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異鄉打拼,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氣。」來台24年,在台北君悅酒店任職超過23年的港籍杜日福師傅如是說。因為人生地不熟,不管是環境、語言、文化,人事時地物都與自己的故鄉不同,對外地人而言,離鄉背井到異地打拼,面對的不只是個人專業上的試煉,也包含了生存能力的大考驗。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當初為什麼選擇到外地打拼?23歲曾赴沙烏地阿拉伯工作、27歲就到台灣發展的杜師傅回憶,一開始是因為年輕氣盛,在家常與父親起衝突、不想待在香港,剛好那時有朋友在台灣工作、鼓勵他到台灣發展,原本有機會轉往瑞士餐廳上班的杜師傅,因為朋友一句「在台灣工作拿的是入境簽證,三、四個月就可以回香港一次」,打動了杜師傅這顆驛動遊子的心,雖然當時台灣提供的薪資條件不比歐美工作優渥,但他還是決定來台灣試試,一試就是二十幾年。
 
  另一個到台灣工作的原因是「人」。杜師傅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期間,有一次在超市聽到有人說廣東話,便主動上前與對方交談,後來變成好朋友,時至今日即使對方遠在加拿大,他們每年仍會相約在台灣聚會。又因為當時台灣與沙烏地阿拉伯仍為邦交國關係,杜師傅也因此認識了一群在當地義診的台灣醫生,大家在陌生國度互相幫忙,雖然那時他國語說得不好,但彼此互相扶持、以料理慰藉鄉愁的情誼直到現在他仍然熱切地記得,也許就是那時種下他對台灣人的好印象,也促使他日後繼續留在台灣工作的原因之一。

台北君悅酒店中餐廳

台北君悅酒店中餐廳

政商名流婚宴的幕後推手

  身為台灣五星級飯店的翹楚─台北君悅酒店執行副總廚的杜師傅,二十幾年來主要負責餐飲業務量最龐大的宴會廳及二間中餐廳,每天幾乎工作13-14小時,從早上9點忙到晚上11點是家常便飯,鼎盛時期(約1995年前後,李登輝總統時代),曾經連續工作三個月只休一天,創下單月營業額5,600萬元的紀錄。
 
  台灣近年幾場令人津津樂道的名人婚宴,如:鴻海集團郭台銘的婚宴結合老董牛肉麵及林合發油飯、連勝文先生的世紀婚宴、新光集團吳昕紘的全素養生喜宴,直至近期神旺飯店集團的蔡紹仁婚宴等等,其幕後的推手都是杜日福師傅。談起喧騰一時、家喻戶曉的名人婚宴,杜師傅說新光集團的全素養生宴最令他印象深刻,那時為了準備900人的全素套餐,跑遍全台各地,就為了尋找台灣在地的有機食材,經過一番努力,在朋友的引介下認識了一位彰化菇農,一次購足900朵傘柄大小一致的菇類,也見識到台灣農業的驕傲;除了菇類之外,杜師傅更大膽地從泰國進口900顆椰子,讓每位賓客都能喝到最美味的椰子汁,也讓試菜的東道主讚不絕口。

曾於1993年3月獲得《吃在台灣》雜誌讀者票選為全國最佳粵菜餐廳的「凱粵園」,是君悅酒店漂亮中式海鮮餐廳的前身。為了因應信義區餐飲業激烈的競爭,2014年10月漂亮轉型為單純的粵菜餐廳,主打杜師傅的粵菜宴客佳餚及同樣也是港籍的祁焯輝師傅的傳統港點料理,不僅讓粵菜餐廳的定位更明確,也突顯君悅在港式點心的優勢。杜師傅認為,香港是個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而粵菜融合了廣府菜(廣州菜)、潮州菜(潮汕菜)、客家菜(東江菜)、順德菜(鳳城菜),更能完整傳遞中西並容的文化特色以及創意性。

杜師傅表示,漂亮餐廳推出的新菜色在其他餐廳絕對品嘗不到,如「豆豉炒沙公」,選用肥美的斯里蘭卡大公蟹,加入豆豉、辣椒以大火爆炒,再放入砂鍋內緊密,藉此封存辛香夠味的鮮蟹精華。「南瓜海皇煲」,選用甜度高及香味足的台灣南瓜,先將南瓜烤熟,挖出綿密的南瓜肉,加入熬煮六小時的老母雞高湯,攪打成口感滑潤且風味香醇的湯底,再搭配豐富的海鮮配料一起燉煮,營造出道地絕佳的粵式風味。「蟲草花蒸龍膽斑」,則是選用由龍膽石斑與老虎石斑結合培育出的龍膽斑,魚肉油脂豐富,較普通石斑鮮甜、有彈性,且魚皮含豐富膠質,去骨取刺後,加入配料以熱油爆炒,清爽鮮香的口感,打造出最具代表性的粵菜美饌。

台北君悅酒店執行副總廚杜日福師傅 

台北君悅酒店執行副總廚杜日福師傅 

台灣的香港大廚

杜師傅不諱言在香港工作時,只要多個幾佰塊港幣就會馬上跳槽到新公司,雖然二十幾年來曾經離開君悅酒店三次,但也憑藉著精湛的粵菜廚藝及豐富的資歷,三度被徵召回來重掌宴會廳兵符。杜師傅說,他喜歡在台灣工作,不僅是因為台灣的人情味,也因為台灣的居住品質比香港好很多,生活步調也不像香港那麼快、壓力那麼大,很適合專心投注在工作上。

剛到台灣的第一年,杜師傅選擇落腳在信義路及光復路交叉口的「富瑤港式飲茶」,當時富瑤可說是香港師傅的搖籃,他在那裏認識了許多來自香港的師傅,即使現在大家都各奔前程,有些還在台灣各地的粵菜館掌杓,有些則自行創業、落地生根。也因為港廚散佈在世界各地,每個地區的人數都不多,所以只要在異鄉遇到同為港廚的香港人,感覺就特別親切、凝聚力也較強,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碰面聚會,彼此交流最新的菜色、討論新食材,互相試菜、激盪靈感。

綜觀台灣五星級飯店的中餐廳,大多由香港師傅擔任主廚,對此,台灣師傅普遍認為,因為香港師傅的資歷足夠,他們經由不同國家的菜餚文化洗鍊,在離鄉背井的壓力之下,懂得自我提升專業技能;也擅於運用調味料的優點,不管是煲湯、炒果、熬煮高湯等烹調手法都很到位,擁有精湛的粵菜技巧是必然的。

台北君悅酒店漂亮中餐廳豆豉炒沙公 

豆豉炒沙公 

粵式料理在台灣

二十幾年來經常往返台灣、香港兩地的杜師傅曾說:「在台灣做粵式料理,變化比較多,連家人來台灣,都說比香港的餐廳還好吃」。杜師傅觀察,台灣人喜歡求新求變,對於新菜色的接受度較高,每隔一段時間流行的餐飲業種也都不同,可說是一個餐飲類型變化較快的地區,如早期的湘菜、川菜、上海菜,十年前風行的異國料理、港式飲茶、蛋塔、麻辣鍋等,及近年的日本料理、韓式料理等等,都曾在台灣餐飲業界占有一席之地。為了滿足台灣人對口味上的多元要求,杜師傅經常需要設計新菜色,如在粵式料理加入西式料理的松露、紅酒等食材,是近幾年較常被要求的新菜色。反觀香港,餐廳的菜色與他二十幾年前離開香港時差不多,變化不大。

近年台灣接連爆發食安問題,對於「香港師傅將粵式料理著重調味的技法帶進台灣」的說法,杜師傅認為,香港師傅擅長將食材作變化,只要在政府法令容許的範圍內使用調味料,讓菜餚更加豐富美味,是無可厚非的。

提到粵式料理與港式料理的關係,杜師傅表示簡單來說:「香港的粵式料理由廣東流傳下來,在香港落地生根後,才慢慢演變成所謂的香港菜。不管是粵式料理或港式料理都是香港的在地菜餚」。過去台灣年輕師傅常認為香港師傅在傳授廚藝這方面總會留一手,其實「有傳統無正宗」也是他們對粵式料理的最佳演繹。

台北君悅酒店漂亮中餐廳南瓜海皇煲 

南瓜海皇煲 

傳承粵菜精華

執掌酒店餐飲業務量最龐大的部門,杜師傅說培養手下團結合作的默契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被別人管,所以他要求手下除了不喝酒、不抽菸、時時保持味覺精準之外,更要主動積極、把份內工作做好,不要等別人推你一把才開始動作。杜師傅目前手下有18位師傅,都是在地的台灣人,其中跟著杜師傅學習,資歷最久的師傅已超過十年。

為了讓自己的團隊隨時隨地保持戰鬥力,宴會廳工作只要超過午夜12點,杜師傅一定會先讓團隊放下手邊工作,寧可明日提早一小時上班,也要讓團隊成員早點回家休息、養精蓄銳。每年顧客包的紅包,也一定捐出來給大家當尾牙聚餐的經費。這些小細節,或許就是杜師傅能在競爭激烈的五星級宴會餐飲中獨占鰲頭的原因。未來也計畫將道地的粵菜廚藝傳承給台灣的年輕師傅,希望粵菜能繼續在台灣發光發熱。

樂在其中、充實自我

「請叫我Ricky」,初次見面習慣以英文名自我介紹、親切又不生疏的打招呼方式,是很多人對香港人的第一印象,杜師傅也不例外,即使年過半百,仍保有年輕人的活力與衝勁。休假時間,杜師傅喜歡看海、到咖啡廳構思新菜色。他說只要離開辦公室,很多原本想不透的難題都能迎刃而解,休假後再上班,就能馬上大刀闊斧擬出令顧客滿意的菜單。為了隨時接收新資訊,除了不定期翻閱國內外餐飲雜誌之外,杜師傅也會請在香港的家人定期訂閱香港雜誌《飲食男女》,只要他回香港都會把重要的餐飲資訊撕下來帶回台灣,再跟工作團隊討論適合台灣人口味的新菜餚。如何在一家公司任職超過二十年、又能求新求變?杜師傅笑著說:「樂在其中,就能做得久、做得好」。

從見面到訪談結束,短短二小時,杜師傅展現侃侃而談、引人入勝的說故事能力,就如同台灣樂壇教父李宗盛先生曾說的:「香港能說的事情太多,如果你認為沒有話可說了,那你就差勁了」。在香港師傅們的身上不難發現,除了口條佳、有說故事的能力之外,聰穎主動、求新求變、勇於接受挑戰、外語能力較佳、求知慾強,也是他們共有的特質。若干年後,這些在台灣的香港大廚即將交棒給下一代台灣年輕師傅,在這個專業與業餘相互競爭、人人都能透過數位媒體為自己發聲宣傳的e世代,台灣師傅你還在等什麼?

餐飲消息

添好運茶餐廳來台展店,在台灣餐飲界造成不小的轟動,但您可知道在30多年前「港式飲茶」就已經在台灣掀起流行風潮,很多人的約會地點就是在茶樓、茶餐廳,在這股歷史浪潮中,有第一批來台的香港大廚默默在幕後貢獻心力,港點名師李壯奎師傅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飲口左茶未?第日飲茶!」是廣東話「飲茶了沒有?改天一起飲茶!」的意思,就像台灣人見面會先問候「呷飽未?」港式飲茶就是這麼深入港人日常生活中。
 
  港式飲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州地區的「二厘館」,所謂的「二厘館」,指的是收茶錢二厘、設備為簡陋的木桌木椅、供應各式糕點、專門為肩挑小擔的小販歇息、聊天、充飢的場所;後來因為清廷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廣州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嗅到商機的佛山人便轉移資金,來廣州經營茶樓。上個世紀50年代,大陸華南地區的商業重心由廣州轉往香港,香港順理成章承繼「食在廣州」的榮耀,香港「美食之都」的稱號也漸漸形鑄,港式飲茶在香港發揚光大,並隨著港人的移民在全世界生根,台灣也不例外,在第一批移民來台的香港大廚中,李壯奎師傅對於台灣港式飲茶廚藝的奠定,功不可沒。

李壯奎的豉汁排骨

豉汁排骨

外號「奎斗」的料理研發家

  人稱「李師傅」的李壯奎,出生廣東番禺世家,父親是清末秀才,爺爺曾任鄉長,直到大陸風雲易幟,舉家遷至香港定居,父親於巨變中抑鬱不得志,不是借酒澆愁,就是打罵小孩,李師傅說:「我父親到香港後,還曾經替當時還沒發跡且不識字的首富李嘉誠代筆書信,有絕佳的機會可在李的身邊做會計,可還是不振作」。身為七個孩子中的長子,李師傅12歲離家出走,求老闆給予一個月2塊錢的洗碗工作,從此背負起家中經濟重擔,後來由茶樓樓面小弟開始接觸港點,再轉至廚房,由學徒開始學習,「我看到當時茶樓老闆發薪水,廚房師傅拿著一疊用橡皮筋綑著的鈔票,心中發誓,我將來『一定強過他』!後來,我果真「強」過我師傅。」
 
  但要如何強過自己的師傅呢?「偷學」是必然的,還有第二招,自己努力研發新菜,造成流行風潮,「師傅們會做的菜餚、點心,我要偷偷學會,然後再開發新菜」,有一段時間,李師傅待了40多家餐館,不計較薪水,為的就是學藝。在餐飲這一行,李師傅每個部門都幾乎做過主管,連外送、售點員他都做過,短短幾年內,升至大廚,從此進入香港各大飯店茶樓(例如香港富都飯店、香港希爾頓酒店、香港半島酒店)任中餐主廚一職,在香港外號「奎斗」的李師傅,培養了深厚的廚藝,對於各式中菜料理點心的製作與開發新口味,更是拿手絕活。

李壯奎的潮州粉果

潮州粉果

食材是死的,手藝是活的!

「當初會來台灣,是因為在香港做結婚喜餅,被人發現因而邀請至台灣做西餅」李師傅這麼說。20世紀60年代飲茶風潮吹向台灣,不久,李師傅便受聘來台,先後在知名且具代表性的茶樓及飯店如馬來亞餐廳、龍鳳茶樓、中信茶樓、紅寶石茶樓、鴻源大酒樓、台北富都飯店擔任統籌規劃中餐廚房部與主廚的工作,這個時候也是港式飲茶在台灣的黃金時期。此外,20多年前,李師傅也曾幫新東陽開發烤鴨、叉燒,協助設計天仁茶餐廳菜色,就連老牌的圓山飯店要找廣東菜師傅,他都曾助一臂之力。他喜歡鑽研令客人滿意且回味無窮的新點心和新菜色,因此也讓日本出版社千里迢迢赴香港採訪協力出版《四季の宴菜譜》;這幾年流行健康的養生素食,知名的連鎖人道素食館亦邀請李師傅傳授製作養生素菜的技藝,發揮他創新研發的功力。

「食材是死的,手藝是活的!」這是李師傅最常說的話。對他來說,港式點心的烹調技巧,最重要的是主廚(師傅)用不用心,第二重要就是調味!舉例來說,搭配腸粉的醬汁要調煮好,他說現在有些師傅常買一大筒調好的腸粉醬汁來用,像他就喜歡自己用金蘭醬油、魚露、糖、鹽等熬煮(切忌大滾),這種「腸粉醬油」還可以拿來蒸石斑、蒸海鮮,味道都不錯;另外像他製作的「糯米雞」,創新地捨棄荷葉而用腐皮來包裹,內餡用雞肝、雞胗、臘肉、香菇、蛋,先炒過再包覆蒸好的糯米,外覆腐皮沾蛋液過油煎一下,好吃的秘訣就在過油之後口感更好、更香,而蒸糯米期間不能加水,不能煮爛,才有嚼勁。

李壯奎師傅

李壯奎師傅

地點是港式飲茶成功的第一要素

在李師傅的記憶裡,香港人飲茶,少不了「開茶」,「開茶」又或者叫「開位」。客人坐定位後,先挑選一種或多種想喝的茶,像是六安、鐵觀音、普洱,然後叫侍應「沖茶」,他印象中香港茶葉風味比台灣要佳。我問李師傅台灣很流行喝「菊普」,他說這應該是從香港北角紅寶石茶樓傳過來的;紅寶石每天一大早開門,門外站的都是前一天在麻將館熬夜流連的賭客來飲茶,因為熬夜火氣大,所以都叫侍應生上普洱茶加一點菊花去火,菊普因此流行開來。但李師傅也提醒,中醫說茶葉加菊花一起飲用有毒,還是不要太常喝菊普。

來台這麼多年,對於台灣食材運用在港式點心,李師傅覺得沒有太大差異,倒是台灣芋頭和竹筍,是他十分推崇的;他說:台灣的芋頭比香港的漂亮,吃起來口感也好。至於香港添好運茶餐廳來台灣展店,李師傅笑著說:他和以前的香港添好運餐廳主廚是結拜,當時李師傅來台灣,這位結伴兄弟後來則去新加坡發展,因為「當時來台灣做廚師不用檢查身體,去新加坡要檢查,我怕麻煩,所以選擇來台灣!」不過,李師傅也認為開設茶餐廳,地點很重要,所以台北車站附近的添好運生意火紅,如果開在三重可就不妙了。

採訪之中,李師傅一面製作超多港式點心款待我們,一面露出微笑看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年紀大了,還是喜歡發揮他正宗道地香港老師傅的精湛手藝,將他最熱愛的廚藝料理經驗,與每一位來訪的、喜愛美食的朋友分享,傳承道地又美味的中華料理功夫。

李壯奎師傅的鮮蝦魚翅餃

鮮蝦魚翅餃

BOX:飲茶的規矩默契與傳說典故

    1. 需要加茶的暗示:將壺蓋往上翻,或是將壺蓋稍微移開一點,服務人員就知道你要加茶了。
    2. 別人為你斟茶時的道謝動作: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喜歡扮成市井小民,一回他在茶樓中扮成店小二,被一名官員認出,官員知道乾隆愛玩,不敢掃興,於是在皇帝為他斟茶時,微曲自己的食指與中指,以指尖在桌上「扣」了幾下,表示下跪和道歉之意,這件事後來傳揚開來,人們便跟著在他人(尤其是平輩或長輩)為你斟茶時,做此動作以示感謝。

BOX:嘆茶與一盅兩件

香港人對飲茶的完美詮釋,就在「嘆茶」二字中,所謂的「嘆茶」,是指飲茶時要慢慢享用的意思。根據老廣州的飲食習俗,飲茶,是商賈在早晚兩頓正餐之間,所從事的一種消費休閒活動,它和正餐是有所區別的,屬於消遣,目的不在吃飽,所以有「嘆茶」之意;商人往往在飲茶時商談生意,故而又有「斟生意」的說法。而正因為飲茶不是吃飯,所以份量自然不多,因此有「一盅兩件」的講法;一盅是指一盅茶,兩件是兩樣點心,這是飲茶的標準份量(也可以說是當時認定的「最低消費」),後來因為開茶樓、酒樓的人多了,競爭激烈,原本以茶為主的飲食,演變為以點心為主,後來更有「星期美點」的出現,使得飲茶中點心的地位超越了茶,當然,此時的飲茶,就不只一盅兩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