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留學期間特別能體會Food Court(美食廣場)的價值所在。想像一個國際學生群聚的校園,有下午兩點才吃簡餐的南歐人,風格迥異的東西方素食者、還有來自南亞印度人、西亞猶太人和東南亞伊斯蘭教人,課後想要找個地方延續課堂討論的話,最佳選擇莫過於能夠提供各種飲食的美食廣場了。

美食廣場這個創意構想的由來雖然已經不可考,但從民生發展史脈絡來看,其運作模式彷彿是傳統西方啤酒節園遊會、廟埕前的各種小吃攤以及各地市集飲食區或夜市等的衍生商機。隨著美國戰後消費力大幅成長,開發公司以商品櫃位方式劃分百貨公司飲食店的模式也逐漸普及起來。終於在1974年,美國紐澤西洲的Paramus Park購物中心委請The Rouse公司規劃出一個乾淨、清新、前衛中又有自然風格的美食廣場區,開幕後便成了最早的成功典範。這個成果並非一蹴可幾,事實上The Rouse公司累積1971年以前的失敗經驗,學會重視飲食消費力。而Paramus Park美食廣場便是擴大百貨公司飲食區空間後,研擬出高效率經營模式所發展出來的成果。

到了二十一世紀,美食廣場成了餐飲界的兵家必爭之地。美國在2013年興起「Food Court War(美食廣場之戰)」節目,巡迴各大城市的美食廣場,讓進駐餐廳在鏡頭與食客面前公開較勁獲得一年免租權利。而新加坡、台灣及日本等地,更將美食廣場獨立出來,成為交通集散地的多元飲食空間。

持續進化的美食廣場

台灣在歷經戰後二十年的復興期,第一批大型綜合百貨商城才開始崛起,提供零售商品、餐飲娛樂及生鮮超市的遠東百貨便是在1967年出現,當時並不知道四五十年後,餐飲區的重要性會逐步凌越購物商品。

百貨公司美食街區最早只是地下樓層搭配超市及物產店的飲食空間,相較於小吃店乾淨整潔,價位則低於高級餐館,對購物過程中想要稍作休息補充體力的消費者來說是個便利服務。之後,百貨公司結合電影城的風氣日盛,以休閒娛樂為目的的顧客習慣搭乘專用電梯直達頂樓,於是百貨公司上部樓層開始出現主題餐廳區服務電影消費者。

近十年,隨著台北捷運和高鐵等交通網日益完善,與交通要道共構的美食廣場也開始受到矚目,代表案例有台北車站微風廣場、京站美食街、捷運市府站美食街以及Mega City板橋大遠百等。此時的美食廣場因應各地的交通網特色,可能佈局地下街、地上樓層或是直接規劃一個獨立專區讓消費者食慾大開。

例如2007年開幕的台北車站微風廣場,借用日籍總經理岡一郎的長年經驗,將微風集團的精品化經驗融入日本車站百貨的經營管理,除了引進日本外食品牌外,也建構出強調主廚手藝的美食廣場。同一樓層,併有主題餐廳和美食廣場,多樣性多形態的飲食群聚讓飢腸轆轆的站驛人潮直往這兒來,加上樓層進駐廠商多,餐廳座位有限,於是能在具質感的空間裝潢中,營造出排隊浪潮,用話題性開創飲食新潮流。

四、五年後的Mega City板橋大遠百接著開幕,由新加坡的專業美食廣場開發經營集團在餐飲、品牌之外注入氣氛環境營造,讓餐飲區再次提升,成為景點與賣點。又再過四、五年的2016年,三井OUTLET PARK出現在林口,不但繼續將空間放大,形成一個符合觀光客與居民需求的室內飲食街區,更讓美食廣場成了文化展演舞台。

台灣民以食為天

厚實的消費人潮讓台灣美食廣場的空間不斷持續擴大,成了餐飲界兵家必爭之地。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三;首先,對消費者來說,結合交通和購物娛樂的美食廣場,可以省去移動時間,在舒適空間用餐,同時滿足多項休閒消費目的。其次,對商場來說,足夠的美食空間可以確保場內人潮的穩定度,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提升增加消費的可能性。最後,對進駐餐廳來說,有限的空間所創造出的高密度消費人潮,不但可以在單一時數內增加點餐數及翻桌率,造成的排隊效應也能帶來口碑與名氣。

日本三井不動產公司執行林口三井OUTLET土地開發、招商和營運專案的山本智協理注意到台灣人熱愛美食的傾向,以總空間的兩成規劃作為美食區,這個比例是日本慣用的兩倍之多。只是,美食廣場盛況還有可能再進一步提升嗎?將美食空間擴大至此會不會是個風險呢?

MITSUI OUTLET PARK林口營運管理中心協理山本智

MITSUI OUTLET PARK林口營運管理中心協理山本智

事實上,日本三井在五年前的2012年就曾針對台北及新北市做過區域消費市場調查。三井不動產從各行政區建案數得知,台北都會圈有往郊區擴大傾向,擴大地方以林口為首、接著是新莊和淡水,也就是說林口未來的人口成長是指日可待的。觀察林口的地理位置,夾在台北與桃園之間,當地有90萬人,三十分鐘車程距離內有210萬人,一小時車程距離內則有680萬人,振幅可以高達三倍以上。足夠的建設空間,加上成長的人口市場、便捷的國內和國際交通網絡以及紮實的消費能力讓林口成為暢貨購物中心的最佳建設點。

空間創造者眼中的美食區

三井不動產公司的業績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開始持續成長,山本協理說這是因為公司同仁秉持開創與挑戰精神,勇於嘗試新計畫,將業務內容除了一般的住宅與商業大樓建設之外,拓展到購物中心等商業設施規劃、飯店業、渡假休閒設施業、物流業和海外事業所致。累積各種日本國內外休閒娛樂設施的開發和招商經驗,以及對每個建案成立後的十數年觀察,讓三井不動產養成銳利獨到的眼光,也凝聚一般公司所無法取代的商業人脈。

擁有日本橋和柏葉智慧城市等大型造鎮計畫經驗的三井集團,其眼中的林口是個舊工廠退卻後空餘大片土地,並且隨著住民增加、周邊基礎建設日益完善的良好社區營造空間。加上市調顯示北部居民的時尚敏感度及美食意識高,建設一個集結品牌的暢貨中心,可以成為新社區發展的中心。

暢貨中心的規劃,以橫向空間發展,提供消費者舒適用餐和購物空間,免除百貨公司只有上下樓層高人氣的窘境。為了符合市府要求的綠建築標準,提供充足的綠地空間方便居民到此休閒遛狗,也讓設施周邊保持人潮匯聚的狀態,達到企業發展商業的目的。

三井大雁領航

美食區規劃依消費型態和品牌區分為三區。包括美食廣場區、主題餐廳區,以及高端消費的水上餐廳區。不同於百貨公司,美食廣場和主題餐廳的區隔重點不在價格,而是讓消費者可以自行在充滿多樣性的店面中點餐,再一起分享用餐的飲食習慣區隔。因此,點餐的平均價格稍高於百貨公司美食區、也不亞於部分主題餐廳價格,大約落在250元以上。

做為品牌的暢貨中心,三井不動產對進駐的餐飲公司也是要求高品質、高CP值和品牌口碑。分析進駐商家,則主要是日本品牌。山本協理表示日本多年的商業設施經營經驗累積不少企業人脈,當三井取得海外建案時,便會從口碑較好的企業品牌中選擇一同前往營運的對象。如此一來,可以免去招商的風險,同時長年的合作經驗也能讓雙方對海外營運目標和標準有一定的共識,可以免去營運品質不穩定的風險。

美食廣場設計的重點在多元性,集結拉麵、烏龍麵、漢堡、定食套餐、蓋飯、中華料理等日本外食以及台灣牛肉麵類型。除了用餐空間放大,質感提升之外,對進駐廠商採取自行設計策略,讓不同類型的餐廳依其飲食特色和品牌文化進行佈局改裝,營造出各有特色的招牌特徵。這個美食廣場整體來說算是進化成介在傳統美食廣場與主題餐廳之間,讓一些資本不足的精製品牌可以有舞台彼此較勁。

グリル滿天星-歐姆蛋包飯&牛肉漢堡排

グリル滿天星-歐姆蛋包飯&牛肉漢堡排

基於對品牌的堅持,商場開幕的宣傳焦點反倒不是如何創造排隊效應(台灣消費力自然可成排隊風潮),而是推出來自日本的新品牌做為重點,包括初到台灣的宮武讚岐烏龍麵、靜岡勝政日式豬排及安普蕾修甜點等。有九成以上是日資品牌,台灣品牌則是「品川蘭」高級牛肉麵品為代表。據悉,三井OUTLET有意將商場連結國際觀光客,考量牛肉麵是台灣一大美食,便從駐台日本人和周邊台灣人口中探問具有品牌價值牛肉麵店後得出的招商結果。其他進駐主題餐廳區的台灣本地商家包括欣葉小聚今品、四川吳抄手、點水樓和春水堂等也是日本人所熟知的台菜餐廳。

飲食文化展演的美食廣場

從三井OUTLET的品牌策略可以看出大型企業呼應政府Cool Japan政策,協助資金力不夠的中小型飲食與文創企業進駐海外,讓商業設施不僅是美食消費場所,也是文化展演舞台。就如馬來西亞的東京街道和印尼的日資購物商城,一個日本商店的群聚地可以讓當地與外來觀光客透過購物和飲食消費認識日本餐飲多樣性。由設施營運公司精挑細選的店家,也用心將自己的空間演繹出充滿個性和歷史文化風格,吸引顧客消費,也進而讓其對日本產生好奇。

從1974年的單純擴大美食廣場空間,走至今日,美食廣場已然透過消費,形成文化吸力,帶動當地社區再造和日本觀光振興的可能性。

餐飲消息

每日人流量超過五十萬、位處五鐵共構、觀光客聚集的微風台北車站,時尚簡明的黑白棋盤大廳、特色知名的伴手禮林立、人氣排隊美食比鄰而居,是全台最大的食尚伴手禮中心。其實,十年前的台北車站不是這樣的,故事要從2006年的一場ROT案說起。

為了鼓勵民間投資公共建設,台鐵2006年邀集六、七家廠商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針對台北車站進行ROT案競標。ROT (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Transfer)意指由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或由民間機構向政府租賃,予以擴建、整建、重建後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歸還政府。當年,除了微風廣場參與競標之外,另有爭鮮集團,新聞媒體並戲稱這是場「微風王子與爭鮮公主」的戰爭,只是最後由王子取得營運權,也為微風廣場開啟了璀璨事業的十年。

台灣食尚元素的領航者 全台第一個「驛站商場」

以打造精品百貨、食尚超市著稱的微風廣場,善於將日常生活與時尚進行結合,微風台北車站二樓自2007年10月開始試賣、2008年1月正式開幕以來,就以「庶民食尚」作為品牌標幟,將黯淡無光的台北車站百貨商場翻轉成人潮錢潮聚集的食尚中心,到底微風是怎麼辦到的?

擁有二十幾年百貨商場實戰經驗、在微風任職九年的微風台北車站店長劉文茂表示,除了車站型商場的定位明確、單一業種的營運策略、口字型動線的規劃精準、庶民美食的百貨規格等之外,經營者的獨到眼光、求新求變的態度,才是此ROT案致勝的關鍵。微風現任董事長廖鎮漢及日籍總經理岡一郎,正是這場戰役的重要推手與功臣。

金子半之助-江戶前天丼

金子半之助-江戶前天丼

當年懷抱著改造台灣首都車站的使命感,第一次主導ROT案的廖董事長,為了讓台北車站煥然一新,也為了父親的期望,並一展所長,他與微風種子團隊觀摩了許多歐、美、日車站型商場的成功案例,將微風台北車站的營業項目專注在「餐飲業」,而不是什麼都賣的百貨商場;硬體建造的設計規格,為了固守微風精品百貨的品牌形象,硬是將裝潢費由原先預估的三億元追加至五億元,就此打造出令人驚豔、全台最夯的食尚中心。

微風台北車站另一位重要功臣─微風日籍總經理岡一郎,在台灣居住近三十年,曾擔任SOGO百貨總經理,人稱「台灣百貨業教父」。當時岡總經理觀察到日本流行的驛站商機,台灣還沒有類似的商場規劃,憑著微風多年經營精品超市及美食餐飲的經驗,必能成功塑造出全台第一個EKA-NAKA「驛站商場」。

如今,微風台北車站歷經多年的營運與茁壯,三層樓三千多坪面積,營業店家近200櫃,每日創造出20萬人流量,年營業額超過22億元,專程前來台北車站消費的目的型顧客並提升至50%,為台灣的軌道經濟立下一個典範。台灣後續發展出幾個車站型複合式商場,如:日勝生轉投資的京站、潤泰集團投資的CITYLINK南港車站及松山車站等,都是看準車站型商場、三鐵共構的聚客力與龐大商機。

競爭式合作製造話題 首創四個主題美食區

微風台北車站開幕之初,首創四個主題美食區「牛肉麵競技館、咖哩皇宮、台灣夜市、美食共和國」,將同類型的店家聚集在同一區域,彼此互相競爭、又互相拉抬,與過去一般美食街專找不同性質的店家進駐有所不同。今天想吃哪家牛肉麵?哪家咖哩飯?哪家夜市小吃?在這裡就有主題美食區讓你吃得到。形成一股特殊的競合景象,並成功製造話題。

2011年11月,微風台北車站將營運版圖擴大至一樓及B1,由原先二樓的食尚中心,延伸為全台最大的食尚伴手禮中心。劉店長表示,微風台北車站三個樓層的規劃,皆以旅運的顧客需求為出發點。以B1候車區來說,旅客停留在車站的時間約15分鐘,B1賣的都是單價100元以下,能快速決定、立即帶走的現成伴手禮或便當;一樓售票大廳,則多為剛買票、大約還有半小時空檔的旅客,以價位較高、須花一點時間考慮的高級伴手禮為主;二樓餐飲名店區,則規劃給還有一小時用餐時間或特地前來消費的顧客,將南來北往的旅客、國際觀光客,甚至是食客一網打盡。

位處台北交通樞紐中心的微風台北車站,客群囊括國內外觀光客、通勤族、上班族、學生族、周邊商辦人潮及站內的公務人員,依據微風台北車站的退稅紀錄統計,又以大陸、韓國、日本、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國際觀光客佔最大宗,幾乎佔了總業績的40%。

自營餐飲品牌提高差異化 熱門排隊美食創造市場價值

一個成功的美食廣場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劉店長表示,微風廣場自營餐飲品牌「丸壽司」、「湯布院」,在微風台北車站獨家進駐,提高市場差異化;首次引進日本排隊美食天丼專賣店「金子半之助」在台第一家分店,創造first one、only one、No.1的市場價值,都是美食廣場能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風台北車站目前的人氣美食除了金子半之助之外,韓國第一大連鎖嫩豆腐煲專門店「涓豆腐」、日本博多拉麵第一品牌「一風堂」,還有老台北人孜孜念念的「小南門點心世界」等等,都是口碑極佳的排隊名店。到底排隊美食能為美食廣場帶來哪些效益?劉店長指出,不僅能為整體商場創造話題、引發口碑行銷,更能有效提高來店率,顧客排隊的時間也會產生關連性消費,創造業績極大化。招商團隊也能透過排隊美食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排隊名店進駐,讓整體的品牌力、商品力更升級。無怪乎各家美食廣場,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積極利誘、強勢招商,就是為了搶得先機。

涓豆腐-綜合海鮮煎餅(香酥脆片)

涓豆腐-綜合海鮮煎餅(香酥脆片)

定期舉辦活動「便當季」、「NON-STOP接吻大賽」刺激顧客回流;為台灣移工與台鐵共同舉辦「開齋節」;邀請微風行銷長廖曉喬為台鐵大廳設計出充滿時尚元素的黑白棋盤,改變台北車站風景等,就是運用something special、something new提升企業形象、實踐體驗行銷的最佳證明,也是微風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公益、回饋社會的一部分。

全台吹起一陣「微風」 美食廣場百家爭鳴

去年微風三總商店街、微風信義相繼開幕,台北八家據點的微風,各依區域特性不同設定客層主題,如微風松高主打年輕人最潮的韓風流行店鋪,微風南京以上班族、都會OL、親子為主要訴求,微風信義則設定為頂級精品百貨,就是為了滿足各區域不同的顧客需求。綜觀微風八家分店的美食廣場,家家光鮮亮麗、個個來頭不小的排隊名店,人潮錢潮的熱滾買氣,確實翻轉了台灣美食街的樣貌。「微風廣場」儼然成為時尚美食廣場的代名詞,下一站微風食尚在哪裡?未來全台吹起一陣「微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誠如微風創辦人廖偉志先生曾說:「微風追求平實具質感的生活態度,已對台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與觀念產生影響,就如同徐徐微風,或許不會有太大感覺,但持續發酵中」。如今,在美食街吃一碗150元的牛肉麵已是稀鬆平常的用餐習慣,美食街客單價一年比一年高,百貨商場的餐飲比重年年攀升,都可說是微風引領的另類風騷。

百貨商場提高餐飲比重的態勢不可擋,為了提升自家優勢、突顯市場差異化,各家美食廣場正翻天覆地的轉變、無所不用其極的出奇招。遠百去年與AIT合作,全台七家遠百引入美國牛肉、美式零食。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4館斥資打造自營品牌「美麗市場」,讓消費者重溫裸賣的樂趣,並強打米其林級的主題餐廳添好運、夜上海、教父牛排。統一時代百貨則嗅到韓風正熱,除了引進Café Lugo韓國咖啡甜點餐廳之外,再導入知名韓星代言的TIGER TOPOKI年糕火鍋,企圖搶攻年輕人的胃口。太平洋SOGO百貨敦南店也找來漢來飯店海港城與維多利亞牛排館在百貨商場開設分店,都是期望餐飲業績能大幅提升。

美食廣場從過去的配角變主角、從吃飽到吃流行,旅行亦成為餐飲文化的催化劑,半自助式的小吃型態將更受到消費者歡迎,新鮮、現做、即食的一條龍餐飲型態也迅速蔓延中。台灣餐飲業一片榮景,下一波藍海在哪裡?你看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