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入夜時分,大街上的陽光從刺眼金黃逐漸黯淡,坐落在台北市東區巷弄間的「Red Circle舌口餐酒沙龍」裡,也同時在進行一場魔幻的時空轉換,原本清晰透亮的白熾燈光,一瞬間轉為幽暗昏黃,只剩幾盞復古桌燈,情調十足。幾盞蠟燭接著燃起,宣布告別白天的庸碌,夜間派對正式展開。

這裡是人稱「東區剪刀手」Sam Kuo一手打造的玩味空間,正當你納悶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店門口醒目的LOGO直接揭曉:這裡有剪刀、也有酒,精準呈現「髮廊」與「餐酒館」的複合體。一間屋子裡有著看似違合的兩家店,Sam談起來卻自在融入,原因很簡單,他本身就是個愛喝酒的老饕髮型師。

Sam Kuo

Sam Kuo

空間變魔術 剪完髮轉身就開喝

16歲入行,Sam當了超過20年髮型設計師,喜歡求新求變的他在30歲時嘗試人生第一次投資,與朋友合開燒烤店,成果不錯讓他對餐飲有了興趣,也更想擁有一家專屬於自己的店。至於要把什麼類型跟美髮專業結合?他笑說:「總不好把髮廊和燒烤放在一起,讓客人頂著一頭有烤肉味的髮型吧!」於是,他想到鍾愛的酒吧。

Sam曾留學英國,對於電影《金牌特務》裡神秘帥氣的金士曼酒吧深深著迷,也想做出那般格調與經典。他指出,構思初期曾參考台灣其他風格類似的複合式餐廳,發現多數是分區操作,一區是髮廊、另一處專門喝酒。然而壁壘分明的兩個區塊,對Sam而言少了點趣味性;另從現實面來看,他坦言也是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兩間店放在同個空間,若是餐酒真的做不起來,最壞打算就是專做髮廊就好。」

為了容納兩間店的設備,Sam花了一個月在台北大街小巷尋覓店面,然而,設計才是最燒腦的。他指出,髮廊轉換成酒吧,必須考量如何在人力、時間與設備移動都最有效率的情況下完成,因此從桌椅大小、走道寬度到動線模擬,都得仔細計算,精準到每一公分才行。

只見店員合力掃除消毒後,將原本個人專屬的大鏡子與桌台輕巧地推來移去,一下子就整併成隔間與四人餐桌;椅子也被熟門熟路移動歸位,最後再滑開牆面從神秘倉庫裡推出一大組沙發。短短15分鐘換場完成。

美髮與酒吧的複合感不僅呈現在空間設計上,牆上也掛滿法式鐵夾、男士理髮削刀,以及雞尾酒調酒組等擺飾,讓來訪的客人不斷受到兩家店的號召與誘惑。Sam表示,熟客最愛在下午來弄頭髮,然後約三五好友晚上見。當餐酒館啟動,轉個身就能開喝。

若是初來乍到的顧客,常是一邊吃飯喝酒、一邊好奇座位為什麼用髮廊的椅子?正當客人以為只是裝潢噱頭,Sam笑答:「一切貨真價實,這張椅子一個小時前才送走一位燙了全新卷髮的客人!」時空錯位感聽得客人興味大起,直嚷著下回也要先來預約剪髮,晚上再來體驗同個位置變成什麼模樣。

Red Circle餐飲沙龍

Red Circle餐飲沙龍

雙重服務 一加一大於二

「雖然看來是截然不同的兩家店,但不管是早晚班的員工,或是美髮和餐酒的客人,都是魚幫水、水幫魚。」Sam口中的複合加乘效果,不只是客源流動會愈滾愈大,從員工互動細節中亦可探知一二。好比晚班吧台調酒師一上班,早班設計師瞄一眼就說:「欵你今天這樣不行!過來,我幫你抓頭髮!」Sam笑說,這也算員工福利,「門面永遠有人顧。」

Sam認為,髮廊與酒吧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當髮型設計師的技術與美感夠強,就能吸引廣大客群;然而餐廳除了人員,還包含食材、酒水、裝潢與氣氛營造等。如何善用二者優勢將髮廊人脈與餐廳資源結合,成了經營複合式餐廳的關鍵。

他舉例,舌口沙龍白天也有提供單杯酒飲服務,當客人染燙頭髮動輒兩、三個小時,如果可以來杯調酒放鬆一下,身心體驗都不一樣。

又好比當餐酒館推出新菜時,Sam一個人在網路推薦效益可能不大,但若是23名員工、外加這些設計師的客人一起在社群媒體大力放送,宣傳力道非同小可。一如他們夏天推出「鰹魚蒜香皮蛋乾拌麵」,在分享貼文的曝光之下,一個月就賣出400份。

Sam解釋,舌口沙龍善用設計師的人脈來推動餐酒宣傳,反過來對設計師而言,可擁有不同於一般髮廊的資源來款待客人,無論是請他的藝人朋友、網紅客人吃碗麵或是喝杯酒,都能讓服務加分。

美髮:餐酒 7:3

從2017年開業至今,三年來並非一切順風順水,Sam說,身為餐飲門外漢,前兩年吃足苦頭。酒吧一開始的設計並沒有廚房。原來,吧台旁邊原本緊鄰一個超大VIP室,直到吧台都蓋好了,股東才跳出來說,一家酒吧真的不能沒有廚房,畢竟客人就是會想邊喝酒邊吃東西。為了經營長遠考量,Sam還是忍痛把VIP空間砍半,多花50萬元生出廚房。

半路殺出的廚房還只是冰山一角,自詡為藝術家的Sam坦言對商業數字毫無概念,曾經一個月酒水爆表叫到20萬,差點付不出來,他也對於要「精算一杯調酒基酒的用量、一顆炸餛飩的成本是多少」頭痛至極,還曾經面臨股東退股潮,當時壓力大到夜夜失眠。但風雨過後,Sam耐著性子與留下來的伙伴溝通,自己也學習怎麼當老闆,這家店第三年總算開始有了他理想中的樣子。

Sam表示,餐酒館一開始經營非常慘,餐點就是炸薯條、炸魚排、炸雞塊,什麼都拿下去炸,有個髮廊熟客吃過之後,誠心建議他要從健康食材著手。Sam不斷反思,發現舌口沙龍的主力客群其實是上班族,餐飲上傾向更精緻無負擔的選擇。

調整餐點風格成功反映在營收上,從一開始髮廊跟餐酒的占比是九比一,有時連一成都不到,如今已可提升到七比三,甚至上看四成。Sam提到,雖然自己不太下廚,但靈敏的味蕾讓他在餐點開發這塊做上癮,到處吃、到處看,想到什麼就記錄下來,與店長一起研發。店裡的滷味拼盤是他每周都要吃上兩、三次的「Comfort food(療癒食物)」;黃金炸雲吞佐松露、鰹魚蒜香皮蛋乾拌麵則是招牌。

鰹魚蒜香皮蛋乾拌麵

鰹魚蒜香皮蛋乾拌麵

餐飲消息

今年是「畬室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落腳台北仁愛圓環五周年,每推出一款巧克力作品,主廚鄭畬軒都會問:「今天在台北推出,如果明天拿到巴黎,法國人會喜歡嗎?」

主廚鄭畬軒

主廚鄭畬軒

鄭畬軒19歲投入巧克力世界,在巴黎待了一年半習藝,就立志「回巴黎開一間巧克力店」,將台灣風土透過法式巧克力介紹給歐洲人。原因除了巴黎是當代巧克力甜點「聖堂級」的市場,更是眾好手一較高下的「論劍之地」;此外,「法國人對於巧克力、甜點的味覺相對理性」,也是吸引鄭畬軒想要前進巴黎的原因。

我請他挑一款最能代表畬室以及他自己的巧克力作品拍照,他選了Shibusa(渋さ)。這款經典風味的純黑巧克力蛋糕由巧克力慕斯、法式蛋糕體、甘那許、可可餅脆交疊成,慕斯偏水果調,甘那許是堅果可可調,淋面是煙燻風味。

Shibusa由一位客人命名,希望傳達「純淨優雅」的意象。畬室這麼詮釋這款招牌作品:在美學上象徵外貌質樸、內斂,本質上卻永恆靜美;通常是簡單但由細膩細節所構成,游走於完美與不完美之間……

「就像日文裡『侘寂』的概念,有一種追求簡約,帶著不完美的美感。」鄭畬軒進一步說明。這樣的美學一如畬室或鄭畬軒給人的印象:優雅、寧靜、細膩,但絕不是柔弱。

畬室精神 以小博大

從一個念外文系的大學生轉攻巧克力甜點,並到巴黎斐杭狄習藝的的故事,記載在鄭畬軒六前出版的《前進甜點之都:巧克力師的巴黎學藝告白》書中。詩人余光中在親筆寫的推薦序中這麼期許:

他雄心不減,很想去巴黎開店,也想在台北立業,讓國人能常到真正精美而有回味的巧克力三昧。讓我們祝他成功,讓我們口福升級。

六年前,他在書中寫到:年少輕狂如果在嘗遍法國巧克力之後,內心燃起到法國巴黎開一間巧克力店的野心。「我現在偶爾回去翻書,還是會被當時的自己鼓舞。」鄭畬軒如今回想那段在巴黎「彷彿一張白紙,每一秒鐘都在貪婪地學習的自己」,依然充滿熱血。

「畬室的精神就是『以小博大』吧!」他說,畬室的資源相對少,但夢想卻都很大,「畬室善於想像,我不想因為資源少而降低了自己的格局。」開店的第一天,鄭畬軒就設定從高端品牌來思考,「希望讓來畬室的客人,感受巧克力能做到什麼地步。」

鄭畬軒的設計發想往往來自於「靈感的驅動」,「讓食材引領、觸動」。他的味覺記憶很強,往往在腦中幾個月將風味、結構構思好,丟出一個配方,實際上試做幾次就定案。

巧克力特色 韻味悠長

慎重抽出宛若珠寶盒的畬室外帶巧克力盒,夾心巧克力如珠寶精品般映入眼簾,有柴燒麻油、有雪莉桂圓、有金桔檸檬,有馬告風味。一般人對巧克力的想像,大概就是苦與甜,但鄭畬軒希望從巧克力師的視角,帶領品嘗者探索巧克力的多元面貌;他在設計巧克力風味時,也注重透過巧克力的不同風味,讓品嘗者不覺得太甜、太膩,「就算多吃幾款也不覺得負擔太重。」

因此,水果的酸調是鄭畬軒創作時愛用的調性,他將果酸的輕爽感隱約融入巧克力中,讓品嘗者的味蕾舒緩。但他非常強調「以巧克力為主味」。

他以覆盆子巧克力為例,通常大家的印象,絕對是「滿滿的覆盆子調味」,鄭畬軒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質疑:「你是在吃巧克力還是覆盆子?」所以他設計巧克力調味的出發點是「加什麼味道進去,可以彰顯巧克力的特色?」

「畬室巧克力的特色是『韻味悠長』。」鄭畬軒用香水氣味的「神秘」、「悠揚」來形容;「但也必須有結構、層次」,他認為品嘗巧克力就是一場「風味旅程」,必須有高低、強弱的不斷變化,必須有餘韻。

畬室的巧克力實驗性質很強,對鄭畬軒而言,一門專業就是不斷往前探索,將技藝、風味發揮到極致,「作為一個專業者,你必須對自己認真設計的作品有自信。」可能設計出來的這個味道是領先市場十年,等大家吃了十年之後,就成為經典。然而,鄭畬軒還是認為,顧客因覺得好吃而產生愉悅的感覺也很重要。

畬室外帶巧克力盒

畬室外帶巧克力盒

若水危機?風味契機!

但是畬室一款名為「若水」的巧克力蛋糕,引來一位客人不愉快的網路負評。蛋糕中泥煤威士忌的燻香遭這位客人形容為「正露丸的難吃味道」。鄭畬軒心平氣和地在網路上寫了一篇針對這個負評的長篇文章,解釋什麼是「泥煤威士忌風味」,也解釋為什麼要用泥煤威士忌風味的設計想法;絲毫不見任何火氣。

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瘋狂轉傳,認為是「危機處理的經典案例」。但鄭畬軒本人倒很淡定。「我完全能瞭解有人不喜歡威士忌的泥煤味,也不認為這個負評是對我專業的冒犯。」他希望透過這為客人的意見,讓大家認識威士忌的泥煤風味,進而去嘗試泥煤味的威士忌,「探索、分享、產生改變」,鄭畬軒認為,市場的大眾口味是可以一點一滴受改變。

「而且畬室要經營為一個精緻的國際品牌,待客謙和有禮是應有的作法。」鄭畬軒說。精緻,也呈現在店內。店裡的大理石桌板,每一片都是他到工場,讓吊車一片片吊起來挑選紋路花色。

若水

若水

味覺小確幸 人生大目標

巧克力製作所需的精準與數據化,加上主廚文學背景的美感素養,「詩人般的創作,機械般的執行」,造就了畬室的巧克力文化。「今天在台北推出,如果明天拿到巴黎,法國人會喜歡嗎?」是詩句般的浪漫想像,但市場現實是,在台北可能一天只要製作二十個的品項,在巴黎一天可能要生產兩百個。硬體設備、人力、作法流程,都是人在台北的鄭畬軒不斷思考的問題。

下一個五年,畬室可能在台北市找一個更大的空間,讓客人能現場品嘗最新鮮的巧克力甜點;在巴黎開巧克力店夢想並未因全球疫情而中斷,仍持續進行。

「巧克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味覺小確幸;但卻是我十九歲以來每天努力的人生目標。」畬室五周年,鄭畬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