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嘉義朴子踏入李黃月華阿嬤家,一進門即看見右邊牆上掛了一張大海報,海報裡的女郎一襲白色合身洋裝配上方框墨鏡與微捲短髮,頗有幾分神似花樣年華裡的張曼玉,這正是李阿嬤年輕時的模樣。海報旁是一張人數龐大的全家福,原來當年芳齡十八的點心攤西施如今已經八十,是個兒孫滿堂的曾祖母了,歲月帶走了青春年華也帶來了豐富的生命歷練,並且留下了阿嬤從爸爸、哥哥手上承接的愛之味。
父親的蛋腸湯 哥哥的三絲捲
從前每逢過年阿嬤一定親手製作三絲捲分送親朋好友,嫁出去的女兒、住隔壁的弟弟、一起運動的朋友……阿嬤總是跟著阿公一家一家分送,聯繫著家人朋友間的情誼。三絲捲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除了準備的材料多達十幾種外,用來捲住內餡的豬網油也是一大挑戰,豬網油薄而無彈性,內餡捲太多怕會破、捲太少不好吃,多捲幾層又太油膩,加上現代人怕油,多以腐皮代替,能道道地地用豬網油製作三絲捲的手藝也因此越來越少見。近年來阿嬤總說自己體力不堪負荷,無法再大量製作捲仔分送,改買口味合意的捲仔來送人,可是外面買的捲仔吃來吃去總是少了一分阿嬤的味道,現成的捲仔受歡迎的程度大不如前。
幾年前阿嬤的哥哥過世,思念哥哥的阿嬤又試著做了一次捲仔,那濃郁富足的滋味是阿嬤哥哥的招牌菜,餡與膜、甜與鹹的比例都是從前哥哥親手教給阿嬤的,其中製作的「眉角」像是兄妹間的小秘密。那一年,阿嬤因思念而做的捲仔竟然缺了一個味道,嚐起來總令人覺得空落落,好像捲仔也知道那是阿嬤對哥哥填不滿的思念。
回憶與傳承
對阿嬤而言三絲捲與蛋腸湯這兩道菜都源自於家人之間緊密的牽絆,時間能夠改變很多事物,但是家人之間彼此的關愛與牽連是永遠存在的。事隔多年,阿嬤重新為我們示範這兩道菜,看著阿嬤邊回憶邊做菜,細細說著想要將這些承襲自父、兄的菜色傳給兒孫們,想將這餵養了李家四代人的味道延續下去,在廚房的氤氳蒸氣中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家人間的層層牽絆正是時間無法改變的愛之味。
平凡富足好滋味
一般人常說的三絲捲在嘉義朴子人口中暱稱為「捲仔」,是捲類的通稱,可見三絲捲對當地人而言是習以為常的食物,以往逢年過節、婚宴辦桌總是少不了這道內餡豐富的好滋味,只是如今「捲仔」多半以腐皮包裹、內餡五花八門,漸漸地三絲捲被更多更新奇的菜色取代,年輕人多半不復記憶家鄉捲仔的模樣。
蛋腸似乎是現代人火鍋料新選擇,原來在早期娛樂不多、物資不豐的時代,鄉下地方的人們工作之餘能在路邊點心攤吃上一頓就算好大的享受,在物質及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掌廚的師傅們利用手邊有限的食材變出與眾不同的新花樣,即便是雞蛋、豬小腸這樣普遍的食材也能呈現出新口味、新視覺,讓老顧客從中感受到廚師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