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植物工廠(Plant Factory)

農業長久以來肩負餵飽人類肚子的重責大任,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糧食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必須靠著擴大耕地,或是透過機械設備的創新、品種改良等生產技術的變革,以提高糧食產量,供給人類的需要。然而,傳統農業仍具備靠天吃飯的特質,特定作物必須在正確的季節種植,氣候造成的天然災害也可能讓一年的辛勞毀於一旦。種種在技術層面的努力仍因大自然條件而有所限制。

1950年代,美國率先提出了植物工廠的概念,試圖對現代化農業指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簡單的說,「植物工廠」是在精密的環境管理下的一種全年無休的植物生產系統,透過對設施內的環境進行精密控制,包括光線、溫度、濕度,乃至於水分及營養,降低大自然土壤及天候因素的影響,希望全年皆可生產高品質農作物。因此,有許多植物工廠是設在天候環境無法四季種植作物的地區,如美國的伊利諾州、紐約州和阿拉斯加等地。目前在台灣,台大的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透過各個科系的合作,在農業綜合館頂樓蓋了一座植物工廠,已經能種些生長期短的蔬果。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人口專家預測,在未來的四、五十年裡,人口還將成長三十億。如果我們繼續以傳統的土地農耕方式生產糧食,將會再需要與巴西差不多大的耕地,才能餵養這三十億人;但現今全球可供耕種的土地,超過80%都已被使用,剩餘的可耕地無法解決「新增」的糧食需求。而且,傳統農耕方式對自然生態環境消耗極大,因此,我們需要新的解決辦法。

「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在摩天大樓或直立的斜面種植植物或畜養動物,透過尖端科技的協助,達到生產足夠且優質健康的食物,並復育自然生態環境的目標。嚴格說來,這並不是一種新點子,類似概念早在1950年代初期即已存在;馬來西亞籍的華裔建築師楊經文(Ken Yeang)也提出了將農業與高樓結合的 「生物氣候摩天大樓」(Bioclimatic Skyscrapers)理論和設計作品。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