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來到澎湖旅行的人們,往往會點上一碗「小管麵線」、「鮮魚麵線」,品嘗道地的滋味。巷子內的老饕都知道:澎湖的海鮮麵線遠近馳名,不僅僅是因為生猛的海鮮,秘訣全在那看似樸素無華的麵線。

從繁華的馬公市中心出發,向北前行,會看見街邊漸漸出現「手工麵線」、「日曬麵線」的各色招牌。此時,便是澎湖的麵線名產地「西衛」到了。

承襲麵線間系統的『連發手工麵線』第四代王永固師傅,晾曬的麵線如瀑布般。  

感受最佳狀態的麵糰 全手工製作

傳統的西衛麵線製程,要經過「壓」、「搓」、「揉」、「捏」、「擠」、「拉」、「甩」的過程,將與鹽水均勻混合的麵糰,利用兩根長竿繞成S 型,再用手反覆纏繞,甩長成髮絲般細的麵線,排放在竹竿架上,在烈陽與海風中快速乾燥,織就一鍋好滋味。

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廠家改用機械輔助麵線製作。然而,鄭家系統的鄭有福師傅,對此則不置可否。鄭有福說,他堅持全手工製麵,是因為如此才能感受麵糰在當日的溫度、濕度下的最佳狀態,決定工序時程,「機器做的麵線,我覺得吃起來不太像麵線。」

遇上適合曬麵線的好日子,鄭有福會在凌晨三、四點開工,在古老的麵線間裡,將醒好的麵糰反覆伸展、拉長,再等待麵糰「醒」至最好的狀態,才能將它移至戶外拉甩、曝曬,最終曲折成一盤「真正的麵線」(作者為澎湖人,離島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著有《斷裂的海》。)

鄭師傅麵線如今依舊維持手工製作,利用澎湖強風吹、豔陽曝曬。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醃漬越瓜 澎湖蔬果保存秘訣

越瓜是望安盛夏的風物詩,採收後刨成薄片,經過澎湖烈陽曝曬。曬乾程度全憑經驗掌握,不可過度,才能保留瓜的水分與彈性。以近似茶葉揉捻的手法,加入鹽反覆搓揉,接著注入開水入瓶,靜待發酵熟成。

若講究些,遵循澎湖古法醃漬酸瓜者,常會選用地瓜籤煮水、米湯,甚至是煮玉米後的水,這些帶有澱粉的液體能促進發酵過程的完善。玉米與越瓜常在同時節盛產,煮完玉米的水自然就成了最合拍的醃製媒介,也展現澎湖人惜物愛物、懂得循環再利用的生活智慧。

在望安,酸瓜的製作幾乎是家家戶戶私藏的祕傳寶典。雖然原料簡單,只需一味鹽巴來調味,卻因每位媽媽的手勁、手法與時間拿捏各異,造就了風味千差萬別,也成就了醃漬物難以複製的魅力。

加鹽揉製好的酸瓜,放進堅固的蘋果西打瓶裡,等待發酵熟成。

蘋果西打與酸瓜 危險的美味

蘋果西打與酸瓜 危險的美味到澎湖,必定要造訪澎湖的零售市場「北辰市場」,搜羅各地特產。瓶裝蘋果西打中,黃黃綠綠的寶藏,不容錯過。黃色是高麗菜酸,綠色的即是越瓜製成的酸瓜。 據說,只有蘋果西打纖巧勻稱的瓶身,能抵擋酸瓜發酵後所產生的氣體膨脹。這種瓶裝的精準度,多一分嫌太緊,少一分則易炸瓶。只有它,能完美乘載這份滋味。發酵氣體蓄勢待發,攤商阿姨總會千叮嚀萬囑咐:「開瓶時務必小心!」最安全的開瓶方式,是先在瓶身戳幾個小洞,讓氣體慢慢釋放。(作者徐佳慧長期書寫澎湖飲食、文化,經營FB 粉絲專頁「在澎湖生活的100 種理由」)

市場攤商販售各式各樣的瓜果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