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鹽等於鈉?那可不盡然。鹽罐裡的是氯化鈉,這種化學混和物含有40%的鈉和60%氯化物。食鹽中常會添加碘,這是維持新陳代謝的必要營養素。

哪些人需要呢?

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也就是說,我們都需要少量的鈉,以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鈉的重要作用包含:

  • 調節體液
  • 平衡電解質
  • 維持神經及肌肉功能
  • 透過細胞膜傳輸葡萄糖和胺基酸

 

認識鹽的種類

不同種類的鹽,因為產地所含的礦物質和其他因素影響,風味也會有差異。有些鹽的質地,例如「鹽之華」海鹽的片狀結晶體,也能夠增添不同的味覺體驗。鹽甚至可以採用煙燻或烘烤的製作方式提高風味,例如韓國傳統的竹鹽。嘗試各式種類的鹽,非常有意思。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來到嘉義朴子踏入李黃月華阿嬤家,一進門即看見右邊牆上掛了一張大海報,海報裡的女郎一襲白色合身洋裝配上方框墨鏡與微捲短髮,頗有幾分神似花樣年華裡的張曼玉,這正是李阿嬤年輕時的模樣。海報旁是一張人數龐大的全家福,原來當年芳齡十八的點心攤西施如今已經八十,是個兒孫滿堂的曾祖母了,歲月帶走了青春年華也帶來了豐富的生命歷練,並且留下了阿嬤從爸爸、哥哥手上承接的愛之味。

  阿嬤年輕時在家裡的點心攤幫忙,爸爸、哥哥是地方上小有名氣的總舖師,因此古早嘉義人習慣的街邊小吃阿嬤自然而然就調理得理所當然,好像這些手藝是天生的遺傳。若問李家人阿嬤的拿手好菜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大、小女兒跟兒子會說是小黃瓜透抽捲,二女兒會說是麻油桔子餅煎蛋,三女兒會說是最有媽媽味的粽子,孫子們會說是魷魚螺肉蒜、糯米腸,李阿公會說是剛蒸好的三絲捲、紅豆年糕。其實這些菜的背後都有一個個李阿嬤的生命故事,有些是從前在娘家小吃攤耳濡目染學得,有些是哥哥特地教的招牌手藝,有些則是婚後在婆家跟著嫂嫂練出來的。
 
 
三絲捲
 
父親的蛋腸湯 哥哥的三絲捲
 
  阿嬤婚後住的離娘家近,早年家中食指浩繁經濟拮据,經營小吃攤又是總舖師的父親因此常常爲女兒一家帶來吃食,阿嬤從爸爸手中也學得了一些省錢又營養的家常菜色。其中「蛋腸湯」就是這樣來的,蛋腸湯有豐富的蛋白質,口感細緻滑嫩,正適合給需要營養的小孩子食用。當阿嬤說出這道菜時並沒有切確的菜名,只是簡略描述了作法,孫子們也從來不曉得有這道菜,只有阿嬤那自小受外公疼愛的兒子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因為蛋腸湯的材料簡單、便宜,作法卻麻煩又費工,所以脫離了那段艱苦歲月之後,這道菜就不曾出現在李家餐桌上了。阿嬤原本不願意為我們示範這道菜,一來因為「厚工」(台語:耗費工夫),二來實在是太久沒做了,手藝不免生疏,可是當阿嬤說起這道菜時嘴角總是不自覺帶著微笑,因為這道手藝包含著父親對她的疼愛,阿嬤一邊忙著製作,一邊講解做法,一邊想起當年在父親身邊幫忙料理點心攤的情形,我們好像跟著看到了那個十八歲的溫婉姑娘。
 
  從前每逢過年阿嬤一定親手製作三絲捲分送親朋好友,嫁出去的女兒、住隔壁的弟弟、一起運動的朋友,阿嬤總是跟著阿公一家一家分送,聯繫著家人朋友間的情誼。三絲捲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除了準備的材料多達十幾種外,用來捲住內餡的豬網油也是一大挑戰,豬網油薄而無彈性,內餡捲太多怕會破、捲太少不好吃,多捲幾層又太油膩,加上現代人怕油,多以腐皮代替,能道道地地用豬網油製作三絲捲的手藝也因此越來越少見。近年來阿嬤總說自己體力不堪負荷,無法再大量製作捲仔分送,改買口味合意的捲仔來送人,可是外面買的捲仔吃來吃去總是少了一分阿嬤的味道,現成的捲仔受歡迎的程度大不如前。
 
  幾年前阿嬤的哥哥過世,思念哥哥的阿嬤又試著做了一次捲仔,那濃郁富足的滋味是阿嬤哥哥的招牌菜,餡與膜、甜與鹹的比例都是從前哥哥親手教給阿嬤的,其中製作的「眉角」像是兄妹間的小秘密。那一年,阿嬤因思念而做的捲仔竟然缺了一個味道,嚐起來總令人覺得空落落,好像捲仔也知道那是阿嬤對哥哥填不滿的思念。
 
 
蛋腸湯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