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最近兩年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大感觸是父親已不在,不過他的聲音永遠圍繞耳邊。他的名言:最緊要大家開心!

小時候他為賺錢養家而早出晚歸,年紀漸大時我已定居台灣,彼此相見的時間並不多,也不像姊姊跟老爸撒嬌般親密。不過我與老爸有著一段美好早晨時光,那是從高中開始,早上在他不用提早上班的日子,會在家附近茶餐廳跟我吃早餐,然後我再去上課。我非常懷念這段相對奢侈的生活。開始時通常點A餐或者B餐,內容大概是牛油餐包、火腿通心粉、鮮奶或阿華田。我只會開心吃,沒什麼意見。

整個早餐過程沒有太多交談,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我在學校幹什麼。只有一次叮嚀至今難忘,他提醒我要好好念書,如果像初中時留級,就沒有機會再上學。其後的日子大都聊一下社會上的新聞大事,問一下我的看法,告訴我兄弟姊妹要互相扶持等老話。

重點是我很快就不選吃A、B餐,而是要喝奶茶和吃菠蘿包當早餐,有時候老爸會覺得不吃通心粉不夠飽,所以會多點一個菠蘿包給我。不知為什麼,當時如此固執就只會吃同樣的早餐,長達兩年多。回憶起來,當時應該是喝茶提神慢慢上癮,吃有糖份且外皮酥脆的菠蘿麵包能紓解壓力。

菠蘿包鬆軟有口感,最重要是麵包上雞蛋奶酥特別香脆,覆蓋在麵包上非常完整,呈現一些不規則龜裂花紋;烘焙火候呈現金黃和淺黃色交替,一口咬下去酥脆外皮和軟熟麵包混合,是一種「軟硬兼施」的味道。而另一隻手要承著掉下的脆皮,碎碎脆皮就是糖衣,再送進口。吃菠蘿包,動作要一氣呵成,才不會浪費任何一點,弄得滿地碎屑;這同時也是告訴大家:我是道地香港人,懂得如何吃一流的菠蘿包。

青春歲月隱藏了一輩子愛的根源,至今仍沒有改變。其後的生活,再少有與父親獨處的時光,不過一個人上茶餐廳喝奶茶和吃菠蘿包是最優先的選擇,為了這個,我可以放棄吃牛排。

在台灣念書、工作,回香港探親、採訪或旅遊,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茶餐廳。早年在啓德機場旁九龍城的順興茶餐廳,是入出香港時要去的地方。茶餐廳有很多餐飲可以挑選,但我點的仍然是奶茶和菠蘿包;後來我發現出爐酥皮蛋撻的美味,於是這個「蛋撻小三」也一直跟著我,順便買回家跟老爸配著濃郁潮州功夫茶,聊天享受一下。

正宗144層酥皮的港式蛋撻,甜度較高,已是香港甜點代表,也是港英政府末代港督彭定康兩大最愛香港食品之一。酥皮蛋撻的美味必定要現場出爐,尚有餘溫的蛋撻現吃,才能感受到香酥柔滑。法國馬卡龍美名為少女的酥胸,那蛋撻是成熟蕩婦卡門酥胸,箇中美妙猶勝一籌。配上香滑奶茶,人生的美好也不過如此!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常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其實,一樣米也可「種出百樣味」。

包裝上印著「醇奶系」三個字,乍看之下以為是沖泡飲品,但又看到另外一盒寫著「感嚼系」,定睛一看,原來裡頭裝的是白米,而這些耐人尋味的文字,述說的是米的味道。

「這真的吃起來有牛奶味道嗎?」我不禁懷疑地問。稻舍創辦人葉守倫堅定地回答:「有。」

 

老米行重生 推廣台灣米文化

葉守倫說:「即使是同一畝田、同一種米,第一期與第二期的味道就會不一樣。」。在外闖蕩的遊子,回到土生土長大稻埕,即使家裡過去從事碾米業與批發,但工業設計出身的葉守倫,對米的認識卻是從經營稻舍開始。從最初一竅不通,到現在對米的種植方法侃侃而談。

稻舍是迪化街第五個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由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推行,以「再生」為主軸,由民間單位進駐漸被遺忘的老建築。許多老建築因這個計畫獲得新生,但很少像稻舍是以新的方式在延續生命。

稻舍的前身是一間米行,但稻舍一開始在做的事,跟米的連結並不深,有與米不相關的藝文展覽、有茶樹枕頭DIY。但葉守倫覺得,這些作法好像與這棟建築原本的模樣漸行漸遠,於是決定將定位拉回來,在一樓擺放台灣各地的優質好米、可讓人體驗的碾米機,以趣味的方式介紹米的一生。其中所供應的餐點,也以米食為主,並舉辦與米相關的各式藝文活動。

隨著外食比率提高、麵食、西餐進入,有著「米食王國」稱號的台灣,對米卻愈來愈不重視。跟據農委會104年我國糧食供需的統計結果,每人每年白米可供消費量逐年下降,104年為45.7公斤,較 94年減少 2.9公斤。葉守倫一句「青農有產量卻銷不出去」,道盡了對米食文化逐漸消逝的感慨。 

 

建立米農與消費者的橋樑

稻舍推廣米食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讓大家認識好的米農、好的米,舉凡宜蘭三星鄉稻鴨米、台東源天然米、嘉義竹崎鄉34號米莊,都是來自有機、友善耕作的小農。有機標準非常嚴格,舉凡環境、水源、土壤是否受汙染、肥料的使用、生產過程是否使用農藥、殺蟲劑等,都有相當的規範。

葉守倫提到,像是宜蘭的坤彰伯,種米逾二十年,最近改為有機種植;他為了不讓水遭汙染,花大錢在田四周蓋堤防。

葉守倫今年也跟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有機農林清福合作,以稻舍名義販售,因為連包裝都需符合有機認證的標準,甚至連盒子設計好後都要先送到產地,包裝後再送上來。他依據米不同的味道與口感,設計三種不同的包裝,就是想透過「味道」讓大家認識台灣米。

葉守倫認為,一開始或許消費者是支持理念來購買,但能夠吸引他們繼續購買,就要靠味道。跟品酒一樣,不同的米各有滋味,因此去年六月和國北教大文創系合作,辦了第一場品米會。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