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微風信義盛大開幕,百貨商場的餐飲比重更甚以往,獨家代理、首次進駐商場的餐飲品牌多到琳瑯滿目,業態尤以日本餐飲品牌最為多元,其中不乏日本當地知名的排隊美食,其話題性連續攻佔各大報章媒體的美食版面,讓台灣餐飲業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深耕台灣多年、以日式燒肉在台灣闖出一片天的乾杯集團平出莊司社長,曾在《2011台灣連鎖店年鑑》指出:「2010年可說是『日系連鎖餐飲店元年』,近年因日本國內市場萎縮、2010年台北松山-東京羽田航線啟用,業者看上『東京-台北-上海』黃金三角形擴展市場的後續效應,都是促使日系餐飲企業來台發展的動力」。
以台灣最大的美食網站「愛評網」搜尋,日本料理餐廳多達9,132家,僅次於中式料理的25,534家,雖然近年「義式料理」急起直追,以4,081家位居第三,但日本料理的家數仍遠遠超過「粵菜港式飲茶」1,931家、「韓式料理」1,232家、「泰式料理」1,175家,是異國料理的第一名,足見台灣人對日本料理的熱愛與高接受度。
日本土生土長華僑 一手打造和經濟
位於微風信義四樓、開幕不到兩個月,在這波日本餐飲品牌大舉來台的熱潮中成為焦點之一的「鶿克米TSUKUMI」,是日本BYO株式會社自2006年引進旗下「EN日本料理」、2012年「和食.酒EN」、2013年烏龍麵及釜飯專賣店「嘉禾屋」及2014年日式定食料理「御盤食堂」四大品牌來台之後,第五個來台拓點的餐飲品牌。
在日本擁有14個餐飲品牌、旗下近80家店的BYO,1995年由日本華僑楊文慶先生創立。楊先生年近50歲,父母皆為台灣嘉義人,在家排行老二,小時候父母為了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給他們三兄妹,舉家搬到日本,原本當醫生的父親因緣際會之下改行從事房地產工作,在優渥的環境中成長。
楊先生大學畢業後曾回台一年學習中文,之後在西武百貨工作兩年,28歲那年在埼玉縣創立第一間居酒屋附設KTV,因意識到市場變化將店改裝為「手工料理與酒EN」,於2009年獲選為日本暢銷美食雜誌《Tokyo Walker》第一名餐廳。楊先生認為,或許正因為自己是身處日本的外國人,對於日本產業的觀察與洞察與一般日本人較不同,公司成立20年來,才能以「和經濟」所蘊含的魅力與潛力,持續打造BYO的餐飲世界。
餐飲品牌拓點 首選百貨商場
2006年授命來台開疆闢土、成立香味(股)公司的BYO台灣事業部代表齊藤進,來台九年,是BYO以「居酒屋」及「和食」兩大業態穩健搶攻台灣日式料理市佔率的幕後功臣之一。他表示,去年底引進旗下中價位品牌「鶿克米」進駐微風信義的原因在於,以台灣人口與一般上班族的收入為考量,客單價500元上下的定食套餐是台灣消費者較能接受的價位,且鶿克米的品牌調性剛好與當初微風信義洽談的客層符合,雙方合作才能一拍即合。
其實不僅是BYO旗下五家餐廳皆設在集客力高的百貨商場,去年下半年品田牧場、勝博殿、銀座杏子豬排,也都不約而同皆將展店計畫聚焦在全台百貨商場,如:SOGO百貨、大遠百、微風廣場、新光三越、中友百貨等等,都是這波日系餐飲品牌插旗台灣的首選。
溫暖質樸的日式懷舊家庭料理
BYO「鶿克米」由TSUKUMI音譯而成,品牌logo為三個圓形圖案,由左至右分別代表著「清酒杯、米俵、小皮球」,藉此勾勒出昭和時代人們農閒時喝清酒話家常、稻穀豐收、小孩天真無邪玩小皮球的豐足畫面。
鶿克米目前在日本有橫濱高島屋及千葉高島屋兩家店,是以釜飯、茶泡飯、烏龍麵為主題的專賣店。有別於日本店,台灣的鶿克米特別引進「紀州備長炭一夜干」,是日本店沒有的獨家菜色。總料理長稻村健司並針對台灣人的喜愛,增加海鮮丼飯與釜飯,為店內三大主題料理,以定食型態呈現。
定食中的「三菜一汁」是日本媽媽每天必備的手工配菜,包含:煮栗南瓜佐雞肉味噌醬、柚香水芹菜、日式泡菜及味噌湯,再加上台灣人愛吃的炸豬肉、茶碗蒸,其豐富的菜色意喻著母親、家人圍著餐桌,溫暖質樸的日式懷舊、家庭料理精神。
北海道夢幻白米 紀州備長炭一夜干
來台九年、在北海道出生與成長的總料理長稻村健司,為了鶿克米店內供應的白米飯,選用來自北海道、一年採收一次的夢幻白米「夢美人」。為了讓米保有最佳的賞味期,鶿克米採購以糙米狀態進口台灣的夢美人,再由日本米鑑定師駐台的台北精米所「三代目 俵屋玄兵衛」碾米製成,讓白米更具香氣與口感。
此外,嚴選和歌縣百年名店「高下商店」手工製作的一夜干,使用紀州備長炭吸收空氣的水分,讓魚不會直接碰觸到空氣,不僅可將魚本身的甜味封住,更可製成鮮度極高的魚干,與一般市面上的風乾法不同,肉質比其他魚干來得更加扎實鮮嫩、更有香氣。
鶿克米以「日本北海道夢幻白米、紀州備長炭一夜干」及多道自製的懷舊料理引起話題性。BYO去年底也趁勢進行一連串的媒體宣傳,不僅帶動旗下五家日系餐廳的回客率,也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再一次印證日本人對於如何引領台灣消費者形成一股「嘗鮮」風潮的訣竅,知之甚詳。如同姚舜曾在2013年6月發表一篇「餐飲連鎖最愛引進日品牌」,文中提到:台灣人「哈日」,對日本飲食口味接受度高,加上日本餐飲業者擅於包裝等因素,是台灣企業集團及餐飲業者喜歡找日系餐飲來台的關鍵原因。
日本餐飲品牌大舉來台
在BYO任職超過13年的齊藤進,今年42歲,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對於當初BYO來台展店的原因,他提及創辦人楊文慶先生對年邁父母的一份心意,也包含傳統中國人衣錦還鄉的懸念。
至於自己為何來台發展,齊藤進提到一位前輩曾對他說的一句話:「台灣是前進中國大陸的最佳跳板」,讓正值年輕的他躍躍欲試。但來台第一年就知道沒那麼簡單,想以台灣成功經驗複製到中國大陸的展店計畫,難度很高。他也說到,其實很多日本人分不清上海、台灣、香港的差別,如今來台九年,他已能分辨出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不同。
對於近年日本餐飲品牌大舉來台的看法,齊藤進除了認同乾杯平出社長的黃金三角形論點之外,他也認為2020年東京奧運之後,日本市場飽和、人口老齡少子化的情況將更形嚴峻,日本大型連鎖餐飲為了員工、企業、品牌生命力的再造,海外拓點是勢在必行的路。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曾於2014年發表一篇《拉麵VS.炸豬排 你想吃哪一道?》報導,文章從1999年「料理東西軍」在台灣開播,到2012年風靡全台的「深夜食堂」,娓娓道來台灣人對日本餐飲的認同與歷史淵源。如今不只是拉麵、炸豬排,代表著日本飲食文化的各式定食、丼飯、釜飯、鍋物等,也紛紛來台搶攻你我的味蕾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食」
日本「和食」於2012年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食文化包含了食物的製備、菜餚裝飾精美的形式及日本人尊重自然的精神,是日本企業締造「全球食堂」的最佳催化劑。
細數台灣近十年,以「和食」來台展店的日本餐飲品牌不在少數。如:2005年日本和民及三商行合資的「和民居食屋」,2008年轉由台灣和民餐飲經營,全盛時期總店數達18家,目前全台14家,以商圈、百貨商場為主要據點。2006年日本定食類第一品牌「大戶屋」來台展店,2012年由全家便利商店轉投資之全家國際餐飲負責大戶屋台灣地區經營,如今全台總店數24家,以高鐵、車站、百貨商場為展店據點。2007年日本雲雀集團引進「藍屋日本料理」,目前全台總店數6家,皆在百貨商場設點。
對於未來和食餐廳在台灣市場的發展,鶿克米齊藤進認為,十年前多數台灣人可能不太了解真正的和食料理,但近幾年台灣人每年至日本旅遊的人數超過138萬人,對於真正的和食料理已有一定的認知,持續提供餐廳品質及服務是未來和食餐廳穩健成長的不二法門。台灣和食餐廳也將更多元,且呈現兩極化發展,以個人特色為訴求的個性小店也有機會勝出。
提高餐飲服務品質 持續拓點
日本餐飲品牌來勢洶洶、各類餐飲店競爭激烈,勢必會壓縮一般疲弱的餐飲店,乾杯平出社長認為,無論何時都要提供高品質的餐飲服務給顧客,藉此提高客單價,不做輕鬆的低價競爭、努力突顯自家強項,是企業永續經營的不變法則。
2002年林怡靜曾在《商業周刊》第776期發表一篇報導「全球食堂寫下日本餐飲界新傳奇」,如今13年過去了,全球食堂不再是遠景,身為台灣餐飲業一分子的您,套用去年底侯孝賢導演在第5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的一句話:「都數位化了,你還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