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北市龍江路229巷內,兩旁一片低矮、甚至許多已經傾頹廢墟的日式平房,茂密的林木從破敗的院落中溢出天空,拿著手上「桂香預約制私宅料理」的地址,你不禁狐疑:「這裡真的會有餐廳嗎?」
走到白漆磚牆的5號大門前,矮牆後茂密的樹木遮擋了視線,讓你無法一窺究竟,只有一點隱約花香飄出,遲疑幾秒,按下電鈴,門悄悄開啟。寬敞庭院一角是汩汩流水的小池塘,白色的法式布幕屋簷下,是一張古樸木製大桌,和結合了乾燥花、鑄鐵燭台,與酒瓶錯落的裝置藝術。
踏進稍微昏暗的房內,水晶大吊燈亮著柔和黃光,照映著古典深咖啡的鉚釘皮沙發。轉角的金漆落地鏡、矮櫃上的西洋青花磁盤,酒紅色絨布窗簾旁是整面牆的葡萄酒櫃。
推開大門,踏進隱藏的大宅,體驗一場感官盛宴,彷彿聊齋中書生走入異世界,時空魔幻變化。這就是私宅料理的魅力。
到別人家吃自己也會做的家常菜?
「桂香的起點,其實是『私人招待所』的概念,」坐在巨大鹿頭標本與西洋酒神油畫下,桂香私宅料理店長阮建偉,以大宅主人的姿態,娓娓道來桂香私宅的故事。阮建偉和香港出身的老闆葉宗澄是年輕時一同共事過的好哥兒們,歷經義大利餐館、Bistro、夜店等不同的餐飲歷程,他們思考,有沒有一種空間,能有高級餐廳的美味,卻又比高級餐廳有更多自由和奔放的用餐氛圍?最後的發想,就是「私人招待所餐廳化」,以高級料理但不拘束的用餐體驗定位桂香私宅。
「但說到底,什麼是『私』?」阮建偉反問,只是把人帶到家裡,讓他們吃吃手工菜,就是私廚了嗎?如果你付了一餐兩、三千元,卻只是到別人家裡吃你也會做的家常菜,你覺得這就能叫私宅或私廚料理嗎?「私廚變得如同民宿般氾濫,也正是許多人體驗私廚卻感受不好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強調自己是『私宅料理』,但不是『私廚料理』,」阮建偉說,所謂「私」,並不是把自己口袋裡會的東西拿出來就算,關鍵在於把客人居家不會做、餐廳才吃得到的料理,在特別的環境中呈現出不同感受,「那是將環境與食物的重新融合,變成從味道到服務的完整體驗,創造一種驚喜卻不會驚愕的意外感。」
所以阮建偉強調,真正的「私宅料理」應該要有三大特點:無招牌、預約制、每月換菜單。
最體貼安排 每個人都要盡興
「既然是私宅,那就該給人拜訪別人宅院般的非日常感受,」阮建偉說,這也是為什麼桂香私宅選在靜巷內。周遭原本是一片軍方宿舍,現址更是以前將軍的住宅,堅持沒招牌、甚至房子外面看來毫不起眼、更無法一眼看見院內,一旦走入,內在卻精彩華美,「周遭與外觀的破敗沒有關係,甚至更好,這種推開門後、室內與室外的高反差,才能創造出『神秘感』,也才能引領客人一步一步走入非日常的不同時空中」。
而既然是私宅,就必須反映出主人的品味,所以室內所有裝潢,都是老闆葉宗澄親自挑選,以料理風格的「歐陸義法」為主軸,利用復古家具、水晶、瓷器、燭台、酒瓶、油畫、古董,混搭出歐陸貴族的古典雅致,搭配昏黃燈光,彷彿走入古堡。
而不管是私宅料理或私人招待所,都是要給客人一種受邀參加大戶人家「家宴」般的特殊感。阮建偉表示,「家宴」特點就是主人能針對客人不同特質,提供貼心的客製化內容與服務。既然桂香私宅的定位是私人招待所的變形,也就必須做到這點,「能不能服務各種客人的臨時需求,是經營私宅料理最大挑戰。」
而達成的唯一可能,就是「預約制」,並堅守不接第二輪的原則,讓客人可以無拘束地享受整晚。事先了解客人是誰、性別、年齡、人數、喜好、用餐目的,身為私宅主人的阮建偉,也就能預先做準備,例如客人有什麼不吃,可以做哪些菜色替換、聚餐的目的是什麼,是否應該安排在特別的角落、用餐的氣氛如何,該介紹什麼樣的酒搭配夜晚,甚至是與客人桌邊閒聊的話題準備。
最體貼的安排,讓每個人盡興。「來我的大宅,我一定要先了解你,才能成為你專屬的管家,」阮建偉笑說。
讓客人驚喜 而非驚嚇
最後,則是料理本質的展現。「既然是私宅料理,客人當然會預期吃到的不同一般餐廳、可能更個人風格的料理,但個人風格絕對不等於家常菜,不能把盛宴變成一場失落的驚嚇。」阮建偉指出,這也是為什麼桂香私宅一直謹守正統的歐式料理,因為客人對料理水準會有期望,就算是私宅,桂香也還是一家餐廳,就必須提供夠水準而且符合預期的食物。
在做法上,桂香私宅採取策略是菜色上的「規律」與「變換」。
所謂規律,是提供固定的菜單。不像許多私廚走無菜單路線,桂香私宅入座後,客人可以清楚知道今天有幾道菜、會吃到什麼,頂多在主菜上有牛、羊、豬、海鮮等不同選擇,但不會是全然未知。如果客人事先提出請求,也可以換菜,「不像有些私廚是今天上菜市場買到什麼、客人就得吃什麼,我們提供每月固定菜單,就是希望能符合客人期待,又能從中客製化。」
而變換,則是每個月固定換菜單,提供12個月不同節氣的當季風味。所以在阮建偉堅持下,每個月一定換掉所有菜色,並從客人意見中,找出最符合顧客需求的口味,或許在不同月份重現受歡迎的某道料理,但絕對不讓客人重複吃到一樣的東西,「這樣才能在符合甚至高於預期中,又創造出新鮮感。」
而在換菜時,阮建偉則堅持「歐陸義法為主,串接不同國界」。主菜,一定是正統義法料理,但前菜之類的小點上,則容許主廚自由發揮創意。
例如11月的開胃小品「坦都里香料煎干貝佐蛋黃咖哩與酥脆牛蒡」,就是一道奇妙的東方混搭,北海道大干貝嫩煎後剖半,一面塗上印度風味的坦都里香料,一面佐以咖哩醬,剛入口,你分不出是印度料理、日本料理還是法式料理,充滿東方的奇趣,甚至帶點驚愕。然而接下來馬上回到熟悉莫札瑞拉起司沙拉、和牛嫩肩佐普羅旺斯燉菜等,把你從遙遠的印度大陸拉回地中海畔的歐洲。
「會有這樣的堅持,也是因為我們也曾經玩過頭,」阮建偉笑說,有一次過年二月,他和主廚突發奇想,推出整套「中國風套餐」,例如把主菜換成東坡肉、湯品換成佛跳牆,看似創意十足,卻讓客人混淆。從評價與營業額雙雙反應客人的失望,最後只好緊急喊停,「那次,讓我深刻體認到驚喜與驚嚇的差別,可以取跨界的元素,但不能失去主軸。」
阮建偉說,就如同桂香取名自門口老桂樹的一縷飄香,聞得到、卻看不清、找不著,熟悉中又帶點陌生,才最讓人興奮好奇,「所以什麼是私宅料理?就是上菜的體驗必須是Fine dining的質感,料理則不能讓客人期待落空,當好吃、好看又有衝擊,『大宅晚宴』般意想不到的驚奇感,就會油然而生,私宅料理,也就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