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燒肉,可以說是近年來台灣最受歡迎的餐飲品類之一,從庶民到高級,從自助到代烤,隨著肉品、服務、環境不斷升級,甚至一舉攻進米其林殿堂。

20179月是台灣燒肉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暌違14年的日本和牛再度開放進口,掀起了台灣燒肉界另一波升級熱潮,國內名店紛紛推出「日本和牛」選項,以「日本和牛」為主打的精品燒肉店更如雨後春筍,強調饕客不用飛去日本,在台灣就能享受到頂級美味。

然而光食材使用了日本和牛,就是真的原汁原味的日本頂級燒肉?位在台北市忠孝敦化路口知名豪宅元大柏悅二樓的「梵燒肉」,總經理陳伯廷、副總經理陳宥廷不僅出身台灣米其林一星的燒肉名店大腕,有十多年頂級燒肉服務與燒烤經驗;三年前兩人更前後親自前往日本,在全東京排名前15、日本最大美食指南Tabelog金獎的燒肉名店「よろにくYORONIKU」見習,並在よろにく社長親自監督下,開出內裝、食材、服務、料理可以說是直系血統的「梵燒肉」。

 

豐美不膩的味覺體驗

「很多人對和牛的刻板印象就是『很軟、很嫩、很甜,但超油!』,多幾片很快就膩了,」陳宥廷說,日本和牛以油花均勻著稱,舌尖溫度融化油脂,創造出難以言喻的美味,但換言之,份量一多就會變得在吃肥肉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第一次去日本吃和牛,一開始很興奮地狂點,很快就膩到受不了,反而留下負面印象。

陳宥廷強調,品嘗日本和牛不是愈多愈好,必須仔細組合一頭和牛身上不同部位,透過交錯不同油花程度部位的肉品,甚至適時搭配其他食材,才能創造豐美但不膩的味覺體驗,「這就是我去日本研習最大的收穫:和牛,比以為得更深奧複雜。」

過去日本和牛開放前,台灣的和牛主要是澳洲和牛,由於當地分切與處理技術限制,台灣吃到的多半是菲力、沙朗、紐約客等傳統牛排部位,但日本人對於和牛各部位的肉分切仔細,依據油花的多少,可以分成五等級,一些以前在台灣不曾出現的部位,例如前腳上半部的栗子肉、黃瓜條,後腳的和尚頭、龜之子,或牛肋條後方的貝身肉等,到傳統油脂最多的紐約克、肋眼芯,都有更精細的分切。

這也打破了陳宥廷過去對於和牛就是油花愈多愈好的刻板印象,在日本,他看著よろにく本店怎麼搭配油花多的部位,以及油花不多的赤身,並各自對應合適的醬汁或其他素材,創造整體味覺體驗的高潮起伏,「才是和牛真正的奧義!」

 

不曾有的香氣火山爆發

第一次來的客人,梵燒肉就設定了入門套餐「遊肉、一部始終」,涵蓋一頭和牛各部位的精華,以及不同節奏的品嘗方式,從開場的冷製盛合,讓客人先從牛刺身、生牛肉開始,體驗和牛的原始肉味;接著從最清淡的鹽味開始,提供牛舌、腿三角等,來品味和牛炙燒後的鮮甜;再進入醬味,採用帶著韓式辣醬風格的醃料,去品嘗赤身肉的紮實。

當客人開始熟悉和牛的滋味與中場的湯品過後,梵燒肉的精華作法登場。先是採用油脂最豐的絲綢肉,在快速烤過、逼出油脂後,搭配越光米讓客人品嘗,過了火的和牛油脂散發濃香,而米粒吸收的油脂,入口不會那麼油膩,反而有既濃郁又清爽的口感,和牛油花香氣精華擴散到最大。

而夏多布里昂則是菲力最精華的部位,但菲力由於油脂少一點,炙燒時很容易外硬內生,口感不佳。梵燒肉依よろにく本店的獨門技巧,將肉片成兩公釐的薄片,慢火炙燒後再反覆折疊,完成後乍看還是一塊菲力,但入口卻是由外到內熟度都完整一致地恰到好處,還保持噴汁的柔嫩口感,既有牛排的爽度,又保有和牛的軟嫩。

壓軸的月見和牛,是將炙燒得恰到好處的和牛薄片沾裹有機蛋汁,再灑上新鮮松露薄片,蛋汁讓和牛口感柔滑,松露片則與和牛原本的肉香交纏,入口是一層又一層的香氣爆發,創造出單獨只有和牛或松露都不曾擁有的香氣火山爆發。

「去日本研習才知道,日本人把和牛品嘗得如此精細。」陳宥廷感嘆,和牛不同部位有不同質地和油花,需要不同的熟度才能釋放最佳的香氣和口感,有時更要和其他食材互搭,引發最大級的美味,「這些都不是以前澳洲和牛所能提供的。」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燒肉需要耐心!」乾杯社長平出莊司(Soji桑)突然搖身一變成為Youtuber,舉起生啤大喊「來乾一杯」的燒肉教室頻道,用誇張的表情與生動的手勢,介紹牛肉各部位的味道與口感,除了肉品知識也傳授讓燒肉好吃的秘訣,示範如何烤出專業極品牛舌、PRO 等級的橫膈膜與GETA牛五花。

影片中Soji桑把五花肉片放在炙熱的烤網上,喊著「忍耐!忍耐!再忍耐!」燒肉需要耐心指的是不隨意翻面以保留肉汁。Soji桑叮嚀:「肉汁跑上來後,翻面數123就可以吃囉!」他在螢幕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模樣,就是「乾杯Style」。

1999年從日式燒肉店起家的乾杯集團,目前旗下餐飲、電商與寵物食品,共有十個品牌。平岀莊司唸大三時頂下友人餐廳開燒肉店,當一般大學生還在煩惱下堂課該不該翹課時,平岀莊司已經開始研究怎樣幫客人烤肉。

 

20年前搭上哈日急速列車

在平出莊司的燒肉王國成為傳奇前,也遇過剛開幕時無人知曉「燒肉為何物」的時光。乾杯副總董浩成是創始員工。他回憶,當時要約人吃燒肉,「對方還以為是燒臘店的脆皮燒肉。」行銷企劃部經理鄭喬比表示,乾杯能夠站穩腳跟快速發展,跟入場時機點也很有關係,當時社會即將引爆哈日文化的趨勢,乾杯剛好成立。

到底二十年前的「哈日」風潮有多瘋狂?日本拉麵席捲全台、民眾漏夜排隊搶購麥當勞Hello Kitty玩偶、有線電視台上一齣齣日劇輪番播映、金城武主演的「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女主角深田恭子私下也愛吃燒肉。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乾杯也搭上這班「哈日急速列車」。

鄭喬比指出,那時候經濟轉好,大家願意負擔高一點的價格吃燒肉,不再只是去林立於西門町的平價吃到飽,也開啟了單點式燒肉的蓬勃發展。

 

 

日本學不來的燒肉文化

吃過乾杯的客人都知道,晚間八點鐘一到就會有主持人拿著麥克風幽默地逐桌介紹,食客一邊用塑膠拍手器盡情歡呼,一同乾杯後即獲得招待的飲品。「八點乾杯」是乾杯最膾炙人口的體驗活動,炒熱了整間餐廳用餐氣氛。

平出莊司的日本好友體驗到八點乾杯活動的成功後,覺得很熱鬧又振奮人心,帶回日本餐廳才發現得不到共鳴。經過這個經驗,平出莊司才體認到日本人民族性比較內斂謹慎,而乾杯的體驗活動成功,還要再加上台灣人的性格,也唯獨在台灣才有辦法發展這樣熱鬧的燒肉文化。

鄭喬比說,日本人下班找間店坐下來點杯生啤酒,在動筷子之前會先一起飲一杯生啤酒、喊出辛苦了!代表著洗盡一整天的工作辛勞。而生啤又有「喝下生啤酒讓胃甦醒」的效果,讓接下來的每一口燒肉更顯得美味無比。台日混血的文化融合,讓乾杯形成獨特「乾杯Style」。

 

從廣式燒臘到日式燒肉

如今在台灣講到「燒肉」二字,大家反而會先聯想到「日式燒肉」而不是「廣式燒臘」。鄭喬比分析,消費者對於燒肉的想像確實是在這二十年間累積出來的。然而日式燒肉也非起源於日本,二次大戰後滯留大阪的韓僑,以韓國烤肉懷念故鄉味道,漸漸受歡迎演變成日式燒肉。當日式燒肉繼「蒙古烤肉」、「火烤兩吃」在台灣流行,至今沒有因為台灣餐飲市場喜新厭舊而沒落。

乾杯創立後,持續推出不同營業型態的燒肉餐廳,2005年「老乾杯」的頂級和牛與桌邊服務,2019年高端餐飲的「和牛47」,讓客人體驗生牛肉與燒肉懷石,最新復刻「乾杯bar」曾是領先業界提供吧台式燒肉服務,定義為「燒肉的傳教士」,服務生直接面對客人,端上肉品細細解釋部位並示範燒烤方式。到最近因應市場改為匯聚和牛下酒料理的餐酒品牌。鄭喬比說:燒肉隨著市場與消費者口味的演進,發展出更多元的型態與服務,不變的是持續讓客人更進一步認識燒肉的飲食文化。

 

除了多元的型態與服務體驗,在口味上的堅持也很重要。乾杯集團與日本肉品進口公司「日鉄物産株式会社」長期合作,並在楊梅的中央工廠手工分切。鄭喬比強調,乾杯對肉的堅持包括牛隻的血統與來源。乾杯也因應市場研發新產品、定期調整菜單,譬如以前消費者對內臟接受度不高,但近期橫膈膜、牛舌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菜色。乾杯就連桌上的燒肉醬,也是每一年會根據市場喜好,與時俱進去做改良。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