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大部份的價值依賴標籤上的酒莊、產區、品種、年份等資訊,而酒的色澤會干擾嗅覺與味覺的感受,因此在各式各樣的品嘗競賽或遊戲中,遮蓋標籤與顏色的矇瓶試酒,又稱「盲品」,被認為較客觀。不過,釀酒師Fédéric Brochet在他的研究《品嚐–論意識化學現象的表現》(La Dégustation. Etude des représentations des objets chimiques dans le champ de la conscience)發現,品酒時接收的視覺訊息會大幅左右嗅覺與味覺的判斷。換句話說,憑藉香氣滋味的辨悉揣摩,不清楚葡萄酒身份(顏色)、履歷(標籤)的評判,常有出乎意料的驚奇。
為了凸顯葡萄酒全球化的無限可能,酒商常把俗稱「老歐洲」(泛指耕種與釀造技術、知識,已悠久、成熟的歐洲地區)和「新世界」(20世紀後半種植面積與生產數量劇增的美、亞、澳、非洲等地)類似品種的葡萄酒拿來一同盲品較勁。新世界超越老世界的戲劇性消息,每每成為酒商最佳的廣告。
寧夏對抗波爾多
根據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2015年的統計,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市場前四強及比重分別是法國31%、智利28%、西班牙8%、澳洲5%。近年來,龍璽酒家 Dragon Seal、百年張裕 Changyu、中國長城 Great Wall、新天 Suntime 等國營企業在海內外積極與法國各地酒農、酒商合作,一方面自我升級,另一方面拉攏喜愛法國酒的消費群。但是中、法兩國間稍早的商業網絡布局仍不免相互猜忌。
2011年11月14號,法國媒體接連轉載一則法新社的外電報導,更不忘添加聳動的標題,像是「中國葡萄酒打敗波爾多葡萄酒」。適逢中國商人收購波爾多葡萄酒莊園的頻率和數量攀升,炒作酒價、房價、地價的新聞(外商在法國釀酒葡萄園地持有率佔總面積2%,排名分別是英國、中國、比利時、瑞士、美國、德國、荷蘭)鬧得沸沸揚揚,這消息讓愛國意識強烈的業界人士聽來相當刺耳。
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這個消息Nicolas Carré 和Jim Boyce兩位酒商在北京舉辦的矇瓶試酒,別名「寧夏挑戰波爾多」,目的要宣傳中國砂石旱地裡的葡萄酒商機。遊戲規則:10位評審,中國與外籍各半,5款來自以cabernet sauvignon為主的寧夏酒和5款波爾多酒,每款市價要介於人民幣200到350元間。盲品結果一面倒,前四名都是寧夏,波爾多勉強擠進第五:
1.Grace Vineyard Chairman’s reserve 2009
2. Silver Heights The Summit 2009
3.JiaBeiLan 2009
4.Deep Blue Grace Vineyard 2009
5.Lafite Saga 2009
事後,Carré 和 Boyce沒釐清過程的瑕疵,例如誰有資格試酒、為什麼規定這個品種、限定這般價錢的意義;只想藉此強調,在同樣的預算裡,尤其在進口酒課稅達48%的中國,舶來品不見得贏過當地貨。主辦單位做人情給地主中國,也不忘替法國緩頰,聲明參賽的寧夏酒不是市面上隨意的抽樣而是特別製作的,其釀酒師稍早還前往波爾多取經;解釋這批波爾多酒僅是委託製造的「酒商酒」(vin de négoce)實屬一般,沒有採收、釀造、裝瓶等履歷清楚、一貫生產的「酒莊酒」(vin de propriétaire)品質。為何ㄧ場粗糙試酒會的報導廣為流傳?這般待遇可真煞羨業界前輩Steven Spurrier(1941-)。
1976年5月24號,他在巴黎辦了場矇瓶品嚐,又稱「巴黎評判」(Le jugement de Paris),名不見經傳的加州酒分別擊敗波爾多與布根地的名酒;相較上述北京的案例,不論是評審的身份或酒款的選擇,更值得公評。然而40年前,法國新聞界普遍忽視這場盲品的緣由和結果。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