點,原料僅為糖、水和少量小蘇打粉,製作上卻不簡單,「添加小蘇打粉是為了避免焦糖過焦,真正的訣竅在於掌握火候的經驗,」Becky 解釋,「原物料成本不高,但製作需要專業技巧。」目前「焦糖脆脆」已成為夢鹿咖啡的招牌商品之一,在社群媒體上引發不少討論。這些產品不僅增加了夢鹿咖啡的產品線廣度,更讓顧客感受到品牌不僅專注於咖啡飲品,還擁有研發能力。而正是這種專業性,讓消費者願意為其買單。

重新設計、打造過後的夢鹿咖啡門市  

品牌定位 追求差異化還是跟隨潮流?

為了不斷提供新鮮體驗,夢鹿咖啡先前與泰國還魂梅展開跨界合作,將酸梅元素融入咖啡與氣泡飲中。「這是一次相當新奇的嘗試,透過這種創新合作,我們同時達到留住老顧客,並吸引新客群的目標。」談到市場趨勢,Becky 分享了她對品牌差異化的獨特見解:「曾經流行的『大理石拿鐵』引發我思考,消費者更傾向追隨熱門產品,而非尋求差異化。」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加持下,適時『跟風』往往事半功倍。」Becky 進一步解釋,「消費者喜歡追逐爆紅商品,想要嘗試類似的產品體驗。如果一味強調差異化,反而可能增加行銷預算回收的難度。」她補充道,「但建立品質穩定的信賴感,才是在眾多選擇中突顯品牌價值的根本,是夢鹿咖啡一直以來的堅持。」

橘色系明亮的夢鹿咖啡,導入全自動咖啡機系統。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