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外燴,長什麼模樣?像流水席般在一個個加熱鐵鍋中的各種菜餚?太晚去吃,只剩走味的食物?還是會議中場休息,點心桌上各種切片蛋糕和批發鹹點,大家蜂擁而上一掃而空?或是參加大型晚會,每個人發一盒裝了兩三款傳統麵包、蛋糕,配一瓶綠茶的餐盒?
「很多人都以為,外燴就是把原有料理,打包分裝搬到客戶那裡就好,這完全是種誤解,甚至小看了外燴。」以精緻外燴聞名、頻繁出現在精品品牌活動、外商重要會議,以及頂級私人晚宴或婚宴的好樣,總經理張瑾文如此分析。
外燴 幫客戶傳達故事給賓客
張瑾文表示,相對於餐廳料理是「客人到餐廳,享用主廚精心設計的菜色」,外燴料理則是「主廚針對客人需求,量身打造適合的食物與服務」。要做出一場賓主盡歡的外燴,除了食材、菜色、美觀,能不能「徹底理解客戶對於宴會的主題與需求」,來設計料理呈現、流程安排、服務細節,才是成敗關鍵。
例如好樣在秋季舉辦的「生態飲食聯展」,第一場「大山」,針對主題:「林下的永續」所端出的外燴鹹食與小點,就彷彿一套以「台灣山海物產」為主題設計的法國料理,精緻得叫人不敢相信這是「外燴」。
開場的「秋蟹塔」,將台灣海蟹取蟹肉與蟹黃,然後把殼熬出湯汁,混合山芹菜,做出海味濃郁又帶點清新的口感。而重頭戲「慢烤豬肩肉佐胡椒葉及甜酸醬」,取自原住民烤山豬肉的概念,將厚切豬肉慢烤得熟透又多汁,用胡椒葉夾住,並灑上台灣特有的鹽膚木果實。
張瑾文說,好的外燴料理,必須搭配活動主題,把所有「用餐情境」都徹底設想一遍,讓客人吃得美味、吃得愉快,同時體現主人想要傳達給客人的內容,「外燴,就是餐廳透過食物,幫客戶展現想要傳達給賓客的故事」。
料理 客戶故事展演場
張瑾文形容,外燴其實是一場宴會畫龍點睛的重要配角,如果能將食物結合宴會主題,「不只可以留給賓客更深印象,也能彰顯主人的好品味」。
好樣曾經接過國際一線精品在陽明山上的發表會,主題是「森林系」。事前,好樣就不斷與客戶討論,哪些食材與菜色的外觀、模樣、料理方式、裝飾風格,最能展現出「頂級精品」的高級感,與「森林系」的自然風。
最後,好樣選用大量的新鮮蔬菜與食用鮮花,打造翠綠花園的餐點組合,以甜點為例,好樣就利用整片小麥草,鋪出一片綠,再放上馬卡龍中作為小花,讓人一入眼忍不住發出「哇!」的驚呼,彷彿看到春天。
而「美味」,除了菜色設計、食材選用,連品嘗的溫度都必須納入考量。張瑾文說,外燴不是客人坐在桌前等著食物上桌,很可能是在長達數小時的活動中,隨時前往餐台取用一口,「怎麼讓客人不管何時,都能吃到『好吃』的食物,是外燴的一大挑戰。」
如果活動時間長,好樣團隊就不會選擇熱食,免得客人取用時食物已經冷了,這時,冷食涼菜、常溫小點,就是好選擇。如果有表定的休息時間,就可以預備熱食,提早保溫,確保客人取餐時,食物剛好溫熱又不燙口。如果場地在戶外,容易受潮的酥餅就不適合,免得時間一久,客人吃到時已經潤掉,留下不好的口感。
「愉快,則是很多外燴餐廳會忽略的關鍵細節,」張瑾文說,這必須仔細去模擬賓客用餐的各種情境,找出他們會在意的點,設計對應料理。
例如精品VIP活動,到場的都是貴婦,食物就必須小巧、清爽、不沾手。小巧,是考量貴婦吃東西,最怕被看到嘴巴大張的糗態,所有料理都必須設計成一口大小,「好樣點心主廚可以做出2.5 x 2.5公分的超迷你馬卡龍,就是要確保客人都能以最美的姿態享用」。
而清爽,同樣是考量客人用餐儀態,湯水、沾醬類的菜色最好避免,酥餅或容易四散的內餡也不行,以免客人吃完嘴角沾滿醬汁或殘渣,壞了精心妝容,或醬汁滴落、餅屑四散,髒汙了服飾。拿取時的便利性也是重點,例如用餅乾當基底,兩指就能方便拿取;或穿插竹籤,輕輕一拈就上手,「不沾唇也不沾手,讓客人用餐隨時保持最美儀態,就是頂級外燴的功力」,張瑾文笑說。
當然,如果是科技公司會議,由於與會者多半都是男性,這時就必須放大食物份量,但又要創造驚艷感。男性或許不那麼在乎優雅,但卻很在意能不能「吃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會議的外燴都是叉燒酥、壽司捲、三明治、小漢堡這類容易吃飽的選項。為了創造差異,好樣會選用內容紮實的鹹派,或將三明治從土司換成牛角麵包,提升精緻度。
現場 團隊合作游擊戰
外燴,既然不在餐廳內,就表示會有各種意料之外,這時就需要更多事前準備,以防萬一。有時賓客眼前的一派優雅,後場外燴團隊卻可能驚險萬分。
外燴最常出現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沒有正規廚房和標準廚具,怎麼在設備克難的狀況下,依然提供高水準料理,考驗主廚對於料理安排的匠心。
張瑾文表示,外燴現場的爐具火力通常不如餐廳,如果還是需要準備熱食,這時就必須預作半成品,例如食材可能先分別煮熟,現場只需混合、加熱並調味,就能快速上桌;或是小點預先烤好,現場進行裝飾即可;甚至視情況自備卡式爐,作為食物加熱的輔助。
而第二個挑戰,則是現場的眼觀四方。例如活動流程延宕,食物如果一直放在外頭,可能會變乾或受潮,這時就必須前後場隨時通知,確認何時將食物準備上桌最恰當。
而要做好臨機應變,最重要的就是預先勘場,張瑾文說,一場活動,事前檢視、規畫四、五次都是平常,得先理解現場動線、插座位置、餐台與後場距離,才能讓現場每個人行動都迅速確實,甚至想好備案,把意外狀況降到最低。
當然,有時候難免還是會意外。某次精品活動延遲結束,為了避免貴賓餓肚子,廠商要求提供餐盒,「但精品貴賓最重視形象,怎麼可能每個人拎著一袋便當在路上走?」好樣馬上動員團隊,選出哪些放冷也還是好吃的料理組成餐盒,並思考餐盒要怎麼包裝、提袋要怎麼搭配,才能讓人拿在手裡也覺得高級;為了避免貴賓大包小包,更派專人提著餐盒先進高鐵車站、上到月台,在貴賓上車前才交到對方手中,「外燴,不只是好吃而已,從開始到結束每一個細節,都要讓客人感覺細緻與貼心。」
「外燴,其實是門藝術,外燴主廚,更是藝術家,」張瑾文說,很多人對外燴沒有好印象,是因為過去經驗「漂亮但不好吃,好吃卻不細緻」。能否理解客戶需求,回歸用餐情境,創造最適切的食物和服務,讓來賓驚喜、主人有面子,「你不覺得,這反而是更難的一種藝術嗎?」
外燴秘訣 必看!
活動時間長,儘量避免提供熱食,除非有表定休息時間。若辦在戶外場地,容易受潮的酥餅不適合,免得放置太久口感不佳。
現場賓客若多為貴婦,食物必須小巧、清爽、不沾手。考量用餐儀態,湯水、沾醬類的菜色最好避免。若是科技公司會議,與會者男性居多,就必須加大食物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