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至11月為火龍果盛產季節,火龍果富含果肉纖維,有豐富的水溶性甜菜苷色素、脂溶性胡蘿蔔素及維他命B1、B2、B6、B12、C、鈣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一種相當健康的水果。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吃了火龍果後小便顏色會呈現紅色。
火龍果所含的甜菜苷色素雖然會使尿液變紅,但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任何影響,只要身體將甜菜苷色素完全排出,尿液顏色就會恢復正常。
尿液檢查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看診時,會仔細觀察病人尿液的顏色、氣味等,來判斷疾病狀況。如今,醫師可藉由尿液檢查結果來判斷病人的健康情況。一般醫療院所的尿液檢查,分為尿液常規檢測和沈渣鏡檢分析。尿液常規檢測包含了顏色、外觀、比重、酸鹼值、尿糖、尿蛋白、潛血、尿膽素元、尿膽紅素、亞硝酸鹽 、酮體等。尿液沈渣鏡檢分析則可以觀查尿中是否有紅血球、白血球等存在。
正常尿液的顏色為黃色,而尿液顏色的改變,不一定代表身體健康出了狀況。許多民眾都有經驗,如果一整天都不喝水,小便顏色會變深黃色,如果喝了大量白開水,小便顏色會呈現淺黃或透明。我在門診常遇到病人因尿液顏色異常而來就醫,但有時候是因為吃了某些食物或藥物,只要停止服用,尿液顏色就會恢復正常。
可是,有時候尿液顏色的改變,的確是身體健康出了狀況,必須馬上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因此,當尿液呈現黃色以外的其他種顏色,應仔細檢視可能的原因,了解是否有健康上的疑慮。
紅色
2016年6月台中市衛生局稽查時,發現有業者非法添加鹽基性桃紅精(Rhodamine B)於麵龜及壽桃中,2017年2月又發現業者違法添加於紅色湯圓中,由於鹽基性桃紅精是一種工業用色素,禁止添加於食品當中,若誤食含鹽基性桃紅精的食品,尿液可能呈現紅色。另外,某些食物如火龍果、甜菜、黑莓和紅蘿蔔等也可能導致紅色尿液。門診中常會開立的藥物,如肺結核用藥(rifampin)、抗凝劑(warfarin)、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ibuprofen)、瘧疾用藥(chloroquine)等,尿液會呈現紅色。
特定食物和藥物造成紅色尿液是正常現象,對健康沒有影響,但臨床上如果發現病患有紅色尿液後,一定要檢測是否為血尿,血尿患者其尿液檢查為潛血陽性,且有紅血球存在,可能的疾病包括泌尿道感染、泌尿道腫瘤、泌尿道創傷、腎絲球腎炎等。
此外,有些紅色尿液的檢查結果為潛血陽性,卻沒有紅血球存在,這時候醫師就要考慮病人是否為血管內溶血症或橫紋肌溶解症。另外,由於女性患者於月經期間,尿液中會含有紅血球,若病患有需要進行尿液檢驗,建議避開月經時期以免影響判讀。
橘色
常用的結核病用藥isoniazid,會使病人的尿液呈現橘色,由於肺結核治療往往需要6個月或以上的服藥時間,少數病人的藥囑遵從性不佳,可能會中途自行停藥,因此胸腔科醫師於門診追蹤時,會經由詢問病人的尿液顏色,來了解病患是否有按照醫囑服藥。另外,國內醫院常用的泌尿道止痛藥phenazopyridine,也會造成橘色尿液。
綠或藍色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用量標準」,第9類著色劑有提及食用藍色一號(Brilliant Blue FCF)可合法添加於各類食品中,並可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但生鮮肉類、生鮮魚貝類、生鮮豆類、生鮮蔬菜、生鮮水果、味噌、醬油、海帶、海苔、茶等不得使用。
當民眾吃了含有藍色一號著色劑的加工食品,可能會排出藍色尿液。除了食品添加物外,有些藥物也會造成尿液顏色改變,如變性血紅素的解毒劑甲基藍,可能造成患者的尿液呈現藍色,麻醉用藥propofol(也就是俗稱的牛奶針),可能使患者的尿液呈現綠色。另外,綠膿桿菌所造成的泌尿道感染,也可能會導致綠色尿液。
混濁或白色
一般而言,造成混濁或白色尿液的原因通常是與疾病有關。最常見的混濁或白色尿液為蛋白尿,發生原因須進一步探討。另外,患者若有泌尿道感染,尿液也會混濁,當病人尿液中的草酸、鈣及磷濃度過高,也會導致尿液混濁或呈白色。此外,絲蟲病患者,因為體內的絲蟲會寄生於淋巴系統中,所以會出現白色乳糜尿。
根據醫學文獻紀載,造成尿液顏色改變的原因是多元的,食物、藥物或疾病都可能造成尿液顏色出現異常。當民眾發現尿液顏色改變,不須特別擔心,建議直接到醫院就診,由醫師仔細詢問病史,釐清患者是否有吃到會影響尿液顏色的食物或藥物,若無,則需要進一步檢查來確認是否為疾病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