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到鼎泰豐是在1970年代。依稀記得那天由孔老師帶領永義、景明與我等人去吃點心,老師說不用客氣,點自己喜歡的。我當場點了小菜、小籠包、肉絲蛋炒飯與酸辣湯;有人點湯麵、粽子……。「還可點些甜點。」老師笑著說。這家店門面不大,裡面有于右任撰的「鼎泰豐油行」五個字當店招,並懸掛一些名人書畫,充滿人文氣氛,顧客盈門,為「室雅何須大」作了完美的詮釋。這是我的最初印象。

   四十多年來,會學生、約朋友,我經常提議到鼎泰豐。既可品嚐它的各種餐點,也能見識它的優質文化,特別是食材、品質、味道與服務,與時俱進,更上層樓,成為藍海策略的典範。
 
  我看過店裡坐著創辦人,也見到第二代接棒者,他們總是笑臉迎賓,和氣待人。我嚐遍鼎泰豐美食,也默默進行長期的觀察。這家鍾南北口味於一身,又扎根本土,不停煉味,終於研發出八類七十九種的譜系,神奇的把小吃轉化為經典美食。既創造典範,並複製成功,獲得國際獎項的肯定,可說是華人的驕傲,也是世界餐飲的奇蹟。這個餐飲王國的符碼蘊藏無限魅力,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鼎泰豐台北101店

鼎泰豐的誕生   

  1958年,鼎泰豐設立,創辦人是楊秉彝(1927~)。他是山西省崞縣(現已併入原平市)人。少年歷經軍閥割據、抗日、國共內戰的苦難歲月。面對生存、未來,他毅然叩別爹娘,走上顛沛流離的前途。
 
    1949年,輾轉來到台灣,承蒙舅媽的介紹到「恆泰豐」油行送貨。老闆是上海人王尹夫,專賣黃豆油、麻油與米醋。由於此一機緣,讓這個北方人認識許多上海人,學會上海話,也習慣上海菜。二十八歲那年,與同事賴盆妹(1933~1996)結婚。後來因為王老闆投資土地失敗,油行生意也垮了,秉彝夫婦祇好離開「恆泰豐」,另謀出路。他們在臨沂街租賃店面賣油,貨源是從萬華「鼎美油行」批來的。他相當念舊,離開服務十年的「恆泰豐」,又向「鼎美油行」批油,於是各取兩油行中的「鼎」與「泰豐」,併成「鼎泰豐」,做為油行的名字,並託人向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求寫「鼎泰豐油行」五個字當作店招。

  1963年,他們買下信義路現址,繼續賣油。1972年,沙拉油風行,傳統食用油受到打擊,迫使楊家思考改行。「復興園」老闆唐永昌建議賣上海點心,並介紹點心師父魯紀忠合作,在店面一半賣小籠包、千層糕、菜餃、壽桃、銀絲卷;另一半則留給自己賣牛肉麵、排骨麵、酸菜麵、雞湯與牛肉湯。後來楊太太找來客家鄉親羅綸標(1956~)接掌廚房工作。

  二年後,魯紀忠結束營業,楊家頂下器具,又請上海點心師傅蔡水信來幫忙,他捨得用料,又是配餡料的高手。於是改為專賣點心,內容包括湯、麵、小籠包、蟹黃包、菜餃、蝦餃、蝦仁燒賣、銀絲卷、菜肉包、豆沙餡大包、千層糕、鬆糕、肉粽、豆沙粽,後來陸續推出八寶飯、泡菜與小菜。

鼎泰豐遠近馳名的小菜

遠近馳名的小菜

楊秉彝有子女五人:楊美芳、楊紀華(1956~)、楊國華(1961~)、楊紀蘭與楊美蘭,人人都投入工作行列。1972年,楊紀華就讀淡水工商企管科一年級。魯紀忠有個癖好,常出去打牌,與楊紀華特別有緣份,便傳授小籠包的技法給他,好讓外出空檔時,可以「代班」。加上蔡水信的面授機宜,讓楊紀華學得一手精湛的技藝。那年他十六歲。五專唸了六年半才畢業,接著服兵役-海軍陸戰隊,除了鍛鍊體魄之外,也學得一些管理的竅門:個人的自律與團隊的紀律。1980年9月,他自軍中退伍,先到台北花園新城擔任兩年的交通調度員,因店裡的生意繁忙,亟需人手,便回到鼎泰豐來幫忙。

楊紀華的夢想

鼎泰豐的點心在楊家講究誠信、服務、鮮材與味道的經營下,形塑獨特風味,逐漸建立口碑,嶄露頭角,加上有些企業家、美食家交相稱讚,使「小籠包」名聞遐邇。1978、1982年,美食家唐魯孫兩度為文誇獎鼎泰豐的「包子非常地道,蟹七肉三,毫不偷工減料」、「蟹粉湯包,餡子裡確實含有蟹肉,鵝黃溶漿,湯腴味正。」顧客聞風而至,一時門庭若市。

1985年,知名的旅日華僑邱永漢撰文肯定鼎泰豐的蟹粉包子,「皮薄、口感佳、味道清爽」,是小籠包的逸品。邱文一出,讓鼎泰豐譽滿東瀛,媒體記者爭相來臺採訪,觀光客也成群結隊前來品嚐小籠包的美味。

1993年一月十七日,《紐約時報》報導鼎泰豐與其他九家著名餐廳併列為世界十家最好的餐廳,也是唯一入選的華人餐廳。評述說:「鼎泰豐味美的湯包、菜肉包和雞湯等,是值得老饕們以朝聖的心情,品嚐的美食。」這種肯定毋寧是一項加冕,讓鼎泰豐名聞美國。

 1995年,楊紀華接下父親的棒子。他全心投入,每天早上第一個到店,晚間最後一個離店。他自述,過去鼎泰豐在假日時段生意最好,因此必須在星期六晚間多準備些湯點,十點過後,同事都走了,只剩後廚一位師傅做湯。他耐心等候,師傅把湯做好,他還繼續留守等冷氣把湯吹涼,才能關門;回到家,已是三更半夜了。

他不喜歡開分店,因此三十年的歲月,始終堅守品味,維持一家店。不過,這個觀念卻在1996年,有了重大的改變。由於鼎泰豐點心深受日本人的喜愛,高島屋集團派駐台北事務所所長佐野功太郎親自多次拜訪、遊說,才答應授權在日本新宿開設分店。沒想到跨出這一步,不僅獲得國際化的契機,也締造了鼎泰豐小籠包的世界。

「在日本開設分店的經驗,直接影響鼎泰豐全面提升食物品質、衛生觀念與服務態度的自我要求。還有中央廚房的設立(2010),也是受到橫濱分店開闢中央廚房的啟發,導致鼎泰豐徹底的蛻變,從傳統小吃店,躍升為現代化的飲食企業。」楊紀華如是說。

 目前鼎泰豐海內、外分店遍布亞美澳三大洲十二國,112個點,「台灣味」的魅力,於此可見。

鼎泰豐招牌--小籠包

鼎泰豐招牌--小籠包

鼎泰豐的小吃譜系

 鼎泰豐累積五十年經驗,不斷開發,逐漸形成自家的譜系,包括:一、麵類;二、湯類;三、炒飯類;四、開胃菜;五、炒菜類;六、點心類;七、大包類;八、甜點類與粽子等八類共七十九種。這裡特別列舉幾種略作說明。

(一)  點心:包括小籠包與蟹粉、雞肉、絲瓜雞仁、松露小籠包,菜肉、蝦肉、鮮魚蒸餃,香菇素餃,蝦肉煎餃,蝦仁、糯肉燒賣等十二種。其中,小籠包是鼎泰豐的看家本領,展現打、揉、色、摺、蒸的精巧手藝,傳釋飽滿的美味。它來自揚州,屬蘇杭點心,原為大湯包,傳到上海,形狀縮小,輾轉來台灣,或稱小湯包,鼎泰豐則逕稱為小籠包。其特色是,皮薄、湯多、肉餡新鮮。其工序有二:一、外皮:先將5公克小麵糰擀成直徑6.5公分的麵皮;二、肉餡:將青蔥、鹽、糖、醬油與碎豬肉攪拌,每個小籠包內餡重16公克;三、包餡:左右手拇指食指並用,捏成18摺,收口均勻,好讓小籠包挺立著。其實,正常摺數為14-21摺,過多的摺數,收口會有多餘的麵糰,造成口感不滑嫩。

楊紀華說:「有一次媒體記者問我小籠包收口到底摺幾摺?我回答十八摺。從此這個數字成為我們小籠包的公開秘訣。」他指出,皮凍是由豬皮加水熬製,處理過程相當精細,要能濃淡合宜不油膩。蒸好的小籠包趁熱配合醬油、醋,加些薑絲,互為映襯,則美上加美。

(二)  粽子:屬於民俗小吃,是端午節的食物,形狀多樣,有正三角、斜三角、四角長方等;材料、大小則因地制宜,各有不同。鼎泰豐的粽子是四角長方形的湖州(今江蘇省吳興縣)粽,又分鹹肉粽與甜豆沙粽兩種。

據說早期的粽子並不出色,楊太太要廚師羅綸標到賣粽子的店家買幾粒湖州粽回來拆解、研究,有樣學樣,經過多次實驗、改良,才逐漸受到顧客的青睞。後來又延攬高手,專門包製粽子,以棉線把粽子包紮的結結實實,有稜有角,使湖州粽更為精緻、美味,深獲好評。

粽子的作法,包括:一、竹葉:包裹粽子的材料分麻竹葉、桂竹葉、荷葉、月桃葉與芭蕉葉等。鼎泰豐選用麻竹葉,為保留竹葉的清香,以熱水浸泡,洗刷乾淨後使用;二、米飯:包粽的米為糯米,分圓糯與長糯兩種,圓糯黏性強,長糯少黏性,但韌性較高。鼎泰豐的粽子分鹹肉粽與豆沙粽兩種,都包圓糯,而且米飯均為60公克;三、內餡:鹹肉粽的內餡為五花肉,每粒肉重一百公克。包裹前,先將鮮豬肉放入由蔥、醬油、米酒、糖等調和的醬料,浸泡後撈起待用。

鼎泰豐粽子屬於傳統湖州粽,經過多次改良,以精密的工序,推陳出新,讓湖州粽變得更為精緻,且味道獨特。老饕公認,楊家的鹹肉粽,米飯滋潤清香,餡肉鮮美豐腴;豆沙粽,則米飯熟透滑嫩,豆餡芳香,清甜宜人。

(三)  炒飯:包括蝦仁肉絲蛋炒飯、蝦仁蛋炒飯、肉絲蛋炒飯與排骨蛋炒飯等四種,而米飯又有白米、糙米之別,任君選擇。鼎泰豐的炒飯也是經過一番實驗、嘗試,才找出的特殊烹飪方式。開始用蓬萊米,後來改為在來米,再改回蓬萊米,但效果都不甚理想,最後選用台粳九號,價格雖稍貴,卻更能顯現優良的品質也就不計成本了。其實它是彰化濁水溪米,由竹塘鄉所種植,連得「產地名米冠軍賽」優勝,並榮獲「2014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冠軍。

鼎泰豐的炒飯都是用剛煮好的米飯,經過師傅的手工「鬆飯」,讓米飯透氣,炒飯才會粒粒分明。等油溫後才下蛋,這樣蛋較容易形成絲狀,起鍋前再調味。然後配合蝦仁(劍蝦)、肉絲、排骨(上海口味),成為不同的樣式。其特色是,米粒飽滿、蛋白蔥花映襯,肉絲軟嫩、蝦仁滑脆、排骨香酥,味道在濃淡之間,清爽不油膩。

(四)酸辣湯:這是尋常不過的羹湯,大街小巷都有它的蹤影,但想表現其特殊的滋味,則必須講究刀工與食材。鼎泰豐酸辣湯是豆腐、豬肉、鴨血與筍四種新鮮食材,經過細心刀工切出絲條狀,以便容易入味。湯底是楊家特製的高湯,勾芡濃淡適中,蛋花也灑得勻薄。其特色是柔軟滑潤,多層次的滋味。此等功夫看似容易卻是艱難又深奧。楊紀華說:「酸辣湯做好後不能翻攪,一翻攪,湯會變成渾濁。為了維持其新鮮勻柔,有一定的時限。值得注意的是,高湯是以老母雞、豬大骨、蔥、薑,經過五小時的熬煉,醇厚芳香的高湯,可用來和麵、炒菜,其味道是鮮美不油膩。

鼎泰豐採用中央廚房後,從傳統轉化為現代,特別強調食材的履歷,例如:豬肉是由具有CAS認證的雅勝食品公司所出品,安全可靠;青菜大部分由取得台灣安全蔬菜吉園圃認證的供應商提供,品管嚴格。豆腐是長期合作的廠商所提供,其製程乾淨衛生且使用非基改的黃豆,雖然口感稍差,但還是以健康、安全為主要考量。  

至於豆干,因為涉及色素,有礙健康,「我們要求廠商不要放焦糖色素,而是原色豆干,使小菜、酢醬麵所使用的豆干,更符合食安的條件。」楊紀華說。

鼎泰豐採用成本較高的劍蝦與台梗九號製成的炒飯,受到消費者青睞。

採用成本較高的劍蝦與台梗九號製成的炒飯,受到消費者青睞。

打造飲食新文化

1995年,楊紀華從創辦人手中接管後,將傳統小吃店的經營模式轉型為企業經營管理。在「服務業永遠沒有標準的答案」的認知下,進行自我反思。於職場裡,與顧客互動,他做中學,尋求永遠無法滿意的答案。特別是與高島屋集團合作,在日本設立分店,深入觀摩後,他的經營理念,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在食物品質、衛生觀念與服務態度進行全面的、深刻的思考與改善,並提出四大經營策略:一、要求品質管控,不計原料成本,堅持小籠包的風味;二、提高服務效率,科技配合人性,微笑待人;三、安定人心,對待員工如同家人,以凝聚向心力;四、立足台灣,布局全球,以「新台灣味」進軍三大洲十二國,並開設一一二個分店,形成鼎泰豐飲食企業體。

楊紀華揭櫫服務與信念,以做為團隊的行動綱領,包括:一、細節是最完美的服務,真誠、主動提供服務,讓賓至如歸,倍覺溫馨;二、不創造一日的業績,日日精進,以締造飲食新境界;三、品質是生命,透過原料的嚴選、食材的處理、烹飪的管控、上桌、待客,層層把關,並內聚成為優質的飲食場域;四、品牌是責任,累積煉味經驗,打造金字品牌,讓人吃得安心、愉悅。

他設計現點現作的點心前廚,堪稱創舉,製程公開、透明,顧客隔著玻璃,可一覽無遺,甚至攝影留念。「我們所有菜色都用海鹽,去年四月,我向師傅建議少鹽少油,少用10%的鹽,炒飯也少了0.1公克的鹽。」楊紀華特別強調,聽起來話中有話,那是一種對饕客健康的主動關切,其用心與體貼真是入人意內。

楊紀華專心事業之餘,也培養休閒興趣,曾拜師學太極拳,學唱京戲,訪尋名家字畫,並與黃鴻湖等十人組成週三會,藉以充分放鬆身、心。他典藏名家字畫,包括:于右任的行書店招、丁治盤的書法、周澄的字畫、杜忠誥的書法;溥心畬的山水、張大千的潑墨、黃君璧的山水、高逸鴻的花卉、江兆申的書法與山水、孫家瑞的荷畫、胡克敏的水墨……可謂琳瑯滿目。

難能可貴的是,他把名家字畫懸掛店內,不僅營造優雅的飲食環境,也提供小小展場,讓人尋幽訪勝,更形塑了鼎泰豐的文化品味。信義路創始店空間雖不大,卻暗藏乾坤,氣質非凡。一樓門庭若市,二、三樓狹窄樓梯使賓客在擦身之際,體會「禮讓,是便捷之路」的道理,它不斷釋放魅力,吸引國內外饕客來朝聖。

鼎泰豐擔擔麵是英國觀光客的最愛

擔擔麵是英國觀光客的最愛

結論

目前鼎泰豐在台灣有九家分店,員工超過一千七百人,楊紀華是企業體的靈魂人物,他注重員工/產品/服務/營業的善循環理論,紀律配合人性(帶人要帶心),使事業成為現代企業的典範,又多出了濃郁的人情味。鼎泰豐立足本土,並且放眼國際,複製許許多多的鼎泰豐,深得肯定,如:

    1993年榮獲紐約時報評選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

    2010-2014年香港鼎泰豐五度榮獲米其林一星評鑑;

    2013年榮獲美國The Daily Meal網站評選為亞洲最佳餐廳第一名;

    2013年榮獲CNN評選為全球最佳連鎖企業第二名。

    這毋寧為鼎泰豐頒授國際認證,是華人餐飲界的一項殊榮。

「在追求服務與煉味的道路上,永無止境,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唯有不斷的探索,勇於自我挑戰,全力以赴追求完美。」楊紀華堅毅的說道。他每天親上陣線,上午在中和總公司輪流與前廚、後廚以及外場開視訊會議,再出發巡店,直到晚上收工才回家。他是「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的實踐者。他起心動念的煉味,像絲瓜蝦仁小籠包、松露小籠包、菠菜百頁……無一不是腦力激盪的結果。

餐飲消息

道地的義大利料理~媽媽的料理

停留在義大利都靈(Turin)期間,住在寄宿家庭(Homestay),也因為這樣的因緣巧合,有機會認識義大利人的家庭生活。當中,我曾經問了寄宿家庭的男主人Melchiorre,「甚麼才是道地的義大利料理?」 Melchiorre是當地一位政治家,他想了想,告訴我說:「有三種稱得上是道地的義大利菜,第一是義大利媽媽煮的菜,是最道地的義大利菜,第二種則是在義大利當地的義大利師傅做的菜,再來便是遠赴國外的義大利籍師傅所做的菜。」他這一番話似乎說明了,唯有認識當地的食材、了解當地文化的人,應該說就是義大利當地人,才有可能做出代表義大利的菜餚。

由於寄宿家庭的女主人Margherita也知道我從事飲食文化研究的背景,因此寄宿的這幾天,她特別展現其拿手廚藝並解說。一天,Margherita突然想起女兒Francesca﹝現在已經高二﹞在就讀小學時有一項家庭作業,便是要寫下家裡阿嬤的拿手菜餚的食譜,於是她拿出多年前的這份作業給我看,內容記載十多道食譜,當時的我頓時吃了一驚。因為《料理‧台灣》的【阿嬤的失傳菜】所想要傳遞的訊息,原來在義大利的這個小鎮上,早已被實現。

本期【特別企劃】要談在台灣的義大利菜,也許沒有Melchiorre所提到的三種道地義大利料理,但台灣頂尖師傅透過不同的學習管道、了解其中要訣,包括西華飯店Toscana廳主廚徐正育提到的義大利的媽媽料理、拿到義大利官方認證的Solo Pasta、Piazzaa的義大利主廚Pappalardo介紹的義大利街頭點心,以及喜來登飯店披薩屋主廚李政立所傳遞的義式料理意涵。希望讀者在閱讀這幾篇文章之後,能與我共同重新詮釋義大利料理。

 

本期有幸採訪到鼎泰豐的負責人楊紀華先生,讓筆者終於了解一個國際餐飲品牌能夠恆久不墜的know how,食材、食安、服務這三大要素的高度要求,成就了鼎泰豐的現今地位,在此對楊先生的許多堅持表示尊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