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發酵肉製品是延長肉類保存期限的重要方式。透過鹽和自然微生物的作用,肉品在發酵過程中發展出特有的風味,這種「旨味」讓它們不僅僅是保存的副產品,更成為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像義式生火腿和金華火腿這些經典的長期發酵肉製品,通常需要長時間風乾並且藉助黴菌的參與。然而,相對短期的發酵肉製品,如酸肉,則有另一番特色。酸肉的製作時間較短,且酸味鮮明,分布於越南、泰國、雲南以及台灣原住民的飲食文化中,形成本文討論的重點。
香蕉葉發酵 碎芋頭醃料 世界各地酸肉的精緻風味
各地方的短期發酵肉製品都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背景與風味。例如,越南酸肉以豬瘦肉與豬皮為主,經過大蒜、辣椒及調料的點綴,裹上香蕉葉發酵,風味酸辣,並散發淡淡的香葉氣息。清化的酸肉卷以其又酸又辣且帶甜膩的口感聞名,搭配蒜蓉和辣椒粒更是別具一格。
泰式酸肉則以豬肉混合熟糯米及調料,經過3 到5 天發酵,口感微酸且柔嫩,常與火蔥、薑及鳥眼椒搭配食用,也可作為酸肉炒蛋或辣米沙拉等菜餚的主要食材。在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短期發酵肉品製作時間略長,通常在10 到15 天左右,原料單純,豬肉、當地盛產澱粉作物及鹽。排灣族的Valeng 將鹽巴以及搗碎的芋頭粉做為醃料,平均塗抹在豬五花肉片上,放入容器中密封,放置兩週發酵;阿美族的Siraw則以山豬肉、米飯、鹽,米飯有全熟或半熟的秈米、糯米或小米為原料,用鹽預醃幾天,和米飯混合裝罐後密封約15 天;而泰雅族的Tmmyan則是將肉類醃製一個晚上,或者使用石頭壓緊以脫水,將煮成半熟的小米晾乾後,與大量鹽巴一同醃製生肉。醃製時在最底層鋪上一層醃製材料,再覆蓋一層新鮮肉,如此交疊擺放完成,再以編織好的芒草葉覆蓋,緊密封閉,放置在陶甕中,於常溫下醃製至少10 天左右便可變為美味食材製作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