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媒體報導,今年大陸十一長假,台灣觀光業者「等嘸人」,「夜市商圈沒落,觀光夜市要變成『關光』夜市。」無論是因為遊客減少還是消費力下降造成台灣夜市經營慘澹,全球各國發展觀光旅遊的趨勢卻沒有停止腳步。值此觀光產業低谷期,若能興利除弊,重新謀畫,對台灣夜市商圈的發展必有助益。

個人觀察幾處夜市商圈,發現有的夜市商圈沒落極快,有的則還可看到國外觀光客穿梭其間,永康街就屬後者。此處前有鼎泰豐、高記及天津蔥抓餅等名店,到金華街底,還有家深具特色的「呂桑食堂」,也經常人流不斷。

「呂桑食堂」是將宜蘭特色料理「小吃化」經營成功的店,菜色種類很多、每道份量不多,有宜蘭特色菜、海鮮料理等,人多人少都可輕鬆點餐。菜單介紹清楚:菜色照片、文字說明,點菜方法,出菜流程快速且順暢。外場人員熱心說明、服務。即使地方較小,客人必須上二樓用餐,一樣熱鬧滾滾。

若如「呂桑食堂」等具地方特色的店家,能在不同夜市出現,有人可將宜蘭菜小吃化做得很好,相信也有人可以把台南菜、江浙菜、四川菜、廣東菜等小吃化經營,成為美食名店。倘在夜市商圈推動,蔚為風潮,讓觀光客易於點餐,也就能品嘗到台灣多元的美食料理。

此類特色主題餐廳定能在各處夜市開設、連鎖經營。在執行面上,也期盼由政府協助排除障礙,如降低周邊的房屋稅、便利水電使用等,能讓這類餐飲業者擁有規模化進駐的軟硬體環境;再請有經驗且專業的企業負責開設,如三商集團就是很好的領頭羊,旗下擁有各式風味的連鎖餐飲,也有美廉社將量販店小型化的成功經驗。三商集團具備足夠的專業、人才與財力,若願意領軍,輔以政府給予排除障礙的政策協助,將夜市的標竿餐廳模組化,有地方菜或八大菜系小吃化的餐廳,能出現在各地的夜市商圈,相信會帶來人潮帶動發展。

9月15日聯合晚報指出「餐飲老店出現倒閉潮」,文中分析是因為業者與人潮都到百貨賣場。的確,新百貨賣場重視餐飲且提高比率,其環境衛生明亮、空調舒適,對餐飲品質的提升是好事。然而夜市商圈的沒落衰退,主題餐廳的關門,對整體餐飲業而言總是缺憾。

台北市觀傳局發表今年度「來台旅客在台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發現「逛夜市」是觀光客的首選,記憶最深刻的則是「美食小吃」。逛百貨賣場與逛夜市的感受截然不同,對觀光客而言,逛夜市商圈是在體驗城市生活的縮影。對此,不禁想到香港的「蘭桂坊」,希望未來台灣的夜市商圈重新出發,能多出現幾處「台灣版蘭桂坊」。

說到溫州,唯一想到的美食只有溫州大餛飩,但溫州當地真的有大餛飩嗎?跟著華旅旅行社總經理羅俊英與旅遊界大牌李秀媛一起出發,台北與溫州的飛行時間僅50分鐘,真正的答案究竟是什麼?

溫州古名為甌,位於浙江東南,東瀕東海,南臨福建,有甌江流經其中,中國最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與探險家徐霞客,曾在崇禎年間三訪雁蕩山,當時徐霞客半信半疑,一開始看不像,後來又說很像的老僧岩,如今仍高高矗立,並被清楚標示。

雁蕩山是遊甌必訪景點,許多熱門武俠劇均在此地取景,可說是大小通吃的旅遊勝地,而認識甌菜的第一張菜單就在這裡,吃的並非山珍,而是以驚人方式呈現的各色海鮮。

 

第一張菜單

曙光山莊的東海海鮮土豪宴

海鮮大拼盤(白灼皮皮蝦、九節蝦、江蟹、家燒蚰蠓、蟶子、蒜蓉扇貝、香螺、角螺、蒜蓉墨魚、椒鹽水潺、魚餅、蔥油泥螺等)、廣式鱖魚、野山菌土雞煲、炒粉干、紅糖麻糍等。

 

直徑超過70公分的大圓盤盛裝12種海鮮,土豪宴正是溫州海鮮的入門課,皮皮蝦是瀨尿蝦、九節蝦似斑節蝦,蚰蠓又稱蝤蛑,正是台灣的菜蟳。水潺在中國的名稱很多,有九肚魚、龍頭魚等,其實在台灣屏東東港也常見,是學名為小鰭鐮齒魚的那個魚。至於狀如蠶豆的黃泥螺,殼薄肉滑,以前吃到都是醃漬品,新鮮嘗的倒是頭一回。

魚餅是溫州傳統名點,幾乎每頓飯都見它上桌,外型接近巨型棒狀天婦羅,作法是取東海當季鮮魚,如:鮸、鯔(烏魚)、鮁(土魠)等淨肉,剁成魚茸,加入豆腐、雞蛋與生粉拌黏,整型成短棒狀或蒸或炸,最後切片沾醬食用。在溫州農貿市場有許多小販賣魚茸,方便客人買回家做魚餅或是捏成溫州魚丸。

 

第二張菜單

阿外樓的海味大會串

六小冷盤(江蟹生、炸子齊、滷鴨舌、蒸魚餅等)、魚膠帶魚凍、酸菜炒敲蝦、蒸活東星斑、紐西蘭斯干比蝦拼三文魚腩、蒸白蟹、海鮮炒粉干、鮸魚魚丸湯、紹興糯米飯、燈盞糕等。

整棟裝潢像五星級飯店的酒樓,六層樓共有165間包廂,一樓的廚房大得像食品加工廠,海鮮區則是水族館,鋪冰枱快要繞場一周,帝王蟹、松葉蟹疊在水箱裡動彈不得,白白的象拔蚌一條條擠在一起,目測超過上百條,生意之大可想而知。

江蟹生、敲蝦、魚丸湯、燈盞糕等都是溫州傳統菜,江蟹生是生醃梭子蟹,像上海人吃的嗆蟹(蟹發音為哈),但江蟹生是斬小塊再醃漬,所以賣相不起眼,不過吸了一塊、抿了蟹肉,就開始對生蟹肉的冰涼黏密鮮甜而著迷不已。

敲蝦又稱敲敲蝦,將海大蝦去頭剝殼留尾片成蝴蝶刀,撒生粉用搥子拍扁,再入熱水汆熟,除了搭配酸菜以外,溫州最有代表性的三片敲蝦,加入雞胸肉片、金華火腿片與香菇片燴煮成宴客湯菜。

魚丸湯不是挖成圓形,而是手捏成條,一斤魚兌三兩粉,鮸魚剔刺留皮切細條,加粉調味摔出黏性,放在平盤中,用三指以抓、拉、扣、刮等手法一氣呵成塑成魚羹,每個都不一樣,外觀與滋味均家常。燈盞糕,元末明初流傳至今的油炸點心,模樣與做法都近似台灣的蚵嗲,內包蘿蔔絲,外呈扁圓形,冷食相當油膩。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