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媒體報導,有業者在各種飲品及食品中添加金箔作為裝飾,主要目的為增加賣相以吸引消費者購買。常被添加金箔的飲料食品包括:酒類、咖啡、披薩、三明治、丼飯、巧克力、糕點、冰淇淋等。然而,有些客人會感到疑惑,把金箔當作食品添加物,會不會有健康上的疑慮?
歐盟1975年核准可添加
根據歐盟規範,金元素(編號E175)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1975年歐盟主管機關核准,業者可以將金元素添加於各種飲料及食品當中。2016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對於金元素作為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重新評估,由於金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除的學術研究不多,再加上缺乏有關金元素的毒理學資料,所以目前歐洲食品安全局無法訂出金元素的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學理上而言,金元素的溶解度很低,其生物利用率也很低,所以對於生物體沒有健康上的影響。歐洲食品安全局強調,雖然目前尚缺乏有關金元素的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及基因毒性的研究資料,可是考量到金元素的低溶解度及低生物利用率,認為金元素作為食品添加物,不會有作用到全身的毒性。然而,市面上有一些金箔是使用奈米等級,考量到奈米金的特性,歐洲食品安全局同時建議,食品級的金元素需註明微粒的大小及其中有多少比例屬於奈米微粒等級。
衛福部:視需要可適量使用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發布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第九類的食品添加物為著色劑,所核准的項目總共有39種,金元素為其中一種合法的著色劑,根據這個規範的正向表列精神,食品業者可於糕餅裝飾、糖果及巧克力外層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金元素添加物。
含金化合物 vs. 金元素
金元素為惰性元素,若金元素添加到食品中,不容易被人體吸收,也不會有器官毒性。但含金化合物和金元素不同,若誤食某些含金化合物卻會影響身體健康。據醫療文獻,民眾如果誤食大量氰化金或氰化鉀金會有生命危險,不可不慎。
一篇刊登於2009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論文推測,16世紀法國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 of France)的情婦黛安娜‧普瓦捷(Diane de Poitiers)的死因可能為含金化合物中毒。根據歷史記載,在當時的法國宮廷,黃金液被認為具有幫助維持年輕以及治療疾病的功效,經常把氯化金和乙醚製成的藥品當成治療處方使用。
法國科學家於2008年挖出了普瓦捷的遺骨,發現她的頭髮中含有很高的金成分,因此推測她是因為飲用了黃金液而導致慢性金中毒。臨床上,早期用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之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就有兩種藥物是屬於含金化合物,一種是注射型的gold sodium thiomalate,另一種是口服型的auranofin,由於現在已經有更好的代替藥物出現,這兩種藥物目前已較少使用。而含金化合物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於敏感族群容易出現過敏反應外,使用過量也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包括腎毒性、骨髓毒性及凝血障礙等等。
無法提升營養價值或口感
金箔食品到底可不可以吃?答案是可以吃。在國內,金元素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可以容許作為著色劑添加在加工食品中,增加產品賣相,而且在使用上沒有限量。但是,還是要提醒消費者,將金元素添加在食品中頂多只是增加食品賣相而已,並沒有實際上提升營養價值或口感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