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走進台北大直明水路上的Yellow Lemon,透明玻璃中擺放著當季的巧克力新品、各式馬卡龍與精緻小蛋糕,你可能會以為這又是一家近年來蔚為風潮的甜點專賣店。但仔細環顧店內,你會發現,這家店似乎有點不一樣?

相對於法式甜點店常見的浪漫華麗風,或是日系甜點店主打的極簡低調風,Yellow Lemon店內以亮綠色、明黃色為基調,兩大面落地窗引進大量日光,呈現一種明亮開闊、空氣彷彿閃著金粉般的南歐度假氛圍,沒錯!這是一家台灣少見的「義大利甜點店」!

不只店內裝潢洋溢著地中海風采,義大利籍主廚Andrea Bonaffini熱情活潑的南歐性格,也反映在甜點造型上。例如巧克力,當別家都是規規矩矩的正方、長方或圓形,這裡的招牌巧克力,卻是做成機器人造型,細細刻畫了機器人的關節、零件、開關,灑上金粉,就像小時珍愛的樂高積木玩具,十足反映了Bonaffini的童心。

「生活如此複雜,當然需要一些簡單又美好的東西來平衡!」這是Bonaffini熱愛甜點的理由,也是他為什麼要把巧克力做成機器人的原因。巧克力材料單純、味道甜美,是他最喜歡的食材;而機器人,是他想要帶給顧客品嚐甜點時的驚喜,「小玩具,應該是每個人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光,我想要把那種美好記憶,用甜點喚回生活中,因為享用甜點,就該這般歡樂!」

Bonaffini主廚製作讓人拾起童心的造型巧克力,做得極為逼真的機器人、香蕉、草莓都是甜甜的巧克力。

讓人拾起童心的造型巧克力,做得極為逼真的機器人、香蕉、草莓都是甜甜的巧克力。

調和東西方口味偏好,卻又不失義大利本質

從小跟在媽媽身進出廚房,激發了Bonaffini對料理的興趣。14歲進入餐飲學校,19歲決定投身甜點界,自餐飲學校畢業後,Bonaffini離開義大利,開始他東西方的各地探險。2006年,Bonaffini成為中國上海黃浦江畔、號稱上海第一家外國餐廳Y’s table的甜點主廚;2009年,他前往新加坡,在精品巧克力坊DESTE chocolaterie做為巧克力大師Stefano Deiuri的助手;之後,進一步進入英國倫敦米其林三星名店The Fat Duck,擔任甜點團隊一員;2012年,他成為香港W Hotel甜點主廚。

義大利長大,歷經中國、香港、新加坡、英國等地,最後落腳台灣,走過東西方,Bonaffini表示,台灣和歐洲對甜點喜好的最大落差,就在於「甜度」。由於氣候與風土不同,相對天候涼冷的歐洲,台灣高溫高濕的氣候,讓民眾在吃東西時,更偏好無負擔的感覺,不喜歡過於甜膩。

也因此,如果按照原本食譜配方,所做出來每一款義式經典甜點,對台灣人來說口味往往難以負擔。所以來台灣開店,Bonaffini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想辦法幫甜點「減甜」。但該減多少?尤其如何在調整口味的同時,還能保持義式本質不變,就考驗著Bonaffini的甜點功力。

降低甜度,不只是用糖量減少這麼簡單。Bonaffini解釋,當糖變少,甜點的風味就會改變,這時其他味道例如苦味或酸味,也必須對應調整,否則成品只會淪為空有外型卻味道不對的四不像,「但該怎麼拿捏比例?這沒有公式,也沒有捷徑」,只能不斷地反覆測試,然後從周遭同伴的意見回饋中,找出最符合在地大眾口味的平衡點。

Bonaffini以經典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為例,這道由馬斯卡邦起司、手指餅乾和咖啡粉為基礎原料的甜點,一旦降低了用糖量,為了彌補甜度的減少,起司的使用量就必須增加,來補回口感上的不足;但起司放多了又容易膩口,所以咖啡粉的用量也得順勢增加,避免起司風味過於濃郁;不過如果咖啡粉放太多,又會導致入口時味道太苦,破壞提拉米蘇整體應有的甜美。

Bonaffini以自己的味覺為後盾,進行改良工程。他先按照原本配方做出第一版,請所有台灣同事試吃,毫無意外地,所有人都認為過甜;這時,Bonaffini開始降低糖的用量,並對應調整其他配方比例,做出第二版、第三版……。

起初,有些人覺得還可以再減少一點用糖量、也有人覺得味道有點走偏,但透過每次筆記、聆聽回饋、反覆修正後,反對的人數愈來愈低,覺得「這版還不錯哦!」的支持者漸漸增加,當某次做出整個團隊都認可的版本時,「適合台灣人口味的提拉米蘇配方」也就正式出爐。

「目前我已經抓到一個基本原則:原本配方減糖20%,是比較符合台灣人喜好的甜度,」但Bonaffini也強調,每款甜點由於用料、配方複雜度不同,還是不能一概而論,不可能按此標準完全套用;也因此,每一季推出的新品,都是整個廚房團隊反覆測試下的通力合作,所找出的最佳搭配。

從生活中擷取靈感,把季節揉進甜點創意

除了改良原本甜點配方、轉為適合台灣人的口味,Bonaffini另一個揉合義式與台味的創意,就是把台灣本土食材與風物,融入甜點設計當中,「甜點在義大利,是每天飯後必吃、非常生活化的東西,也所以,我所有甜點的發想,都是來自生活所見所聞。」

Bonaffini舉例,某年秋天,朋友帶自己到日本料理店吃壽司,他發現餐盤旁用來點綴的「紫蘇」十分有趣,雖說義大利並沒有這種植物,但帶著辛香的葉片,卻讓他聯想到歐洲的香草,「就算味道不同,其中卻有某些共通性」,他不禁好奇心大起,「這或許可以放在甜點中使用!」

找到了新素材,該怎麼表現,才能融入義式甜點中卻又不會顯得突兀?Bonaffini從「季節」延伸思考,秋天,是落葉的季節,他想到自己在秋高氣爽下漫步郊區山林步道,小徑上鋪滿了落葉,每一腳踩下,傳來「沙沙沙」的聲音,還能聞到一股乾爽又清新的氣息。

把這兩者結合,Bonaffini將紫蘇烘乾,然後在葉子外層塗上薄薄一層糖霜後,做為點綴在秋季甜點上方的裝飾。烤過的紫蘇,芳香變得更明顯,散發出林間落葉那股好聞的清爽味道;而一口咬下,外層的糖霜碎裂,喀茲喀茲的聲響,就彷彿踩在落葉上所聽到的聲音。「這就是季節感,透過品嚐甜點時的五感體驗,讓人從滋味、聲音與氣味,感受到屬於這個季節的風貌。」

「而從外型模仿當下生活中所能見到的事物,就是創造驚奇的關鍵!」Bonaffini笑著說,同樣,如果你在夏季走進Yellow Lemon,你會看到Bonaffini所設計的雪酪組合,用各種口味冰品模擬出西瓜、百香果等夏日水果的外型,讓你不只用嘴巴品嚐甜點,更用眼睛體會時節,享受屬於這個時間的台灣熱帶風情。

Bonaffini主廚製作Fruit Basket,繽紛水果造型雪酪與冰淇淋,為每日限量甜點。

Fruit Basket,繽紛水果造型雪酪與冰淇淋,為每日限量甜點。

揣摩品嚐時的心情,讓甜點成為簡單生活的入口

「如果要從法式與日系甜點突圍,在主廚心目中,最有機會贏得台灣人心的義大利甜點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Bonaffini的答案,意外不是人盡皆知的提拉米蘇,而是義式冰淇淋(Gelato),「它用料純粹,但吃法豐富、配料多變,而且你不覺得拿在手上邊走邊吃,就可以讓人超開心嗎?」Bonaffini笑著說。

Bonaffini解釋,在台灣,從甜點師到消費者,常常都把甜點被定位為「精緻、華麗、高貴」,也所以,一談到「吃甜點」,就覺得應該是要坐在裝潢雅致的專賣店內,配上潔白華美的磁盤,搭配作畫般的盤飾,是「高級貴婦午茶」,甚至給人一種脫離日常、夢幻奢侈的印象。

精緻的甜點當然很美好,也讓人看到就充滿驚奇喜悅,「但甜點讓人愉快的方式,並不只一種。」以新鮮水果為原料急速冷凍製成的義式冰淇淋,素材單純、風味純淨,但如果喜歡,可以自己添加各種果乾、餅乾、軟糖,充滿變化與互動,而且吃的時候不用在意穿著、場景、餐盤,用手拿著就可以邊走邊吃,純粹享受食物所帶來的幸福感受,不正是一種隨手可得的愉悅?

Bonaffini說,在義大利,甜點就是每天晚餐後,家人聚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道料理,所以不一定擺盤精美,但一定味道輕鬆、份量清爽,最重要的,是一道讓大家放鬆、可以開心談笑享受的一道料理,「甜點,就應該像這樣,是生活的一部份」。

這也是Bonaffini給台灣甜點界與甜點師傅的提問:「當如今甜點愈來愈強調擺飾、花樣、造型時,到底甜點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更進一步「你希望顧客在什麼樣心情下享用你的甜點?」他強調,一位甜點師唯有想清楚這一點,所做出來的甜點才會真正有靈魂,也才能真正創作出代表自己風格的作品。

就像希望對方感受季節,所以Bonaffini為紫蘇裹上糖霜、把雪酪最成水果;希望大家回到童年,所以把巧克力做成機器人;希望都市人感受台灣,所以把芋頭做成泡芙內餡,Bonaffini強調,「Life should be simple!放下一定得怎樣的執著,放開心去感受生活,靈感就能隨手取得,所做出來的甜點,也就會充滿讓人幸福的力量。」

餐飲消息

「明月堂」創立已逾九十載,今年邁入六十五歲的周宜雄師傅,談到和菓子仍然充滿熱情。他自小便隨著其他十位兄弟姐妹,於旺季之時,協助父親周金塗先生製作和菓子,耳濡目染下填充了許多和菓子的製作技巧與知識。大學畢業後,他未立即在父親身邊幫忙,而是直接到租賃業去工作,數年後,自覺個性不合,索性離開業界,回到熟悉的領域。起初,打算販賣父親所製作的和菓子,但父親無意且不贊成他的想法,於是在姐姐鼓勵下自行開店,延續與和菓子的緊密關係。

明月堂第二代周宜雄先生

明月堂第二代周宜雄先生

從事和菓子製作與販賣數十年的時光,周家眾兄弟姐妹們卻承襲父親的態度—不媚日、不媚俗,以尊重傳統文化。父親有製作和菓子的好手藝,但仍堅持台灣傳統習俗文化,不會特別崇洋媚日;而且周師傅覺得只要認真製作和菓子懂得品嚐、欣賞的顧客自然就會上門

和菓子細緻的飲食美學觀

和菓子,是在日本奈良時期710-749),自唐朝傳入日本之糕餅技術,經過發展與演化,已可視為大和民族為追求飲食意境美學之極緻表現。日人以極甜的和菓子搭配極苦的抹茶,兩種極端的味覺,在口腔裡融合;以苦澀帶出甜味,並能散發出內紅豆內饀氣味,再以甜味勾出迷人茶香,這就是日人特有的和菓子文化。

和菓子所呈現的意境,是其他甜點所沒有的,日人將生活中所體會大自然美感,結合飲食,發揮淋漓盡致。周師傅指著店內所印製目錄解說日式和菓子之取名,有其意境。「吹雪」,以紅豆沙為主的內饀,覆蓋著用蛋白和糖所做成的白雪,大風雪過後所見的雪景,其口感是所覆蓋白雪的脆與紅豆沙的鬆軟結合,帶有清爽、甜勁的滋味。「羽二重」,意指柔軟、細膩,在食用時,口感細緻滑順,它與有飽滿內饀且外皮較薄的大福有不同品嚐技巧,周師傅點撥著說:「這兩種雖是外形相似,但其製成有差異,羽二重是糖重、水重,大福則是水少;其品嚐之差異在於前者以內饀帶皮,後者則是以皮帶內饀。」「浮島」意為浮在水中的小島,這款和菓子是正方形體,以全蛋和豆沙為製成糕體原料,口感綿密滑柔,可上放綠色葉子形體或棕色枯枝狀的糕體做為點綴。

明月堂 吹雪:外表如被雪花覆蓋,由蛋白所製成的外皮包覆裡面的紅豆餡,相當費力的手工之作。

吹雪:外表如被雪花覆蓋,由蛋白所製成的外皮包覆裡面的紅豆餡,相當費力的手工之作。

根據日式和菓子製作原則,研發多款具灣特色的日式點心:如時雨,意指時節細雨,其外皮使用白豆沙、蛋黃,使用紅豆或者芋頭為內饀,以芋頭為內饀,是為周師傅受到香帥芋頭蛋糕的啟發,成為和菓子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並沒有像台灣所產的大芋頭,在日本語中的「薩摩芋」是指地瓜;又如檸檬淡雪也是具有灣風味的日式點心,將蛋白打泡成雪白,再以檸檬原汁與寒天,層層相疊,灑上檸檬皮所磨成的粉狀物,有酸有甜,製造視覺美感與不同口感,可見日人在此所塑造之藝術境界。 

一口菓子,一口茶

品嚐過日式和菓子的台灣人普遍認為它雖是外形小巧,但卻非常甜膩,由此周宜雄師傅說明台日兩地的飲食文化差異性:「和菓子,在日人習慣是用以茶飲搭配,是『吃巧』,在台灣,卻是不配茶喝,單純食用和菓子。因此台灣人每次吃起來總感覺甜又膩。」這句話點出,台灣與日本雖有地緣上與政治上的深厚關係,但實際上,兩地的飲食態度仍許多不同之處。首先,為何日人吃和菓子一定要配上茶飲呢?他又直言,因為和菓子是極甜之食,而配以抹茶有著極苦之飲,兩相搭配,所要享受的是甜與苦,在嘴裡所交互產生的新奇之感,以苦襯甜食,又以甜帶出茶之甘,因此每一份和菓子都是以小巧適口為主,其重點在於品嚐,而非用以果腹,所以常配茶啜飲。

製作和菓子有數十年的周師傅推斷,這是和日本茶道所傳遞的「真」有關;既然是甜點,就要呈現食材原有、真實的味道,油脂的加入,只是助其口感滑順而已,卻無法彰顯食材原先的天然美味,這又與中式甜點有所不同。因此,日人食用和菓子要使之爽口入喉,得借助茶湯,增加潤滑,口中佈滿馨香的甜味與茶味,會使人咀嚼再三,這就是和菓子的魅力所在。

周師傅認為,現代許多販賣日式商品、餐飲的店家,為追求更高知名度、更好的銷售量與營業額,通常請日本師傅、進口日本食材,打著純正日系口號,迎合市場需求,以便博得美名,但實際上,商品早已失去原有的文化與精神態度;如同其他販賣和菓子的店家,在製作之時,又是添油脂、又是增香料,為和菓子濃粧豔抹一番,如同將純樸清秀的大姑娘,搖身一變而成為風塵味十足的女郎,完全喪失原有的質感與精神。

製作不難 難在於行銷

既然是以和菓子為主的商品,必定經常前去日本取經朝聖、考察,再引進店內,做為改進的參考,這是一般經營此類商店的做法,但周師傅去日本的次數,用手指頭算得出來:「只有三次」,每次都間隔至少10年之久,都是順道去看賣和菓子的專門店,這個頗令人訝異的答案。可知對於和菓子的做法,周師傅是有絶對自信,遵循日式古法製作,但有一件更令他驕傲,就是日本關東與關西地區,曾經公開過和菓子的配方與製程,結果明月堂製作日式甜點的過程中,比日本當地多出三分之一的過程。

「現今社會真正懂得美食的人,其實為數不多。」這個是周師傅所發出的感嘆。如今的台灣社會經濟繁榮了,許多以已「美食」為主題的報導,充斥於電視頻道的時段、平面媒體雜誌、報紙的版面,乍看之下,似乎人人都懂美食,也都有一套評論美食的言論,但真的懂得美食又有多少?這個「懂」,包含對其相關飲食習慣與文化的了解,藉此得以真正品嚐並享受美食所帶來視覺與味覺的滿足,更能體會美食的意境。他進一步說明,「在日本時代,或者更早時期,因為社會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只要是家境經濟好的,才有能力吃得和菓子,因此,富有人家從小就被培養如何品嚐美食、享受美食。」現今,台灣顧客雖有能力吃得起和菓子,卻不知如何正確食用和菓子,為此周師傅特別製作說明小卡,將「一口菓子,一口茶」品嚐方法簡單說明,進而能品嚐和菓子的藝術美感。

周宜雄師傅並不鼓勵後進學習和菓子,其原因在於太辛苦。如何辛苦?在於堅持。學習過程的辛苦,須要謹守製作原則,不添加不必要的東西,以免失去和菓子原有的風格。「製作和菓子不難,難在於行銷」,他一語道破今日在經營純正日式和菓子商店所處的困境。目前,台灣仍有許多人不解其日式點心之內涵,進而使和菓子的藝術精神被斲喪殆盡。未來,師傅打算能在不太大的店面內,擺上幾張桌子,將每一個和菓子,放在展示窗內,讓上門客人點選後,再奉上一杯抹茶,慢慢享受日式和菓子的品嚐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