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29 期
 
拿什麼來裝黑白切?
作者:王瑞瑤
  文章瀏覽次數:3643

  如果你跟我一樣,非常熱愛台灣小吃,不知道看到維基百科的黑白切描述,是不是跟我一樣火冒三丈?希望觀光局等有關單位不能等閒視之,儘速派專人負責檢查並修正維基百科有關台灣美食的敘述是否正確,因為實在無法容忍對黑白切的形容竟是:「不講究刀工與食材的一種小菜。」 

  去年恢復的台灣美食展,第一次針對台灣小吃的器皿舉辦設計比賽,吸引各大專院校學生熱烈參與,今年「小吃大器」擴大範圍,以黑白切、蚵仔煎、大腸麵線、珍珠奶茶、刈包、四神湯、燒仙草、臭豆腐、雞肉飯、炒米粉等十種小吃的內用盛裝器皿為設計標的,為台灣小吃量身訂做有主題性,又兼具創意性與實用性的餐盤,共有387組角逐第一名最高獎金十八萬元的殊榮。 

  不過在擔任評審時發現,不少學生只做表面設計而未曾深入研究,甚至自作聰明以諧音搞笑或任意更改或重新解釋台灣小吃,而且超過兩組以上,居然考慮手機的擺放位置,或是食用前的拍照角度,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以。

  在黑白切這個項目中,不只一組的參賽者寫到:「黑白切名字取自台語讀音,意指隨意地切菜,是種不講究刀工與食材的一種小菜。」當下覺得怪怪的,念頭一轉,直接上網連上維基百科,果然抓到禍首在此。 

 

   台北市最老的黑白切應屬台北大橋頭附近的賣麵炎仔,這家店我從小吃到老,我媽媽亦是,八十歲的媽媽是大橋頭人,不到十歲跟著賣冰的舅舅騎腳踏車做生意,舅公寵媽媽,帶她去吃有豬油香的切仔麵,而且一定會切豬肝給母親當零嘴吃。記得早期的黑白切比較人性化,以每人差不多的食量來切料計價,即使一個人吃,單一份量小但種類仍多樣,有時是客人說出一個總價再由老闆視客人喜好來搭配,不像現在的黑白切是一份一份賣錢,如果是一個人吃,只能吃一兩樣,所以未能盡興。 

  黑白切是客人自由切,不是老闆胡亂切,黑白切的好朋友,不是切仔麵就是米粉湯,好吃全靠好湯頭,而好湯頭的來源主要是整個豬頭,豬頭加水先熬煮,於是湯頭美,豬頭肉剝下來即是黑白切,骨仔肉、嘴邊肉、天梯、豬皮等,再加上大腸、心管、舌、心、肺、肝連等內臟等,成就了黑白切的自然天成的美味。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