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你吃日式燒肉,如果鎖定日本和牛,或許可以試著這麼點:先點一道牛舌。這是日本吃燒肉「從頭開始吃」的不成文習慣。另一個原因是,牛舌各部分的口感其實有差,靠近舌尖的部位,活動量較大,油脂少、較韌;而舌根的油脂多而軟嫩,適合燒肉。一般而言,若一間燒肉店的牛舌處理得好,就代表這間店有一定的水準。

再來,你可以選擇腹肉的部分,點牛小排、牛五花,享受油脂豐富的口感。這個部分也是日本和牛燒肉的經典。接著可以試試翼板、肋眼、里脊的部位。然後可以點橫膈膜,主要吃「肉味」。最後是各人喜好選幾樣牛內臟。

這是在《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2020》中,餐廳獲得一星,同時也獲得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的俺達の肉屋主廚鍾佳憲多年來的「實戰心得」。依照這個順序,可以在燒肉店享受到日本和牛各精華部位。

《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2020》中,餐俺達の肉屋獲得一星,主廚鍾佳憲同時也獲得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

俺達の肉屋店內實景

日本和牛的取肉率

在台中,同時奪得米其林一星,又拿下年輕主廚大獎,讓「日式燒肉」這個餐飲型態獲得眾人關注。相較於法餐、中菜,乃至於日本料理,須主廚經年累月對於烹調技法、刀工、醬汁等繁複的流程掌握,日式燒肉在一般大眾的印象裡,就是在歡樂的氣氛下,就著豔紅閃耀的火焰、滋滋作響的肉汁,家人好友歡聚,邊自己燒烤、邊把酒言歡,氣氛勝過於食物本身的場合。

日式燒肉有什麼學問可言?

鍾佳憲從一頭牛的「取肉率」開始聊日本和牛燒肉的專業。

一頭活生生的日本和牛大約重一公噸;去皮,包含內臟、血液的屠體大約900公斤;去掉內臟、血液約剩600公斤,再去骨、去油,經過修清之後,剩下約300公斤肉。

鍾佳憲說,如果是平價燒肉,不精修掉油,取肉率可能達九成。客人吃到肉的品質沒這麼好,但價格可以很便宜。但以日本和牛專門燒肉店為號召的俺達の肉屋,過去的取肉率設定在65%,希望呈現給客人最好的肉質。在拿到米其林一星之後,鍾佳憲為求品質,作法更謹慎,修肉修得更細,取肉率只剩60%。

以日本和牛專門燒肉店為號召的俺達の肉屋,過去的取肉率設定在65%,在拿到米其林一星之後,鍾佳憲為求品質,作法更謹慎,取肉率只剩60%。

俺達の肉屋為求品質,和牛取肉率只剩60%。

正負2°C的冷藏講究

由於日本和牛油脂偏多,油脂的凝固點約負2°C,因此俺達の肉屋特別購置溫控在正負2°C之間的冷藏室,以保持日本和牛肉質的最佳狀態,而且強調大塊肉冷藏而非追求上餐效率,先切好再冷藏。因此,內場員工每天上班時要先分切、修肉去筋膜,等到開始營業、客人點餐後,再現點現切成片。

鍾佳憲解釋,不先切片是因為若片好肉再繼續冷藏,冷藏室裡難免還是有風,會讓肉質變乾,客人現點現切,才能保持多汁的口感。另一個挑戰是日本和牛的融點約25°C,牛肉拿出冷藏室油脂很容易化。因此廚房員工下刀必須快而精準,「廚師多猶豫幾秒,手在肉上多摸幾下,可能就會影響溫度而讓肉軟掉。」

因此鍾佳憲形容,在廚房切肉的工作量與壓力,不輸日本料理板前的師傅。他評日本和牛燒肉刀工的標準是「好不好咬,能不能表現每個部位的特色。」以日本和牛瘦肉的部分為例,因為瘦肉的油少汁多,應該要切得比火鍋肉片稍厚一點,卻又要比一般的燒肉片薄一點。而富油脂的部分則不能切得太薄,切太薄,烤時易破。「在下刀的時候,就要知道這塊肉烤過之後入口的口感。」這是鍾佳憲對員工的專業要求。

俺達の肉屋主廚鍾佳憲

俺達の肉屋主廚鍾佳憲

塊燒技法的口感呈現

俺達の肉屋是由外場員工在桌邊為客人燒烤。其使用的烤爐爐火從兩邊射出,所以會先將肉放在烤爐中間低溫處,使油脂略為融化,也讓肉邊烤得略焦脆,再放到爐邊火大處烤熟。

鍾佳憲近日也推出介於牛排與燒肉之間的「塊燒」技法:將日本和牛切成大塊而非薄片,先中火燒烤、適時多次翻面,烤完再以鋁箔包裹靜置。這種燒烤技法看似就是「烤牛排」,但鍾佳憲說,塊燒在下刀切塊時,必須順肉筋的直紋切,讓肉筋長纖維不斷,以包裹住肉汁;相較之下,切牛排講究將肉筋切短以呈現易嚼的口感。

烤好後的塊燒,須再依不同的油脂、肉質、熟度,決定片切還是角切等,以體驗肉質的脆、嫩、多汁等多重口感。塊燒技法可以讓肉味更甜、肉汁的感覺更飽滿。適合塊燒的部位有和牛後大腿內側中心的「芯芯肉」,脂肪少、肉質軟嫩,是日本和牛瘦肉中油花細緻的部位。牛臀內側中心的「內臀芯」經塊燒後切薄片,口感也軟嫩。

鍾佳憲不會教員工一套「切肉SOP」或寫一本技術手冊,而是立下大方向的規範,讓員工依據所面對的那塊日本和牛肉,發揮專業的想法:厚薄、角切、滾刀、斜切……以讓客人能吃到最佳口感為原則。

鍾佳憲近日推出介於牛排與燒肉之間的「塊燒」技法:將日本和牛切成大塊而非薄片,先中火燒烤、適時多次翻面,烤完再以鋁箔包裹靜置。

鍾佳憲推出介於牛排與燒肉之間的「塊燒」技法

讓客人吃不膩的方法

但鍾佳憲最怕客人說:「把油花最漂亮的部位全部端上來。」因為客人往往吃了兩、三道油脂豐厚的日本和牛燒肉後,油膩感就已經到頂,沒辦法繼續吃下去,開始退菜。

所以鍾佳憲教客人吃日本和牛,有一套他自己設計的「心法」:起手式第一拳一定要命中要害,「給客人油脂豐富的部位,以符合日本和牛在眾人心目中的油潤口感的印象。」第二道再給偏瘦的部位。鍾佳憲認為,日本和牛腿的肉多,油花也不錯,既可滿足客人吃肉的爽度,又有不過膩的油花感。這種「瘦肉」是他想跟客人溝通的日本和牛品嘗觀念,因此放在第二道。

接著,他就會端上厚切的稀有部位,再給台灣客人喜歡的肋眼、菲力、紐約客等高級部位,「如果一開始就把厲害的高檔部位端上,後續客人會沒有驚喜的感覺。」這是他設計的品嘗節奏。

最後,為了展現日式燒肉的醬汁文化,會選用帶纖維感的肉質,吸附醬汁,以醬燒的方式提供。

俺達の肉屋的極上生牛肉。

極上生牛肉

餐飲消息

燒肉,可以說是近年來台灣最受歡迎的餐飲品類之一,從庶民到高級,從自助到代烤,隨著肉品、服務、環境不斷升級,甚至一舉攻進米其林殿堂。

20179月是台灣燒肉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暌違14年的日本和牛再度開放進口,掀起了台灣燒肉界另一波升級熱潮,國內名店紛紛推出「日本和牛」選項,以「日本和牛」為主打的精品燒肉店更如雨後春筍,強調饕客不用飛去日本,在台灣就能享受到頂級美味。

然而光食材使用了日本和牛,就是真的原汁原味的日本頂級燒肉?位在台北市忠孝敦化路口知名豪宅元大柏悅二樓的「梵燒肉」,總經理陳伯廷、副總經理陳宥廷不僅出身台灣米其林一星的燒肉名店大腕,有十多年頂級燒肉服務與燒烤經驗;三年前兩人更前後親自前往日本,在全東京排名前15、日本最大美食指南Tabelog金獎的燒肉名店「よろにくYORONIKU」見習,並在よろにく社長親自監督下,開出內裝、食材、服務、料理可以說是直系血統的「梵燒肉」。

 

豐美不膩的味覺體驗

「很多人對和牛的刻板印象就是『很軟、很嫩、很甜,但超油!』,多幾片很快就膩了,」陳宥廷說,日本和牛以油花均勻著稱,舌尖溫度融化油脂,創造出難以言喻的美味,但換言之,份量一多就會變得在吃肥肉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第一次去日本吃和牛,一開始很興奮地狂點,很快就膩到受不了,反而留下負面印象。

陳宥廷強調,品嘗日本和牛不是愈多愈好,必須仔細組合一頭和牛身上不同部位,透過交錯不同油花程度部位的肉品,甚至適時搭配其他食材,才能創造豐美但不膩的味覺體驗,「這就是我去日本研習最大的收穫:和牛,比以為得更深奧複雜。」

過去日本和牛開放前,台灣的和牛主要是澳洲和牛,由於當地分切與處理技術限制,台灣吃到的多半是菲力、沙朗、紐約客等傳統牛排部位,但日本人對於和牛各部位的肉分切仔細,依據油花的多少,可以分成五等級,一些以前在台灣不曾出現的部位,例如前腳上半部的栗子肉、黃瓜條,後腳的和尚頭、龜之子,或牛肋條後方的貝身肉等,到傳統油脂最多的紐約克、肋眼芯,都有更精細的分切。

這也打破了陳宥廷過去對於和牛就是油花愈多愈好的刻板印象,在日本,他看著よろにく本店怎麼搭配油花多的部位,以及油花不多的赤身,並各自對應合適的醬汁或其他素材,創造整體味覺體驗的高潮起伏,「才是和牛真正的奧義!」

 

不曾有的香氣火山爆發

第一次來的客人,梵燒肉就設定了入門套餐「遊肉、一部始終」,涵蓋一頭和牛各部位的精華,以及不同節奏的品嘗方式,從開場的冷製盛合,讓客人先從牛刺身、生牛肉開始,體驗和牛的原始肉味;接著從最清淡的鹽味開始,提供牛舌、腿三角等,來品味和牛炙燒後的鮮甜;再進入醬味,採用帶著韓式辣醬風格的醃料,去品嘗赤身肉的紮實。

當客人開始熟悉和牛的滋味與中場的湯品過後,梵燒肉的精華作法登場。先是採用油脂最豐的絲綢肉,在快速烤過、逼出油脂後,搭配越光米讓客人品嘗,過了火的和牛油脂散發濃香,而米粒吸收的油脂,入口不會那麼油膩,反而有既濃郁又清爽的口感,和牛油花香氣精華擴散到最大。

而夏多布里昂則是菲力最精華的部位,但菲力由於油脂少一點,炙燒時很容易外硬內生,口感不佳。梵燒肉依よろにく本店的獨門技巧,將肉片成兩公釐的薄片,慢火炙燒後再反覆折疊,完成後乍看還是一塊菲力,但入口卻是由外到內熟度都完整一致地恰到好處,還保持噴汁的柔嫩口感,既有牛排的爽度,又保有和牛的軟嫩。

壓軸的月見和牛,是將炙燒得恰到好處的和牛薄片沾裹有機蛋汁,再灑上新鮮松露薄片,蛋汁讓和牛口感柔滑,松露片則與和牛原本的肉香交纏,入口是一層又一層的香氣爆發,創造出單獨只有和牛或松露都不曾擁有的香氣火山爆發。

「去日本研習才知道,日本人把和牛品嘗得如此精細。」陳宥廷感嘆,和牛不同部位有不同質地和油花,需要不同的熟度才能釋放最佳的香氣和口感,有時更要和其他食材互搭,引發最大級的美味,「這些都不是以前澳洲和牛所能提供的。」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