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點,便是將食材的特色發揮到極致!選擇當令、當地的食材,以簡單適宜的烹調方式,盡可能「保留」或「導引(或者可以說是激發)」出食材最美妙的真味,讓食用者領略四季更迭的「旬」之味!關於季節的味道,日式小菜可以說是最佳詮釋。

  毫無疑問,日本料理中的小菜在烹調上來說應該是最容易入門的,同時也最能體現四季的味覺經驗。本期特別採訪曾於2002-2003年遠赴日本橫濱,在懷石料理大師太田嘉章麾下修業,目前在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擔任行政主廚的趙曉翌師傅,就日本料理中「小菜」的設計原則與方向做分享。

反應四時物產的四季之味

  不過,在曉翌主廚深入剖析日本小菜的設計攻略之前,我們應該要有一個基礎觀念做後盾,那就是日本料理(小菜)向來有個「四季法則」的主張及說法,這四季法則便是:「春天要有點苦味、夏天要來點醋勁、秋天要多點辣味、冬天要有油質」。進一步解釋,春天是植物萌芽的季節,所以市場上會出現許多帶有苦味的蔬菜,這就是「春之味」;其實,日本的夏天也和臺灣一樣,酷熱悶溼,所以此時的料理多會添加鹽和醋,欲以清爽的口味來提振食慾,是「夏之味」;到了日人稱為「豐碩之秋」的秋天,蔬果甜美多汁,魚類也肥美,所以盡可能保持食物的原味與香氣,調味上也會傾向多點辣味,此為「秋之味」;而冬季的魚類和蔬菜味道也較甜美,所以在調味上比較會突顯食材本身的甜味,況且為了抗寒,油質攝取也要多一些,這便是「冬之味」。
 
  此外,日本料理也強調「五味」、「五色」、「五法」;五味是說調味上出現的甘(甜)、酸、辛(辣)、苦、鹹,五色則是色彩的搭配會有白、黃、青、紅、黑,五法就是烹調方式,例如生、煮、烤、炸、蒸。這些特點在小菜的應用上同時也會看到。
 
  一般來說,日本料理的小菜,大致有:醋拌小品、拌合物、醃漬物、涼拌小菜(醋物、和物、沙拉)、煮浸物等等。其中,「醋拌小品」是指加了醋的混合物,「拌合物」則是不加醋的混合物,「醃漬物」是指用鹽或用糖、醋、醬油、米糠、酒糟、啤酒等醃漬而成的漬物,「煮浸物」則是指食材經過燙或煮過的製程而完成的日式小菜。
 
趙曉翌主廚的冬瓜黑豆佐蛋黃醋  
冬瓜黑豆佐蛋黃醋

具備開胃、清口的功能性

  對於日本料理小菜的定義,曉翌師傅說:「日本料理的小菜,其實隨著時間一直在演變,如果真要定義它的話,可以說有點像是西餐裡的開胃菜!」以居酒屋來說,像是涼的凍,牛蒡或青菜類燙一燙稍做調味變化就能做小菜,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如何賦予小菜的功能性──開胃。其次,再講究一點,像是高級精緻的懷石料理,前面有小菜之外,當你吃到第二道、第三道主菜的時候,如何靠接下來的小菜把口中殘留餘味再「刷」一下,這功能類似法國料理清口的Sobet,尤其是傳統的懷石料理,在出主菜之前,都會有一道「八扌本」(「扌本」,音讀「剝」,指一個器皿上置放一道菜,八扌本有可能是一道清湯,或是一道青菜料理)呈上,主要讓客人品嚐後把味覺重新整理,轉換一下口腔的情境,好迎接下一道料理。
 
  基本而言,小菜的設計若是以開胃為功能性,味道一定以酸的、甜的為優先,這是基本的味覺架構(常用來調味的和風醬便是一例),而在顏色搭配上,要將食材工整地切好、漂亮地排好,再和裝盛的容器做適當搭配,呈現出細緻的美感;此外,在設計小菜的意境上,會跟著季節走,當令季節出當季食材,曉翌師傅所修業的懷石料理店,一個月換一次菜單,依照節令出菜,例如擺上櫻花,象徵冬天來臨,端出蟹味,表示是秋天的季節,像懷石料理除了味道要好,讓客人看到菜,吃到這個季節最好的食材,進而認知到季節的變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很多人以為日本料理的小菜一定是冷的,其實不然,常見的小菜食材像是牛蒡,就常被日本料理師傅們處理削成片狀,油炸後撒上胡麻鹽調味,可以說是溫熱小菜的代表。
 
趙曉翌主廚的白玉苦瓜蒸柳丁黃豆醬  
白玉苦瓜蒸柳丁黃豆醬

重視並突顯食材原味的呈現

前文已提及日本的許多代表性小菜類別,曉翌師傅則從日本料理小菜常使用的食材、SAUCE(醬汁)來剖析:青菜類常見大根(白蘿蔔)、牛蒡、菠菜等,肉類的小菜較少,魚類的話不是以沙西米的方式處理,而是用切碎、剁碎的居多;搭配的調味醬汁,會以和風醬、胡麻醬、蛋黃醬來變化。

這些食材中,曉翌師傅非常喜歡菠菜「軟中帶硬」的口感,他認為只要將菠菜燙熟,淋上胡麻醬(胡麻醬和菠菜十分合搭),撒上現削柴魚片,就可以成為最道地的日本式小菜。

曉翌師傅強調,日本料理的小菜重視的是食材原味的呈現,突顯原味特性為主,與其他國家的小菜(開胃菜)有著明顯差異,他以自己拿手的法式料理來比較,日本小菜多元,但主菜往往不太強勢,僅以原味呈現;反觀法式料理,不僅開胃菜強、主菜更為繽紛,常常以靈活的香辛料運用見長。

珠蔥鮪魚拌醬油

廚師的舌頭,應變的真功夫

在日本修業的那一年,有件事情深深影響曉翌師傅,他說:「在去日本研習之前,我也十分在意所謂『獨家配方』的Sauce,必須清清楚楚遵循酒幾c.c.、味霖幾c.c等的配方來調味,但是到了日本,我的老師讓我自己去發現『廚師舌頭的敏銳度』,其實才是一個料理師傅真正要在意、。」

他舉例和風醬如果照著食譜、配方去調製,想必味道八九不離十,可是如果要再進一步變化,照著配方做的師傅可能就「撞牆」了,除了料理的基本功夫,如何應變才是最重要的,同樣一個調味小菜的和風醬,給20歲的客人和50歲的客人一起品嚐,兩個人對味道的感覺一定不一樣!曉翌師傅的老師太田嘉章幾乎不會給「正確」的配方比例,他總是要徒弟們不斷用舌頭去嚐試,有的時候明明照著太田師傅的方法烹調,他卻說不對,終於在修業快結束時,曉翌師傅鼓起勇氣問師父,太田問他「松茸柴魚湯」這道小菜如何處理?他示範水滾之後放柴魚片,熄火放兩小時後,過濾掉柴魚片,放松茸下去,再用鹽和一點醬油調味,煮完請老師試喝,老師說還是不對,「是鹹度的標準錯了嗎?」他問,「不是抓鹹度,要抓香度!」這是太田的回答,柴魚湯煮好放兩小時,味道會慢慢不見,此時就要靠香氣,如何讓松茸的香氣和柴魚的味道相融合,這才是關鍵!每一個松茸大小不一,香氣味道也不一樣,要靠廚師的舌頭去精準拿捏才行!

曉翌師傅認為,日本料理的教育無對錯,而是服從性很高,當你在真真庵修業,你所煮的就是真真庵的味道,也許過了十年,你自己出來開店,此時就是創作、發揮自己味道的時候。

具有雙重專業的趙曉翌主廚

比起一般廚師,40多歲的曉翌師傅,其實23歲才踏入廚藝這一行,算是入行相當晚,但是他只用了短短八年,以32歲黑馬之姿,當上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行政主廚,這在當年飯店開幕記者會上可以說是轟動「廚」林的大事!不過,如果你知道他廚藝旅途背後的艱辛,就能瞭解為什麼他可以用最短的時間爬上成功的階梯,舉例來說,曉翌師傅曾經至日本修業一年,白天他在法國藍帶廚藝學校日本分校上課,學習法式料理,晚上則到橫濱真真庵懷石料理名店師事名師太田嘉章,修習懷石料理,每天學習兩種截然不同的廚藝,日夜交錯的努力練就一身真功夫,這就是為什麼在曉翌師傅所設計的料理中,常常可以看到日法兩種恢宏廚藝兼容並蓄的特色,因為他不僅擁有日本料理的基底,更有法國料理盡情揮灑的精神創意!受訪當天,烏來下著大雨,只見曉翌師傅撐著傘在櫻花樹下走來走去,來來回回在找著、採摘著合適的櫻花枝葉,看到稍後師傅端出要讓攝影師拍攝的日本小菜,粉嫩的山櫻優雅地擺放在代表酸、甜、苦、辣、鹹的五味小菜上,宛若一幅畫,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也感受到曉翌師傅的堅持。

 

 
  在韓國料理店用餐,總會有小菜琳琅滿目,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一向習慣吃熱菜的我們,總是將涼拌與醃漬等的冷菜稱為小菜,但是事實上,韓國小菜所扮演的角色卻比我們熟知的開胃小菜更加重要,其中也蘊含了韓國的飲食文化內涵。
 
  兩班家韓國料理的經營者劉遠有先生是韓國華僑,韓國飲食與生活文化自小耳濡目染,1979年他到台灣念大學,母親也開始在台灣經營餐廳,從此開啓他在台灣的餐廳經營之路。這一路走來,經過1988年漢城(今首爾)奧運,讓韓國料理的能見度大為提高,也經歷過中韓斷交(1992年)的最低潮期,公司旗下的韓國餐廳品牌從韓鶴亭開始,逐漸地擴充,至今已擁有六個品牌,每個品牌的料理都有不同的定位,分別介紹韓國特色料理,包括銅盤烤肉、豆腐鍋、韓式烤肉等。
 
  劉遠有先生在經營餐廳的同時,也培養台灣在地的廚師與推廣者,兩班家的主廚陳天駿先生就是劉遠有先生一手提拔的。陳主廚自高中開始就在劉遠有先生經營的韓國料理店打工,因為喜歡看到客人吃東西時高興的模樣,讓他放棄了原本所學的電機科,一頭埋進料理界,至今已十五個年頭。劉遠有先生說,他很感謝也很感動,有陳主廚這樣對韓國料理有興趣又有熱情的人,他才能在台灣順利地開展韓國料理餐廳。
 
兩班家的拌冬粉  
拌冬粉,韓國進口冬粉,與多種蔬菜涼拌而成。胡椒粉的點綴,讓口感更有層次。

韓國食材與台灣土地的連結

  兩班家在韓國指的是,東班(文官)與西班(武官)的高級官員,簡單來說,就是貴族的意思,其身份為世襲,只有兩班出身的子弟具有參加科舉考試與入仕的資格,因此與一般百姓的地位不同。劉遠有先生便取其意,用來表示兩班家這間餐廳的定位,是頂級的韓式燒烤。
 
因此在食材上也選用高級食材,且盡量從韓國進口,即使是小菜也不例外,像是冬粉、海帶芽,即便台灣這類食材取得容易,劉遠有先生仍堅持從韓國進口,調味的芎麻籽粉、辣椒粉、辣椒醬和味增等調味料也是,以期能讓人享用最道地的韓國風味。
 
  除此之外,也將韓國具有特色的蔬菜—紫蘇引進台灣種植。韓國品種的紫蘇,是一種名叫荏胡麻的植物(學名為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不同地區有不同稱呼,有的稱蘇子葉,也有芝麻葉的稱呼。這種紫蘇的葉子一面為綠色,一面為紫紅色,聞起來有種特殊的香氣,不論形狀、大小、顏色和口感與台灣的紫蘇都有很大的不同。
 
  紫蘇在韓國經常被使用於製作泡菜或小菜,也經常包著烤肉一起食用。為了能夠大量的使用這種紫蘇,劉遠有先生從韓國帶來種子,嘗試著在台灣種植。起初的頭兩年總是失敗,畢竟台灣與韓國的天候環境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他不氣餒,並想辦法請雲科大的教授協助輔導種植工作,最後終於成功。現在在霧峰已有專門種植韓國紫蘇的農場,能夠穩定提供兩班家使用。
 
兩班家的涼拌菠菜  
涼拌菠菜,添加韓國特製芎麻籽粉的涼拌菠菜,芎麻籽粉為以芝麻為主的綜合五穀雜糧磨成的堅果粉,有獨特的香氣。

真正的炙肉搭配「輕抓菜」

早期的韓國烤肉,料理方式是類似中國料理「炙」(烤肉)的作法。首先將肉先醃漬,而後直接放於火上烤,烤熟後再與生菜一起享用。
除此之外,韓國人吃烤肉時,桌上總是襬滿各式小菜,這是從古代宮廷席宴模式演變而來的。

為了能將韓國烤肉文化真實表現,劉遠有先生先改良烤肉爐,在烤肉架裡注入冷水,幫助散熱,使烤肉架始終維持溫熱,讓放在烤肉架上的肉不是因為烤肉架溫度過高而燙熟,甚至燒焦,而是真正經過火烤才熟透的。如此一來,才是傳統原始的炙肉,而且十分健康。

同時,配合烤肉料理也設計不同的小菜做搭配,以顯現出韓國烤肉宴席的感覺。為了去除肉類料裡的油膩,特別搭配一道「輕抓菜」。這道「輕抓菜」看起來與一般的生菜沙拉無異,然而做法和味道卻有極大的差異。一般的生菜沙拉的醬汁是最後淋上的,但是「輕抓菜」卻是一邊淋醬汁,一邊用手以適度的力道「輕柔」地抓破生菜。抓破生菜的同時,醬汁與生菜融合一體,因此吃起來不像一般生菜沙拉醬汁與生菜的味道是分離的。「輕抓菜」的醬汁緊密地貼覆著生菜,生菜十分入味。此外,還加入Q彈有勁的寒天,吃起來相當清爽健康。

除了「輕抓菜」之外,還搭配有以韓國泡菜為首的六道小菜,包括海帶芽、拌冬粉、煎豆腐、涼拌菠菜等等,配合季節不同會做些更換,主要考量為使用新鮮的當季食材。有時也會以台灣食材表現韓國風味,例如正當櫛瓜的產季,就大量使用來做小菜,在做法上仍維持韓國慣有的方式,將櫛瓜沾麵粉和蛋液汁後再入鍋煎,最後淋上以韓國辣椒粉、醬油等調味料調製而成的特製醬汁,可以說是結合韓國與台灣的創意小菜。

兩班家的煎豆腐

煎豆腐,手工板豆腐中間鑲嵌了青辣椒,讓軟嫩的豆腐增添爽脆的蔬菜口感。

以藥念和手感拌出好味道

韓國小菜的種類相當多元,劉遠有先生說,在韓國任何蔬菜都可以做成小菜,這一點也不誇張。對韓國人來說,食用大量的蔬菜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也是必須的事。但是,韓國氣候四季分明,秋天秋高氣爽,冬天時則天寒地凍,不僅許多蔬菜無法生長,連漁獲量也大為減少,每一季所產的食材也都相當分明,不同於台灣,經常有不分季節的食材可享用。韓國人為了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種蔬菜和海味,因此習慣將食材曬乾或醃漬。曬乾後的食材,多了另一種陽光與自然的風味,醃漬後的食材則增添了特殊的醬料滋味,而後成為桌上一道道味道鮮明的小菜料理。

一般我們最常見的韓國小菜,不外乎涼拌菜和泡菜。涼拌菜是以當季新鮮蔬菜或乾燥蔬菜為主角的家庭料理,又分為拌生菜和拌熟菜。所謂的拌生菜,就是蔬菜不經過烹煮,直接加入調味醬汁涼拌,而拌熟菜則會先將食材進行蒸煮再涼拌。不論哪一種,重要的美味關鍵有二,一是加入的藥念醬,在韓國將調味料、辛香料等調味醬汁總稱為藥念(醬),藥念的主要成分包括蔥、薑、蒜、辣椒粉、醬油、麻油、芝麻、胡椒粉等,不同的食材使用的藥念不同,比例也不同。其中,辣椒粉可說是韓國小菜獨有的味道,曬乾後的辣椒,去籽之後再磨成粉,就是韓國的辣椒粉,因為去除了籽,所以沒有辣味,只有特殊的香味。

第二個關鍵是涼拌時的手感,韓國的涼拌菜大多是用手攪拌或抓拌而成,手勁的不同也成為味道不同的要素之一。如何以恰到好處的藥念和手感拌出好味道,成了每個家庭或餐廳的獨門祕訣。

由此可知,雖然只是小菜,但是製作工作一點也不得馬虎,兩班家的小菜由主廚陳天駿親自負責,是他每天主要工作之一。每天早上一到餐廳,就開始製作一天所需的小菜,若是醃漬類就必須前一天製作。醃漬至少需要兩天,以零下五度到七度的低溫熟成方式醃漬而成,

涼拌菜裡最能表現韓國文化的莫過於拌冬粉。韓國人喜愛食用冬粉,在節慶宴客時,一定會有這道拌炒冬粉,拌冬粉中的各種蔬菜呈現出宴會的華麗感。兩班家的拌冬粉特別使用韓國進口的冬粉,台灣冬粉較細,韓國冬粉較粗,口感相當不同。另外,還有一道涼拌菠菜,也是韓國人喜愛的小菜。為了能徹底表現韓國風味,劉遠有先生特別加入韓國獨有的芎麻籽粉,他說:「對我來說,這才是韓國的味道!」從這些細節裡,不難感受到兩班家企圖傳達的道地韓國特色。

韓國家庭裡有專門的小菜冰箱

泡菜為韓國小菜中最重要的代表,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大白菜泡菜、蘿蔔泡菜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泡菜,如小黃瓜、油菜、茄子、牛蒡、韭菜、芥菜等數百種的泡菜,幾乎也涵蓋了各種蔬菜。劉遠有先生說,而韓國人對於泡菜的醃漬和味道的保存十分重視。 

泡菜製作完成之後,韓國人也相當重視味道的保存,為了避免與其他食物味道混雜,讓食物失去風味,因此許多人家也會十分講究地特別準備另外一個冰箱來存放,韓國稱之為泡菜冰箱,或稱小菜冰箱。由此可知,小菜在韓國飲食文化裡的重要地位。

目前兩班家店裡最受歡迎的小菜也是大白菜泡菜,許多客人稱讚比在韓國吃到的還好吃。劉遠有先生說,店裡選用的是高山大白菜,脆度足夠,同時也配合台灣人口味降低鹹度和辣度。韓國當地的泡菜因為醃漬與存放的時間較久,味道重又鹹。而台灣因為大白菜取得較容易,因此吃到的都是新鮮醃漬的泡菜。

不只是小菜 而是營養均衡的功臣

韓國料理家高賢哲在其書中曾提到:「涼拌菜是為了了解蔬菜真味的起點。」因為越簡單的料理,其實是越困難,尤其要靠簡單的調味就展現出蔬菜最鮮美飽滿的味道,難度相當高。

劉遠有先生也提到,韓國人喜歡製作大量的小菜,也與他們喜歡簡單的飲食有關。比如在結婚宴客場合,結婚儀式過程很長,但是儀式完後的吃飯卻相當簡單。通常只會給一碗熱湯麵,再呈上各式各樣的小菜,若是時間不夠的賓客,往往只吃完麵和幾口小菜就離開了。一般韓國家庭的每一餐,通常會煮個湯或煎魚當作主菜,其他的就是搭配各種小菜,因此小菜成了重要的配菜。除此之外,韓國人對於冷菜的接受度較高,烹調上也較少見熱炒或爆香的做法,這樣的飲食文化恰好與台灣不同。

除了涵蓋各類蔬菜是韓國小菜最大的特色之外,劉遠有先生認為,韓國小菜最大的原則是不油膩,以及也沒有勾芡的做法。

事實上,韓國是個注重養生的國家,在他們的飲食觀念裡,認為藥食同源,也就是食材就是藥,因此重視營養攝取的均衡,也有食補的觀念。因此,對於蔬菜攝取,就算是吃肉類料理,像是烤肉,也會有生菜包肉,以及小菜做搭配,尤其是種類豐富的小菜,是一天當中獲取蔬菜的最佳來源。

簡單卻均衡的飲食,其實是韓國飲食文化的精髓,而小菜就是最直接與具體的表現。小菜的做法雖然簡單,卻有著深遠的意涵,韓國小菜其實不只是小菜,它是飯桌上的重要配菜,也是每日營養均衡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