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冒煙的陶壺裡裝著一大塊牛肋條,豔紅油亮又漬得入味,頗有「我不入烤爐誰入烤爐」的氣勢。只見店員熟練夾起肉塊,像要進行什麼儀式般倒數「三、二、一!」接著從廚房到各桌齊喊:「わくわく(Waku Waku)!嘿嘿嘿嘿嘿!」牛肋條便在歡呼聲中躺上燒燙的鐵板,油脂滋滋作響、肉香瞬間噴發。客人的食慾隨著美妙的梅納反應一發不可收拾。

肉才剛入口就忍不住說:「啊~好想再來一份!」這是「大阪燒肉 燒魂Yakikon」店裡天天上演的「燒肉迷魂計」,顧客心甘情願忘卻熱量,大口吃肉;同時也是社長宮澤寬竹追求的長遠經營術:「希望大家吃完隔天還能想起我們,不管是東西好吃、氣氛好或是服務貼心,然後下次還想再來。」

 

烤爐鐵板紋路 好吃的秘訣

日式燒肉其實源自朝鮮移民,生活困苦時將日本人原本不吃的內臟加以醃漬去腥,再燒烤至香氣十足。宮澤寬竹指出,相較於東京地區的燒肉風格偏高級精緻,大阪地區則更貼近燒肉起源,不僅各種內臟是拿手食材,店鋪氣氛也更大眾化。從日本餐飲業起家的他,想讓台灣人體會一頭牛從內到外的美味。

大阪燒肉 燒魂Yakikon已來台七年,宮澤寬竹拍胸脯保證,樣樣都是日本原汁原味呈現。他指出,店裡包括醬味、味噌味與鹽味等三種醃醬;還有橘醋醬、燒肉醬兩種沾醬,配方都是100%純正的日本風味。隨著肉品種類或厚薄程度不同,醃醬與沾醬發揮各種排列組合,時而濃郁醇厚、時而清爽提味。像是招牌菜「蔥花橫膈膜」,以蔥的清甜去除牛橫膈膜腥味,烤至五分熟時再擠上檸檬汁,肥腴香潤又清爽,風味層次十足。

宮澤寬竹說,常有人認為日式口味對台灣人來說太重鹹,但他想做的是道地燒肉,喜歡的人就會吃上癮,而不需為了討好不同味蕾而一改再改。若真要講起唯一的不同,他說:「香菜在台灣便宜又好吃,所以用得比日本多。」

除了調味,店裡最吸睛的就是桌上小巧的瓦斯烤爐。

不同於多數燒烤店的寬大烤面並強調炭火,大阪燒肉的烤爐小於A4大小,再配上小夾子,讓人很難跟豪邁燒烤做連結。「我覺得不一定要炭火才能烤出美味,而是要徹底了解肉的特性並且精準掌握火力。」他開始細數這個小方盒的好。

宮澤寬竹比畫著鐵板,模擬下肉位置,說長條的肉就橫放、也可以左右擺開,鐵板間隙正好烙出美味燒痕。再仔細瞧,還可發現鐵板上有凹凸不平的紋路,這也是好吃撇步,有了空氣流通才不會一下肉就老死沾黏。至於這個秀氣的大小,正好適合一次放一種口味,牛肉、海鮮都不打架。要大口吃肉也要細細品嘗。

有趣的是,他說大阪當地現在已經漸漸不用這種烤爐了,而是選用更大、更簡便的爐具,「已停產的小烤爐得特別訂作,價格比一般爐子貴五到七成。」對宮澤寬竹來說,燒肉看似隨性,但處處是學問,也讓他不願捨棄這身懷機關的小爐子。

 

 

堅持手工切肉 摸透食材個性

大阪燒肉 燒魂目前共有四家分店,每日消耗的肉量非常可觀,雖然大可透過中央廚房將肉切好,到店再調味,但他們卻堅持每日手工切。宮澤寬竹強調:「無論是肉類、海鮮或蔬菜,都有個性!機器雖有效率,卻無法摸透每種食材的脾氣。」

好比每天都進貨無骨牛小排,品名都一樣,但一開箱就會發現不可能每塊都長得一樣,包括筋的方向、脂肪厚度或油花分布的位置等,「就跟人一樣,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這即是宮澤寬竹口中的「個性」。他認為懂得順應食材狀態做處理,才能確保每一塊送進客人嘴裡的肉都有品質保證。

天天手切肉片,宮澤寬竹苦笑說員工真的很辛苦,但語氣卻充滿自豪,因為廚房裡人人都訓練成切肉達人,可以立刻判斷要正切反切、還是左右下刀。「一方面是追求品質,另一方面也想讓員工具備專業技能。」畢竟他本人就花了兩年學習牛的知識。請教他牛舌怎麼好吃,他立刻伸出手來摸擬,先是動動手指,「這裡用來吃東西喝水,都是肌肉,很硬。」接著指指前臂接近手肘處,「根部都是脂肪,脆口不硬且油脂豐富,就是大家喜歡的厚切牛舌。一條牛舌只能切下五、六片。」

然而,問及店裡哪樣食材最費工?得到的答案卻跌破人眼鏡。只見宮澤寬竹端出一小碟晶瑩細碎如刨冰的蔥花,「這也是手切。」然後又請店長現場示範刀工:將整條小黃瓜間隔去皮,削成像是髮廊的旋轉燈。他解釋,小黃瓜帶皮跟去皮的地方硬度不同,一口咬下會先從縫隙處裂開,清甜水嫩立刻湧現,與爽脆的皮產生雙重口感。

就在納悶怎麼聊燒肉卻講到小黃瓜時,宮澤寬竹緩緩說:「因為我們的生意是從一條小黃瓜、一塊洋蔥做起。」簡單的東西愈要花時間,「大塊肉跟小蔥花一樣,都是精神所在。」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對於以捷運通勤的上班族來說,造型時尚的「YTM亞尼克蛋糕販賣機」想必不陌生,這個創舉大大提升了亞尼克的知名度。亞尼克董事長吳宗恩說:「這個點子是到日本旅行時,受到拉麵販賣機的啟發」。

「既然透過一台機器,按幾個按鈕,就可以提供顧客一碗熱騰騰的拉麵,為什麼不能是蛋糕呢?」然而,吳宗恩這個創意發想在實踐時遭遇困難,當時台灣的IT系統彼此無法互融,機台營運、付款方式各流程間尚無法整合,直到2018年,台灣數位科技漸趨成熟,亞尼克才開始在台北捷運站設置蛋糕販賣機。

 

蛋糕販賣機培養新客群

吳宗恩表示,曾詳細調查市場,深切體認到亞尼克實際店鋪不夠多的缺點。為了提高購買便利性才推出蛋糕販賣機。此外,更重要的是這種智慧機器帶給顧客全新的消費體驗,機型簡潔時尚,消費者透過幾個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收到冰藏的「生乳捲」,還可以親眼看到機器夾出蛋糕的過程,整個過程非常具有科技感,不僅成為台北的城市風景,也受到國內外媒體的注意。

吳宗恩認為,「培養客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許多老牌子都曾經風光過,但隨著客群年紀愈長,若沒有培養新的客群,終會有沒落的一天。亞尼克推出蛋糕販賣機其實是尋找新客群的一種方法,鎖定2545歲的上班通勤族,讓他們認識這個品牌,嘗試購買商品,然後成為亞尼克的新客群。

 

國際大飯店與法國雷諾特

吳宗恩出生於萬里,從小母親就告訴他,長大要做生意才有前途,受到母親的影響,在他的幼小心靈中萌生「創業」的想法。國中畢業後,先後到多間食品餐飲店工作,學習麵包糕點的製法,也曾在食品貿易公司擔任研發技師。

回顧學習的經歷,吳宗恩認為有兩個轉捩點,第一個是當兵退伍後,透過友人介紹來到台北「凱悅飯店」的麵包房學習,雖然非常辛苦,但讓他有機會在五星級國際大飯店認識到不曾接觸過的食材與麵包作法。同時也有機會認識國外的高級原料食材,並學習如何呈現商品,兼顧味覺、視覺與嗅覺。

第二個轉捩點是到法國雷諾特(Lenôtre)廚藝學院學習,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但接觸到正統法式糕點的作法,也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開啟了他的國際視野。吳宗恩笑著說,雖然已經先學習了法語才去,但老師講述的內容還是很多聽不懂,就用其他方式來彌補,例如: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口鼻五官努力感知,再加上遇到一位台灣留學生,私下常向他請教。法國見學,讓吳宗恩學習到「勇氣」與「挑戰」,對於未來邁向創業之路的他,無疑是最重要的養分。

 

沒想過要贏 只想如何不輸

吳宗恩從未忘記母親的期望,2000年終於在故鄉萬里開創了自己的糕點品牌「Yannick」(亞尼克),這是當初在法國學習時老師為他取的法文名,吳宗恩以此作為店名,期許自己「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並設計了「外圓內方、有條有理」的圖案作為公司商標。這二十年來,亞尼克從一間僅有七坪的小店,拓展至今日的規模。「這一路走得戰戰兢競,無時無刻都是學習。」吳宗恩說。

他秉持創業的三大要素:本人、本行、本錢,「本人」是指自己一定要親身而為,就像開餐廳老闆一定要會煮,開糕餅店也一定要自己懂得做;「本行」是指對於該行業的本質和趨勢要非常了解;「本錢」當然就是資金要充裕。吳宗恩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贏,我只是在想,如何才不會輸。

 

亞尼克夢想村 歷史傳承與地方創生

2014年從孩子的安親班老師口中得知,陽明山的「山仔后美軍宿舍」正在招標,台北市政府希望活化老房子,一方面保存珍貴文物,同時也可以帶動地方發展。相當喜愛地方歷史文物的吳宗恩帶著妻子走訪當地,這裡是美援時代高階軍官的宿舍,不僅有寬闊的庭園,房間規畫也相當精緻。但自從台美斷交後,宿舍逐漸荒廢,後由臺灣銀行接管。

吳宗恩見到這群美國南方的鄉村別墅,內心十分震撼,心想若能在這樣的建物內烘焙蛋糕與美國的派塔,將是一件非常溫暖而有意義的事情。基於上述理念,吳宗恩著手進行荒廢房舍的整修,包括壁爐、煙囪、紅磚牆與空心磚牆等,呈現1950年代美式風情。

經過數年的努力,「亞尼克夢想村」一號店和二號店在2014年陸續開幕,除了提供好吃的糕點與飲品,並推出親子DIY活動,讓許多家庭能在悠閒的環境之中享受天倫之樂,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讓民眾了解美援時代的歷史。夢想村的招牌派塔是「25N檸檬派」,檸檬的酸甜與香氣,清新不油膩,搭配由法國麵包粉與無鹽發酵奶油製成的派塔。

 

台灣中小企業 打不死的蟑螂

亞尼克的明星商品是「生乳捲」,透過好的食材、技術以及行銷,賦予生乳捲故事性與發光的平台,讓更多消費者認識並且品嘗。吳宗恩致力於研發新商品,在食材的選擇上,兼具國際性與台灣在地特色,「生乳捲」使用昭和蛋糕專用麵粉與北海道鮮奶霜,再加上各式不同食材研發。

而「鮮芋奶霜」使用台灣檳榔心芋泥、「紅心芭樂綠檸檬生乳捲」使用法國保虹Boirin紅心芭樂果泥與屏東泰武山下的九如綠檸檬,充分融入台灣在地特色。

近來萬里創始店獨家推出「YTM霜淇淋販賣機」,以智能機器手臂擬真人技法製作北海道霜淇淋,整個購買過程完全不接觸他人,在疫情中受到肯定。

吳宗恩表示,「隨時保持學習精神」是創業者很重要的特質。當他看到7-11推出飲品寄杯服務,他也提出亞尼克蛋糕「寄捲」的方案;隨著台灣電子錢包市場的成熟,公司也推出「亞尼克隨享卡」,只需下載App,顧客就可以掌握資訊,兼具儲值、消費與紅利點數回饋的功能。吳宗恩說,認識自己的定位,了解市場的需求與趨勢,隨時調整並挑戰自我,在「產銷、人才、研發、行銷」這幾個項目盡力做到最好,這就是亞尼克的品牌精神。

「台灣的中小企業是打不死的蟑螂!」吳宗恩笑著說。在創業與研發的旅程總會遇到大小不斷的挫折,只要懷抱鬥志與決心,不停地思索「我如何不會輸?」,路,就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