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阿嬤時代學料理可以打開電視看「傳培梅時間」,現在想學做菜可以上網看「愛料理」。由一群年輕人憑著網路專業及觀察市場的敏銳度創造出的愛料理,發展為全台最大的食譜網站,掀起手作料理風潮。網站開站近六年已創下每月瀏覽量500萬人以上,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女性。

Google調查,59%的25至34歲使用者會帶手機或平板電腦下廚。愛料理是跨平台原生應用程式分類第一名,總計超過400萬次下載。「不只是食譜,更是社群平台」,每天超過100道料理食譜上傳,超過300個跟著做。愛料理也是料理與生活的最大媒體與社群,透過FB、LINE、YOUTUBE、INSTAGRAM連結會員。

舌尖上的回憶,是最幸福的味道,食譜記錄料理的製作方式,「食譜也是一種不退流行的內容」,承載了許多人與人的感情,愛料理流量中有一至兩成來自海外,不乏留學生等,一道道的家鄉食譜,無疑是異鄉遊子唇齒間的鄉愁。

愛料理食譜分享社群網站串連跨世代飲食記憶,2011年11月8日開站,目前會員以25至34歲的族群居首,其次是35歲至44歲的族群,將再積極擴展熟齡世代或較高齡的會員族群,計劃擴大LINE的相關服務,而健身、保養、養生議題都將是重點。

 

以台灣為基礎  向世界發聲

台灣擁有多元飲食文化的背景,本土各地特色小吃蓬勃發展,大陸各省菜色或各國飲食文化齊聚,使台灣的飲食文化兼容並蓄,包容力廣大,呈現豐富多元價值,愛料理希望承繼這些價值及精神,大量保存料理技術及味道的紀錄。

「以台灣為基礎,向世界發聲」是愛料理的目標,寶利拾公司董事長蕭上農表示,愛料理已到香港及馬來西亞註冊網站,計劃逐步擴展國際市場。以中文為主體約5,000萬人口的海外華人,這都是目標對象。

愛料理2016年營收近億元,廣告收益及電商收入各占一半,今年將積極改善毛利結構,增加VIP會員服務。蕭上農說,目前VIP會員數近5,000人,每月收費79元,VIP會員可領取紅利(如保鮮盒),在查詢的功能面及時間面設計更貼近需求,例如有體貼使用者的精選菜單功能,讓使用者可準備好一週食材,精選15道人氣食譜,此外,也可更快找到很多人做過的前五道食譜等。

透過技術可改善使用習慣,食譜可依地區口味、做法、年齡層或性別等分類,同一道料理可能有數十種以上的料理方式,還可以了解食材原料及調味料比例。很多職業婦女需要有做菜靈感或參考,愛料理解決了不少困擾;而有些家庭主婦擅長做菜,將食譜傳到愛料理分享,也創造了自我的成就感。

 

料理是共同語言  垂直整合食譜需求

愛料理是由軟體開發公司寶利拾所營運,三個宅男蕭上農、李致緯、林宜儒共同創辦,目前實際負責經營的是:行政主廚蕭上農,以及技術長CIO李致緯,兩人專業分工,又互相支援合作,雖相差12歲,但都是從小到大浸淫於網路世界的網路人,網路思維及行事風格主導企業跨越不同階段持續前進。

取名愛料理是嫻熟網路和程式語言的三個人年輕人找到了一種全世界共同語言,橫跨空間與時間軸,用來承載與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暖意,那即是「料理」,於是展開創業旅程,從不懂廚藝到體會料理可以是美學,也是語言。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野地食房-答路本浪」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沿著台24線省道進入山區,轉至屏31線會經過德文部落後才到大社部落,「這裡的排灣族語是達瓦蘭(達洼蘭),山下是達瓦蘭溪(口社溪),一直以來,部落就聚集在這,「這裡有我們的狩獵場,我們堅持住在父親、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上,這裡才可以善用部落的智慧!」

Tamaqutjung Vikiyan(大家稱他「武棟」,漢名孟春輝)、Ljege(漢名盧玉妹)夫妻及姪女Kaljalju(嘎拉露)是仍住在山上舊部落唯二的兩家人。武棟說,八八水災後,聯外道路確實影響交通,但是部落內的條件並不差,幾個年輕人上山拉水線、修整住與行設施、重新播種深耕,「於是我們就決定留下來!」他們帶著孩子在原鄉自學,留在身邊學習大社的排灣族語言及日常文化,與耆老學習生活,認識傳統領域,「這才是部落的人對自己了解的基礎。」

 

爬上立面 尋找白色尖頭

跟著武棟爬上山嶺,順著土石與落葉層疊的軌跡直到另一端,那兒是他們正在播種的花生田,「帶著孩子走入山林,可以認識大自然,還可以應用母語解釋『領域』的使用權,可以了解『時節』的變化,在田裡跟著VUVU學習栽種,更可以在工作中聽祖先的故事。」武棟解釋著在原鄉生活的絕對意義,也要我們注意腳步,仔細觀察,「這個季節應該要有了,今年雨水少,能採收的並不多!」在一叢叢細長的竹林裡,需要判讀白白的筍尖,長約一個手臂即可割取,「Tjuvu是族人對皇帝筍的稱呼,意思大概是長在峭壁上的筍,是這裡原生的,所以會保留在族語內,而麻竹是外來種,就沒有相應語彙。」

這種細尖的幼筍,看似箭筍,又非你所想。稱之皇帝筍,在於稀少珍貴而要「有皇帝命」者才可大啖其鮮;又稱「砍頭筍」,則是過去對原住民族出草行為的畏懼,以及此種筍子身居奇險處而採之「容易犧牲生命」的意思。然從武棟語譯更可知,族人記憶此筍的印象是強調「長在峭壁上的筍」:可食可用的自然寶物。

武棟說,皇帝筍是新生的嫩筍,三年以下的八芝蘭竹可以製作嬰兒搖籃,三年以上的纖維粗硬,可用在建築上。目前的「野地食房-答路本浪」餐廳除鋼筋水泥結構,還用上八芝蘭竹為屋簷,「竹子上有孔洞,有竹蜂,只要看洞口與相對的地面,就可以知道裡面的蜂蜜是不是已經滿了!」武棟說著兒時抽取竹簷吃蜜的經驗,也認為這是人與自然共生的最佳寫真。

隨著他的腳步,我們在林野內穿梭1小時多,武棟刀起刀落,敏銳地摘截,他說:「最主要的筍子生長區需要溯溪至另一邊,那裡的環境較潮溼,筍較為多肉,這裡靠近山稜,無法藏濕氣,而且那裡是90度峭壁,這裡只是『斜坡上的筍』!」45度斜坡上已讓我們疲累至極,皇帝筍的尊貴,是依賴著登山者克服險難而取得的珍味。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