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對於以捷運通勤的上班族來說,造型時尚的「YTM亞尼克蛋糕販賣機」想必不陌生,這個創舉大大提升了亞尼克的知名度。亞尼克董事長吳宗恩說:「這個點子是到日本旅行時,受到拉麵販賣機的啟發」。

「既然透過一台機器,按幾個按鈕,就可以提供顧客一碗熱騰騰的拉麵,為什麼不能是蛋糕呢?」然而,吳宗恩這個創意發想在實踐時遭遇困難,當時台灣的IT系統彼此無法互融,機台營運、付款方式各流程間尚無法整合,直到2018年,台灣數位科技漸趨成熟,亞尼克才開始在台北捷運站設置蛋糕販賣機。

 

蛋糕販賣機培養新客群

吳宗恩表示,曾詳細調查市場,深切體認到亞尼克實際店鋪不夠多的缺點。為了提高購買便利性才推出蛋糕販賣機。此外,更重要的是這種智慧機器帶給顧客全新的消費體驗,機型簡潔時尚,消費者透過幾個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收到冰藏的「生乳捲」,還可以親眼看到機器夾出蛋糕的過程,整個過程非常具有科技感,不僅成為台北的城市風景,也受到國內外媒體的注意。

吳宗恩認為,「培養客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許多老牌子都曾經風光過,但隨著客群年紀愈長,若沒有培養新的客群,終會有沒落的一天。亞尼克推出蛋糕販賣機其實是尋找新客群的一種方法,鎖定2545歲的上班通勤族,讓他們認識這個品牌,嘗試購買商品,然後成為亞尼克的新客群。

 

國際大飯店與法國雷諾特

吳宗恩出生於萬里,從小母親就告訴他,長大要做生意才有前途,受到母親的影響,在他的幼小心靈中萌生「創業」的想法。國中畢業後,先後到多間食品餐飲店工作,學習麵包糕點的製法,也曾在食品貿易公司擔任研發技師。

回顧學習的經歷,吳宗恩認為有兩個轉捩點,第一個是當兵退伍後,透過友人介紹來到台北「凱悅飯店」的麵包房學習,雖然非常辛苦,但讓他有機會在五星級國際大飯店認識到不曾接觸過的食材與麵包作法。同時也有機會認識國外的高級原料食材,並學習如何呈現商品,兼顧味覺、視覺與嗅覺。

第二個轉捩點是到法國雷諾特(Lenôtre)廚藝學院學習,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但接觸到正統法式糕點的作法,也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開啟了他的國際視野。吳宗恩笑著說,雖然已經先學習了法語才去,但老師講述的內容還是很多聽不懂,就用其他方式來彌補,例如:用眼睛仔細觀察,用口鼻五官努力感知,再加上遇到一位台灣留學生,私下常向他請教。法國見學,讓吳宗恩學習到「勇氣」與「挑戰」,對於未來邁向創業之路的他,無疑是最重要的養分。

 

沒想過要贏 只想如何不輸

吳宗恩從未忘記母親的期望,2000年終於在故鄉萬里開創了自己的糕點品牌「Yannick」(亞尼克),這是當初在法國學習時老師為他取的法文名,吳宗恩以此作為店名,期許自己「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並設計了「外圓內方、有條有理」的圖案作為公司商標。這二十年來,亞尼克從一間僅有七坪的小店,拓展至今日的規模。「這一路走得戰戰兢競,無時無刻都是學習。」吳宗恩說。

他秉持創業的三大要素:本人、本行、本錢,「本人」是指自己一定要親身而為,就像開餐廳老闆一定要會煮,開糕餅店也一定要自己懂得做;「本行」是指對於該行業的本質和趨勢要非常了解;「本錢」當然就是資金要充裕。吳宗恩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贏,我只是在想,如何才不會輸。

 

亞尼克夢想村 歷史傳承與地方創生

2014年從孩子的安親班老師口中得知,陽明山的「山仔后美軍宿舍」正在招標,台北市政府希望活化老房子,一方面保存珍貴文物,同時也可以帶動地方發展。相當喜愛地方歷史文物的吳宗恩帶著妻子走訪當地,這裡是美援時代高階軍官的宿舍,不僅有寬闊的庭園,房間規畫也相當精緻。但自從台美斷交後,宿舍逐漸荒廢,後由臺灣銀行接管。

吳宗恩見到這群美國南方的鄉村別墅,內心十分震撼,心想若能在這樣的建物內烘焙蛋糕與美國的派塔,將是一件非常溫暖而有意義的事情。基於上述理念,吳宗恩著手進行荒廢房舍的整修,包括壁爐、煙囪、紅磚牆與空心磚牆等,呈現1950年代美式風情。

經過數年的努力,「亞尼克夢想村」一號店和二號店在2014年陸續開幕,除了提供好吃的糕點與飲品,並推出親子DIY活動,讓許多家庭能在悠閒的環境之中享受天倫之樂,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讓民眾了解美援時代的歷史。夢想村的招牌派塔是「25N檸檬派」,檸檬的酸甜與香氣,清新不油膩,搭配由法國麵包粉與無鹽發酵奶油製成的派塔。

 

台灣中小企業 打不死的蟑螂

亞尼克的明星商品是「生乳捲」,透過好的食材、技術以及行銷,賦予生乳捲故事性與發光的平台,讓更多消費者認識並且品嘗。吳宗恩致力於研發新商品,在食材的選擇上,兼具國際性與台灣在地特色,「生乳捲」使用昭和蛋糕專用麵粉與北海道鮮奶霜,再加上各式不同食材研發。

而「鮮芋奶霜」使用台灣檳榔心芋泥、「紅心芭樂綠檸檬生乳捲」使用法國保虹Boirin紅心芭樂果泥與屏東泰武山下的九如綠檸檬,充分融入台灣在地特色。

近來萬里創始店獨家推出「YTM霜淇淋販賣機」,以智能機器手臂擬真人技法製作北海道霜淇淋,整個購買過程完全不接觸他人,在疫情中受到肯定。

吳宗恩表示,「隨時保持學習精神」是創業者很重要的特質。當他看到7-11推出飲品寄杯服務,他也提出亞尼克蛋糕「寄捲」的方案;隨著台灣電子錢包市場的成熟,公司也推出「亞尼克隨享卡」,只需下載App,顧客就可以掌握資訊,兼具儲值、消費與紅利點數回饋的功能。吳宗恩說,認識自己的定位,了解市場的需求與趨勢,隨時調整並挑戰自我,在「產銷、人才、研發、行銷」這幾個項目盡力做到最好,這就是亞尼克的品牌精神。

「台灣的中小企業是打不死的蟑螂!」吳宗恩笑著說。在創業與研發的旅程總會遇到大小不斷的挫折,只要懷抱鬥志與決心,不停地思索「我如何不會輸?」,路,就能走下去。

湯頭滋味順口,食材新鮮多元,北部消費者熟悉的錢都日式涮涮鍋,是火鍋市場極具代表性的連鎖品牌,在廝殺激烈的火鍋市場紅海中,堅持大眾消費訂價,滿足顧客「想吃就吃」,長期洞悉消費潮流,務實回饋客戶,平價策略架構出彈性發展的競爭優勢。

台灣人愛吃火鍋幾乎成了世界之最,冬天愛吃火鍋,夏天更可以開足冷氣吃火鍋,火鍋市場一年商機約300億元。吃火鍋如同全民運動,火鍋店隨處可見,持久性競爭力備受考驗,連鎖品牌錢都深耕平價涮涮鍋市場超過23年,已成了小火鍋的代名詞。

全台火鍋市場不少是在地品牌,經營型態從平價小火鍋、個人涮涮鍋、單點服務或吃到飽等,《2021台灣連鎖店年鑑》調查資料指出,火鍋店在連鎖餐廳中的品牌及店數占比最高,接近五成,顯示火鍋從未離開流行餐飲型態,而各品牌中,錢都涮涮鍋店數104家,仍具領先地位。

 

大眾化訂價 期待像巷口超商

「吃火鍋應該是一種日常的幸福,隨興可吃,輕鬆消費。」錢都連鎖餐飲企業總經理張榮智還在唸書時期就陪伴父親創業,相當了解消費者需求及市場脈動,他說:「錢都很多客人一周可來很多次,訂價策略是重要關鍵,堅持基本消費應在200300元,讓顧客想吃就吃,是錢都長期以來的品牌核心競爭力。」

錢都分店都在新竹以北,張榮智已計劃進軍中南部打市場,平價策略讓錢都有極大的展店彈性,不只在一級商圈,甚至到二級城市或鄉鎮都有機會開店。張榮智心中對品牌定位的夢想藍圖為:「錢都就像巷口超商,隨時想吃都可以來,不必在意穿著」,不管是家庭聚餐、一個人吃飯、上班族或宵夜族,都可輕鬆上門,錢都希望提供家的感受。

向來低調,奉行平價實惠的錢都日式涮涮鍋品牌創立於1997年,創辦人張景德因緣際會到日本接觸日式涮涮鍋,看好可憑個人喜好選擇餐點,因而引進個人鍋物的概念,以自家口味製作昆布柴魚高湯,推出新式個人涮涮鍋餐廳,堅持「平價、新鮮、衛生」,迎合消費潮流順勢而起,成了眾所皆知小火鍋市場的「國民品牌」。

「民國86年剛開店時,姊姊是早班,我負責晚班,有時白天只有一位客人,生意真的很難做,因為土城店面是自家的,只好堅持下去。」張榮智回憶開店初期生意冷清,「過了一年多,市場逐漸興起小火鍋風潮,整個局勢翻轉,我必須一邊唸大學一邊開車幫忙送貨,因應生意熱潮。」他也見證民國88年時小火鍋市場景氣起飛。

「爸爸是白手起家,媽媽親自研發湯底,耗時一年,歷經多道工序才調製出有風味層次的湯頭,」參與事業從無到有,張榮智雖是二代,更像創業團隊成員,必須面對各種挑戰。他說,錢都開店一年多後,隨著市場景氣上揚,火鍋店如雨後春筍出現各大街頭,生意好的業者被爭相模仿,一窩蜂流行黃底的招牌,甚至品牌都有個「錢」字。

 

在數據中淘金 優化品牌推二代店

順著市場熱潮,錢都持續開展直營店也開啟日式涮涮鍋加盟事業,店數高峰曾達300家,隨著消費走勢平穩,錢都逐步調整企業經營體質,並更新品牌識別系統,換上鮮明亮眼主色系橘色的全新招牌,橘底白字彰顯品牌訴求的暖心、用心、安心。近年來陸續導入各項數位工具與會員制度,今年積極推展錢都二代店,空間裝潢更新潮。

持續朝年輕化努力,店裝及相關製作物全面進行優化,強化品牌的「記憶連結」,塑造品牌形象的「獨特定位」,運用五感體驗的多維化,建立品牌的立體感,目前朝最快速有感的聽覺及視覺進行改造,推出日系工業風的錢都二代店,讓品牌有更全面的記憶連結。

還沒有數位支付工具的錢都,2019年開始推動獨立APP,沒有流血促銷,而是採取簡單填寫資料即可加入,折扣優惠立即有感的策略,訴求從小吃到大的主力客群。疫情期間推出100元禮券免費領取,短短一星期激增20萬會員數,點數容易換,累點換餐點,即使APP功能有點陽春,會員數仍衝上50多萬。

從傳統走向數位化,錢都經營層學習運用大數據分析,進而發展會員經濟,精準行銷。從數據推估,年平均來客人次超過千萬,約五萬人是每兩天就上門消費一次,熟客黏著度很高。張榮智說:「平價市場的敏感度很高,APP點數必須真實回饋,顧客才會認同。」

APP成功吸引會員,推動錢都逐漸建置科技管理及稽核系統,除了直營店,新的加盟店合作一定要同意導入IT系統,而舊的加盟店換約,也會調整合約內容要求管理升級。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