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燒肉需要耐心!」乾杯社長平出莊司(Soji桑)突然搖身一變成為Youtuber,舉起生啤大喊「來乾一杯」的燒肉教室頻道,用誇張的表情與生動的手勢,介紹牛肉各部位的味道與口感,除了肉品知識也傳授讓燒肉好吃的秘訣,示範如何烤出專業極品牛舌、PRO 等級的橫膈膜與GETA牛五花。

影片中Soji桑把五花肉片放在炙熱的烤網上,喊著「忍耐!忍耐!再忍耐!」燒肉需要耐心指的是不隨意翻面以保留肉汁。Soji桑叮嚀:「肉汁跑上來後,翻面數123就可以吃囉!」他在螢幕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模樣,就是「乾杯Style」。

1999年從日式燒肉店起家的乾杯集團,目前旗下餐飲、電商與寵物食品,共有十個品牌。平岀莊司唸大三時頂下友人餐廳開燒肉店,當一般大學生還在煩惱下堂課該不該翹課時,平岀莊司已經開始研究怎樣幫客人烤肉。

 

20年前搭上哈日急速列車

在平出莊司的燒肉王國成為傳奇前,也遇過剛開幕時無人知曉「燒肉為何物」的時光。乾杯副總董浩成是創始員工。他回憶,當時要約人吃燒肉,「對方還以為是燒臘店的脆皮燒肉。」行銷企劃部經理鄭喬比表示,乾杯能夠站穩腳跟快速發展,跟入場時機點也很有關係,當時社會即將引爆哈日文化的趨勢,乾杯剛好成立。

到底二十年前的「哈日」風潮有多瘋狂?日本拉麵席捲全台、民眾漏夜排隊搶購麥當勞Hello Kitty玩偶、有線電視台上一齣齣日劇輪番播映、金城武主演的「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女主角深田恭子私下也愛吃燒肉。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乾杯也搭上這班「哈日急速列車」。

鄭喬比指出,那時候經濟轉好,大家願意負擔高一點的價格吃燒肉,不再只是去林立於西門町的平價吃到飽,也開啟了單點式燒肉的蓬勃發展。

 

 

日本學不來的燒肉文化

吃過乾杯的客人都知道,晚間八點鐘一到就會有主持人拿著麥克風幽默地逐桌介紹,食客一邊用塑膠拍手器盡情歡呼,一同乾杯後即獲得招待的飲品。「八點乾杯」是乾杯最膾炙人口的體驗活動,炒熱了整間餐廳用餐氣氛。

平出莊司的日本好友體驗到八點乾杯活動的成功後,覺得很熱鬧又振奮人心,帶回日本餐廳才發現得不到共鳴。經過這個經驗,平出莊司才體認到日本人民族性比較內斂謹慎,而乾杯的體驗活動成功,還要再加上台灣人的性格,也唯獨在台灣才有辦法發展這樣熱鬧的燒肉文化。

鄭喬比說,日本人下班找間店坐下來點杯生啤酒,在動筷子之前會先一起飲一杯生啤酒、喊出辛苦了!代表著洗盡一整天的工作辛勞。而生啤又有「喝下生啤酒讓胃甦醒」的效果,讓接下來的每一口燒肉更顯得美味無比。台日混血的文化融合,讓乾杯形成獨特「乾杯Style」。

 

從廣式燒臘到日式燒肉

如今在台灣講到「燒肉」二字,大家反而會先聯想到「日式燒肉」而不是「廣式燒臘」。鄭喬比分析,消費者對於燒肉的想像確實是在這二十年間累積出來的。然而日式燒肉也非起源於日本,二次大戰後滯留大阪的韓僑,以韓國烤肉懷念故鄉味道,漸漸受歡迎演變成日式燒肉。當日式燒肉繼「蒙古烤肉」、「火烤兩吃」在台灣流行,至今沒有因為台灣餐飲市場喜新厭舊而沒落。

乾杯創立後,持續推出不同營業型態的燒肉餐廳,2005年「老乾杯」的頂級和牛與桌邊服務,2019年高端餐飲的「和牛47」,讓客人體驗生牛肉與燒肉懷石,最新復刻「乾杯bar」曾是領先業界提供吧台式燒肉服務,定義為「燒肉的傳教士」,服務生直接面對客人,端上肉品細細解釋部位並示範燒烤方式。到最近因應市場改為匯聚和牛下酒料理的餐酒品牌。鄭喬比說:燒肉隨著市場與消費者口味的演進,發展出更多元的型態與服務,不變的是持續讓客人更進一步認識燒肉的飲食文化。

 

除了多元的型態與服務體驗,在口味上的堅持也很重要。乾杯集團與日本肉品進口公司「日鉄物産株式会社」長期合作,並在楊梅的中央工廠手工分切。鄭喬比強調,乾杯對肉的堅持包括牛隻的血統與來源。乾杯也因應市場研發新產品、定期調整菜單,譬如以前消費者對內臟接受度不高,但近期橫膈膜、牛舌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菜色。乾杯就連桌上的燒肉醬,也是每一年會根據市場喜好,與時俱進去做改良。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冒煙的陶壺裡裝著一大塊牛肋條,豔紅油亮又漬得入味,頗有「我不入烤爐誰入烤爐」的氣勢。只見店員熟練夾起肉塊,像要進行什麼儀式般倒數「三、二、一!」接著從廚房到各桌齊喊:「わくわく(Waku Waku)!嘿嘿嘿嘿嘿!」牛肋條便在歡呼聲中躺上燒燙的鐵板,油脂滋滋作響、肉香瞬間噴發。客人的食慾隨著美妙的梅納反應一發不可收拾。

肉才剛入口就忍不住說:「啊~好想再來一份!」這是「大阪燒肉 燒魂Yakikon」店裡天天上演的「燒肉迷魂計」,顧客心甘情願忘卻熱量,大口吃肉;同時也是社長宮澤寬竹追求的長遠經營術:「希望大家吃完隔天還能想起我們,不管是東西好吃、氣氛好或是服務貼心,然後下次還想再來。」

 

烤爐鐵板紋路 好吃的秘訣

日式燒肉其實源自朝鮮移民,生活困苦時將日本人原本不吃的內臟加以醃漬去腥,再燒烤至香氣十足。宮澤寬竹指出,相較於東京地區的燒肉風格偏高級精緻,大阪地區則更貼近燒肉起源,不僅各種內臟是拿手食材,店鋪氣氛也更大眾化。從日本餐飲業起家的他,想讓台灣人體會一頭牛從內到外的美味。

大阪燒肉 燒魂Yakikon已來台七年,宮澤寬竹拍胸脯保證,樣樣都是日本原汁原味呈現。他指出,店裡包括醬味、味噌味與鹽味等三種醃醬;還有橘醋醬、燒肉醬兩種沾醬,配方都是100%純正的日本風味。隨著肉品種類或厚薄程度不同,醃醬與沾醬發揮各種排列組合,時而濃郁醇厚、時而清爽提味。像是招牌菜「蔥花橫膈膜」,以蔥的清甜去除牛橫膈膜腥味,烤至五分熟時再擠上檸檬汁,肥腴香潤又清爽,風味層次十足。

宮澤寬竹說,常有人認為日式口味對台灣人來說太重鹹,但他想做的是道地燒肉,喜歡的人就會吃上癮,而不需為了討好不同味蕾而一改再改。若真要講起唯一的不同,他說:「香菜在台灣便宜又好吃,所以用得比日本多。」

除了調味,店裡最吸睛的就是桌上小巧的瓦斯烤爐。

不同於多數燒烤店的寬大烤面並強調炭火,大阪燒肉的烤爐小於A4大小,再配上小夾子,讓人很難跟豪邁燒烤做連結。「我覺得不一定要炭火才能烤出美味,而是要徹底了解肉的特性並且精準掌握火力。」他開始細數這個小方盒的好。

宮澤寬竹比畫著鐵板,模擬下肉位置,說長條的肉就橫放、也可以左右擺開,鐵板間隙正好烙出美味燒痕。再仔細瞧,還可發現鐵板上有凹凸不平的紋路,這也是好吃撇步,有了空氣流通才不會一下肉就老死沾黏。至於這個秀氣的大小,正好適合一次放一種口味,牛肉、海鮮都不打架。要大口吃肉也要細細品嘗。

有趣的是,他說大阪當地現在已經漸漸不用這種烤爐了,而是選用更大、更簡便的爐具,「已停產的小烤爐得特別訂作,價格比一般爐子貴五到七成。」對宮澤寬竹來說,燒肉看似隨性,但處處是學問,也讓他不願捨棄這身懷機關的小爐子。

 

 

堅持手工切肉 摸透食材個性

大阪燒肉 燒魂目前共有四家分店,每日消耗的肉量非常可觀,雖然大可透過中央廚房將肉切好,到店再調味,但他們卻堅持每日手工切。宮澤寬竹強調:「無論是肉類、海鮮或蔬菜,都有個性!機器雖有效率,卻無法摸透每種食材的脾氣。」

好比每天都進貨無骨牛小排,品名都一樣,但一開箱就會發現不可能每塊都長得一樣,包括筋的方向、脂肪厚度或油花分布的位置等,「就跟人一樣,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這即是宮澤寬竹口中的「個性」。他認為懂得順應食材狀態做處理,才能確保每一塊送進客人嘴裡的肉都有品質保證。

天天手切肉片,宮澤寬竹苦笑說員工真的很辛苦,但語氣卻充滿自豪,因為廚房裡人人都訓練成切肉達人,可以立刻判斷要正切反切、還是左右下刀。「一方面是追求品質,另一方面也想讓員工具備專業技能。」畢竟他本人就花了兩年學習牛的知識。請教他牛舌怎麼好吃,他立刻伸出手來摸擬,先是動動手指,「這裡用來吃東西喝水,都是肌肉,很硬。」接著指指前臂接近手肘處,「根部都是脂肪,脆口不硬且油脂豐富,就是大家喜歡的厚切牛舌。一條牛舌只能切下五、六片。」

然而,問及店裡哪樣食材最費工?得到的答案卻跌破人眼鏡。只見宮澤寬竹端出一小碟晶瑩細碎如刨冰的蔥花,「這也是手切。」然後又請店長現場示範刀工:將整條小黃瓜間隔去皮,削成像是髮廊的旋轉燈。他解釋,小黃瓜帶皮跟去皮的地方硬度不同,一口咬下會先從縫隙處裂開,清甜水嫩立刻湧現,與爽脆的皮產生雙重口感。

就在納悶怎麼聊燒肉卻講到小黃瓜時,宮澤寬竹緩緩說:「因為我們的生意是從一條小黃瓜、一塊洋蔥做起。」簡單的東西愈要花時間,「大塊肉跟小蔥花一樣,都是精神所在。」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