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浪潮來襲,消費型態改變,宅經濟發酵,吸引外商來台搶攻線上送餐市場,而國內最大房仲集團信義房屋也成立有無科技進軍美食外送平台,本土艦隊迎戰外來軍團,計劃深耕在地美食,發展獨特外送模式,追求社區經濟。

外送是餐飲業擴大業績的重要方法,全世界做最好的業者是麥當勞,而披蕯業者更是以外送為競爭條件。除了大型連鎖品牌,一般餐廳受限人力等,不易外送服務,但在美食外送平台興起後,外食市場出現更多變化。

外食市場年產值規模超過5,000億元,而餐飲外送市場規模約250億元,吸引國際品牌陸續來台插旗。德商Foodpanda最早來台發展,2015年新加坡honestbee及2016年美國UberEATS進入市場,台灣自創品牌有無快送(Yowoo)2017年初也宣告「有無快送,一份也送」,進軍線上送餐。

有無快送

有無快送

信義房屋2014年轉投資有無科技公司,20多人團隊開發一年多,取得研發技術專利,推出「有無快送平台」。為符合貨運規定合法經營,有無科技與台灣大車隊旗下全球快遞合作,2017年正式進入市場,希望滿足消費者對餐飲外送「快速、方便、多樣化選擇」的需求,也讓餐飲業者透過平台,擴大業績。

服務居家民眾  長期追求社區經濟

數位時代,每個人一天24小時脫離不了互聯網應用,互聯網最後一哩就是隨時隨地跟所在地發生交易,透過線上工具服務在地店家,也讓在地客人在平台遇到,融合線上線下,加上行動裝置,社區經濟將有全新的機會,預估商機將超過兩兆元。

有無科技董事長蔡祈岩,也是信義集團資訊長,更是跨國企業資歷豐厚的資訊博士,他說:「發展外送行業的中心思想是因看到社區居民的真正需求,台灣餐飲型態與生活情境與其他國家不同,發展外送是相信消費者值得獨特的模式。」不只做一流電商或物流,而是追求社區經濟的活絡循環。

有無科技近期也取得雲管家股權,將運用社區APP,延伸社區社群及服務,除以餐飲外送為核心經營目標,未來將考量社區居民需求,推出修繕、水電、鎖匠、裝修等服務平台。

全球化使所有人都到大公司上班,選擇工作型態的權利都被剝奪了,蔡祈岩表示,台灣社區都在外地消費,社區附近的店家缺乏消費力,造成商圈萎縮,透過外送平台,希望消費者買自己社區附近店家的餐點,讓小店有更多機會,使人與人的距離回到居住圈。社區經濟可帶動社區恢復幸福及活力。

從外送思考社區發展之長遠價值,是有無快送與外商競爭思維不同之處。主要緣由是信義房屋2004年開始推動「社區一家行動計畫」,13年定期撥款輔助社區營造,累計8,799件提案讓為數廣大的社區從改善硬體環境到自發性投入文化傳承,由於社區議題參與的年齡層降低,族群更廣,信義也考量協助青年返鄉運用科技創造在地商機、新住民參與社區共好等。  

外送除了延伸餐飲業的商機外,少子及高齡化已是台灣面臨的問題,蔡祈

蔡祈岩指出,外送可解決小孩或老人家在家的問題,如果消費者還在辦公室上班,可先操作訂餐及送餐地點,將食物送到家。為實際了解外送需求,他曾親自送餐,「有一次是送便當給一位住公寓樓上的媽媽,有小孩不方便出門,爬上五樓後,當看到客戶眼神充滿感激,自己也被這種服務價值感動。」他說。

餐飲外送也讓不想或無法出門的民眾有更多元選擇。「在家也能吃到米其林」,3月台北米其林餐廳名單公布,有無快送早已將獲選的兩家星級餐廳納入服務範圍,包括北投的台菜老字號「金蓬萊遵古台菜」與西門町的粵菜餐廳「大三元酒樓」,這兩家的口碑及使用率極高,美食需求潛力無窮。

手機訂餐方便  將拓展全台都會區

有無快送2016年選定台北天母地區試營運,平均客單價150至200元,以飲料及便當居多,兩個多月後客單提高到400元,甚至有數千元訂單,成效不錯,每筆交易由消費者支付50元運費,超過一定金額可以免運費,另向簽約店家收取10%至15%平台費用。

有無快送提供的菜單價格與商家店面商品價格一樣,運費是根據商家與消費者的距離估算,平均運費從20多元至85元不等,不論是餐費或運費,與其他外送業者比起來更為平實,除了信用卡,也提供貨到付款的服務,還有加值服務是,使用者能揪團訂餐,邀請朋友在自己手機訂餐,於同一時間送到同一地點,方便了聚會餐飲需求。

目前有無快送平均客單在300元至400元,大多數仍在500元以內,蔡祈岩說,由於餐飲分類極廣,為使店家維持食品安全,15%以內的平台服務費標準還算合理,如果再高到20%或更多,會擔心商品價格遭灌水。為服務顧客,餐飲業者簽約意願已逐步提高。

蔡祈岩指出,全台灣都會區都適合發展外送,有無快送以台北及新北人口密集區為主要服務範圍,在桃園、新竹及台中已試點營運,六個直轄市都將推展,由於台灣南北消費型態差異大,南部慢活且較高齡化,會多觀察再針對市場需求,思考是否導入互助型經濟。

平台增加曝光  考驗店家出餐品質

消費者不用出門就可以吃到美食,透過美食外送平台的外送機制,讓店家可以觸及更多消費者,帶來更多訂單、更多的營業額,也解決了因店內人手不足無法幫客人外送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餐廳多了另一種曝光的管道。

    並非所有的餐飲業都適合與美食外送平台合作,如Buffet、燒烤店、高級牛排餐廳等一些本身就無法外帶的餐廳就無法與美食外送平台配合,所以除了考量外送平台的餐點配送品質外,店家也需要考量自己的餐點合不合適。

多數店家在與美食外送平台合作後,除了要接受不同以往的APP接單模式,最不能適應的莫過於,必須以平台的訂單優先出餐,因為平台比店家更在乎消費者的體驗、更講求速度,如果無法如期出餐將會直接影響訂單,因此,店家在平台上必須有一定的出餐水準,平台才更願意與店家合作,進而導入更多訂單給店家,店家將體認到「最為可怕的是看不見的客人」,這與現場客不同,如果體驗不佳,會不知不覺流失客人,也無法與線上的消費者溝通。

加入美食外送平台後,平台會為店家行銷、推廣。「外送只要不賠都是正效率」,蔡祈岩表示,外送不占翻桌率,可以服務老客戶,又能開發新客源,最重要的是平台的行銷效果,業者得到一張訂單,在平台其實已曝光約100次。

有無快送

有無快送平台

創造在地團隊  計劃招募合作經營者

台灣最美的是社區文化,被殖民過也融合大陸來的各民族,無論是眷村、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社區人情味都令人回味,父親是金門人的蔡祈岩認為,有無快送就是要將台灣元素及街頭巷尾美食融合發展成獨特的外送模式。

在外送平台中,有無快送是首家台資平台,蔡祈岩說,該公司打算長期投入快送經營,深入各都會區,無法短視近利,母公司信義房屋在全台有430多家直營門市,超過二千個業務人員,有這些了解社區的人脈資源,有無快送不是從零開始,將招募合作經營者夥伴,計劃三年創造100個在地經營團隊,維運整個騎士團隊、經營在地餐廳與消費者的關係,也是另一種創業新型態。

為確保經營品質與營運狀況,有無快送對於合作經營者將收取150萬元保證金,合約期滿將退回此費用,而合作第一年酌收350萬元作為初期協助行銷推廣與購置營運設備的費用。運費及平台服務費將優先使用於支援在地經營業者的經營成本與行銷規劃,剩餘的費用與平台分享一定的比例後將是合作經營者的最終利潤。合作經營者必須指導商家熟悉線上服務,重視食安,也投入社區服務。

台灣住商混合,人口集中都會區,與其他國家的型態並不相同,蔡祈岩強調,外送策略融入社區經營才是王道,必須深入社區且有公益或服務,平台有聚集消費者,結合居民的力量,而好的餐飲商家對社區也有貢獻,「如何串連並彰顯在地美食的價值,讓平民消費更受重視」,都是該公司長期努力的目標。

美食外送市場因進入門檻高,檯面上的競爭者個個有來頭,如何能搶攻市場,且能長期穩健經營,並創造出獨特的獲利模式,才可能是最終贏家。土洋爭霸結果仍待後續觀察,但本土業者似乎多些了解社區需求的細膩度及使命感,而因整體社會單身或獨居比率提高,無論如何,外送市場蓬勃發展,對於消費者需求及在地餐飲發展都有極大的助益。

有無快送

有無快送搶攻外送餐飲市場

餐飲消息

美食一部分是藝術、一部分是科學,而最重要的部分是食材。現在不少國內外主廚都流行走出廚房,去尋找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山珍」與「海味」。

一道菜夾起來如果發現食材不對,同事或朋友一句:「師傅,我帶你去找更好的食材。」台北W 飯店紫艷中餐廳主廚鄔海明就會親自跑一趟。這位被我們開玩笑形容為「很容易被拐走」的主廚,擅長以粵式手法、料理台灣食材。

「這整道菜只有盤子不是來自台灣。」鄔海明如此介紹「九層塔糯米椒炒宜蘭櫻桃鴨」這道菜。但鄔海明坦言,剛來台灣時,對台灣食材的印象不是很好。

鄔海明進一步說明:以貝類來說,要求五百個都要長得一樣,連花紋都要相同,但供應商總是無法達到他的要求。「為什麼香港可以將規格控制好,台灣不行?」「人家都說台灣好多食材,但為什麼都沒看到?」沮喪的他曾要求飯店乾脆找進口食材,品質比較穩定。

當時老闆很「阿莎力」地回他說:「可以!」但放假時要鄔海明跟他去一趟台東。沒想到,這趟旅程讓鄔海明對台灣食材整個改觀。

跟阿美族人打獵、撈魚、燒菜

鄔海明第一次到台東,跑的不是鹿野高台和嘉明湖這種熱門景點,而是到東河部落跟阿美族住幾天。跟著打獵,看原住民用原始方法燻肉;跑去撈魚,直接喝現做魚湯,還穿著吊嘎一起燒菜。最令鄔海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頓飯。

「就像在吃buffet一樣。」鄔海明回憶:一張大長桌,在一片片芭蕉葉上擺著琳瑯滿目的在地野菜、南瓜、紅藜飯糰、涼拌海藻。沒有碗、沒有筷子,直接用手拿起來吃。這個景象讓鄔海明相當震撼,「我一直認為在高檔餐廳內,精緻、有擺盤的才是美食。」當時的氣氛讓他很感動,認識在地人、吃當地的東西,原來感受能如此與眾不同。

台東野菜饗宴

讓鄔海明震撼的野菜饗宴

此趟台東行,不僅讓鄔海明受啟發,將馬告與樹豆加入他的菜餚中,還愛上了紅藜。他在台東第一次接觸紅藜,從冬季以石斑魚與紅藜炒飯,到春季加入瑤柱、香菇的紅藜荷葉飯,都可看出他對這食材的熱愛。

鄔海明說,紅藜除了顏色、形狀吸引人,對健康也有益,台灣紅藜小、顏色深,國外的較大顆,口感層次不一樣。

走出飯店找食材 才有驚奇

現在採購拿來的制式食材已不能滿足鄔海明,他認為,還沒見到,心中就有答案的東西沒有驚喜,去外面實際看到食材才有驚奇。「起碼你知道從哪裡來。」他會跟當地人聊一聊,遇到生產者更好,問問他們種植與養殖的心得。

那年在台東的夏日激起了他走訪台灣各角落、尋找好食材的想法,之後他又陸續走訪了宜蘭、台南、高雄等地,認識許多小農、農會。

由於餐廳同事很多出身宜蘭,鄔海明常搭著便車前往,南方澳、員山鄉、烏石港、龜山島都有他的足跡。在那裡品嘗了特色海產、糕渣、胡椒餅,也跑了幾家小餐廳,與當地廚師交流。回台北後,他用宜蘭的柚子做蝦球、金棗做年糕,也使用櫻桃鴨。

最新一季的菜色「九層塔糯米椒炒宜蘭櫻桃鴨」,鄔海明對它下的註解是「味道很台」,過去曾用櫻桃鴨做烤鴨,當時他就想:春天鴨肉不錯,除了烤還能做什麼?這個問號衍生了這道菜。鄔海明指出,櫻桃鴨味道甜、油脂豐,「但有一點味道」。因此以台灣九層塔增加香氣.並加入宜蘭的蒜苗、糯米椒一起炒。

後來又跑去台南、嘉義。鄔海明很驚訝:「台南人很奇怪,凌晨在吃早餐。」被朋友拖去夜市吃早餐,搭車一路吃下去。當時順道去喝的一家牛肉湯,竟然意外讓他找到了不錯的台灣黃牛。

在鄔海明印象中,拿台灣黃牛做菜很難吃,但這家黃牛的肋眼有嚼勁、牛柳嫩滑,加上是溫體牛,比冷凍澳洲和牛好吃,廚房團隊試作後相當驚艷。雖然賣牛肉的老闆一開始有點抗拒:「自己賣得都不夠,怎麼能給你?」經鄔海明努力說服,老闆總算答應出貨。

明蝦、黑蠔菇、玉米雞

在今年春季菜單,鄔海明依照慣例加入了許多在台灣發掘的好食材。

「澎湖明蝦」是鄔海明來台灣不久後就喜歡上的食材,灑白酒或把殼剝掉跟干貝一起炒,是餐廳的主打菜色。另一道「黑蠔菇松茸瑤柱燉娃娃菜」,黑蠔菇來自台中,口感滑順,有油脂的香氣,明明是蔬菜卻有肉的味道;跟娃娃菜加入以雞、金花火腿等食材熬煮的上湯燉煮。

雞是粵菜常使用的食材,鄔海明說,燉海鮮湯就不能挑太肥的雞,不然太油膩;相反地,燜、滷、烤都需要油,因此要選肥雞,否則皮就不會脆;如果要做白斬雞,要避免肉質緊實的雞,不然會太硬。

飯店目前使用花蓮吃玉米長大的玉米雞,鄔海明表示,由於它油脂豐富、肉質細滑,不管是白切還是煲湯皆適合。

番茄煎煮原隻澎湖明蝦

番茄煎煮原隻澎湖明蝦

下一個目標:屏東可可

在家鄉香港,農地都被拿來蓋高樓,蔬菜只能進口,因此鄔海明很開心台灣有如此豐富的蔬菜、水果。

他特別提到,台灣葉子厚的菜特好吃,像是芥菜,還有名字相當奇特的「皺皮砲彈甘藍」。由於皮皺,咬起來厚實,且易吸收湯汁。鄔海明利用這種特殊的甘藍製作「金銀蛋時蔬」,將甘藍、皮蛋與吻仔魚一起煮。

最近吸引鄔海明的目光是「屏東福灣的可可」。當他聽說台灣有在種可可豆時,十分詫異,雖然廣東菜用到可可的機會不多,但好奇的鄔海明仍親自跑一趟屏東一探究竟。「我真沒見過長在樹上的可可。」他親自用剪刀剪下屬意的可可豆,還喝到現榨、要三十斤才能做三杯的珍貴可可露。

屏東的可可與法國可可味道不同,前者帶酸,後者味苦,鄔海明遇到很多資深甜點師傅,都表示酸可可滋味較獨特,這也讓他有意嘗試將可可入菜,但目前仍在酸與苦味間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