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2019台北米其林發布會上,最令我興奮的不是君品酒店頤宮粵菜餐廳二度蟬聯米其林三星,而是看到去年拿下一星,卻沒有出席的明福台菜海產總鋪師阿明師現身了,見他緩慢走上台接受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頒予的一星獎牌,全場響起如雷的掌聲與歡呼,表達對老師傅最大的祝福與尊敬,而腦海中頓時浮現明福最招牌的那盅,像大花盆般的萬元佛跳牆,除了參翅鮑肚等好料以外,還有別家沒放的雞胇仔為最大特色,不知道有多少政商名流指定這盅做為宴客或是年菜必備,阿明師的好菜還有添加蛋酥的炒米粉與炸得脆口的烏魚腱,滋味數十年來如一日。
同樣聽到主持人蔣偉文唱名台南担仔麵,並確定是華西街台南担仔麵第一次入選就摘下米其林一星餐廳時,內心亦是無比激動,很想大聲說:米其林,你來晚了!
去年米其林指南首次登台,公布二十家星級餐廳與三十六家必比登美食推薦,當時分析名單時發現台菜餐廳實在太少,而且廣泛度嚴重不足,不知人數與背景的密探們似乎還把台北當成日本殖民地,對日籍主廚使用九成以上日本食材的日本料理店情有獨鍾,而自創一格的頂級海鮮餐廳代表-華西街台南担仔麵,以及依其標準一路發展擴散的類似高級餐廳,包括:真的好、大龍蝦、8號極品等等,居然全被台北米其林指南給遺漏了。
記得三十多年前還是菜鳥記者時,受到一位開賓士的企業家邀請,第一次走進華西街台南担仔麵,心情好似灰姑娘仙度瑞拉坐上南瓜馬車進入皇宮,明明是昏暗雜亂的夜市,突然出現一座金碧輝煌的餐廳,外有龐大的活魚海鮮,內有亮晃晃的水晶吊燈與金光閃閃的裝潢,還有數不盡的夢幻逸品:屁股坐的是義大利Versace的古典座椅,觸手貼唇的是英國Wedgwood的金邊餐瓷,手裡拿著巴黎Christofle的銀頭筷子,號稱是「夜市裡的凡爾賽宮」絕不為過,最誇張的是每當我摸一下手巾,在旁的服務阿姨立刻換上一條新的,還是熱呼呼燙手的。
華西街台南担仔麵的傳奇還包括經典套餐的複製:浮沈在濃芡的金山勾翅、清蒸半尾的活龍蝦、紅燒透亮的溏心鮑魚、現炸燙嘴的蝦捲、小小一碗的担仔麵,以及迷你湘蓮小粽等,成為台式高級海鮮餐廳的標準菜色,這些美食美器也隨著米其林指南的點名又一次在媒體與網路間熱烈討論,也希望華西街台南担仔麵藉此一掃之前被不肖子孫拖累的負面新聞,甚至進一步召喚更多人前往歷史最悠久的華西街觀光夜市,不光是造訪一星的台南担仔麵,或是必比登推薦的小王清湯瓜仔肉,以及更多被遺忘的老區老派美食。
山海樓也是首度摘下米其林一星的台菜餐廳,是永豐餘小公主何奕佳的心血結晶,從中山北路巷子內獨棟的日式洋樓搬到仁愛路上永豐餘總部的氣派大樓,門面挑高恢宏,內部裝潢維持古色古香,除了繼續主打有機食材以外,山海樓2.0版的台菜方向更為明確,請出八十歲老師傅黃德興教導年輕師傅復刻一甲子以前蓬萊閣大酒家的菜色,傳承沒有人要學的繁複手藝與快要失傳的手路老菜,例如台式烤乳豬-金銀燒豬,一吃脆口豬皮,二吃軟嫩肋排,三吃拆肉炒酸菜再夾刈包,菜色復古口味創新,透過四種沾醬變化出台風、洋派、日式與外省味,如同把甕仔雞當做片皮鴨衍生成獨特的桌邊服務,轉變成山海樓獨有,同樣是一菜多吃的掛爐燒雞,增加了台菜宴席的動態感與視覺性。
去年台北米其林指南二星餐廳僅有兩家,一為祥雲龍吟,二是請客樓,今年二星暴增為五家,其中兩家是去年一星今年同時升星的Raw與態芮,而這兩家餐廳的主廚黃以倫與何順凱皆在國內完成餐飲訓練並擁有外國工作經驗,但Raw還多了國際名廚江振誠的光環加持。還記得去年搶在台北米其林指南發布的前幾個月,江振誠宣布新加坡二星Restaurant ANDRE即將關門,高調發表退星宣言的同時,也替可望摘星的Raw先行拒星,而引發輿論正反兩極的評價,一年過去了,江振誠在中國四川與澳門展現另一種中菜西吃,而Raw再添一星,而且由主廚黃以倫開心上台領獎,實至名歸,不再扭捏。
與Raw為鄰的態芮,菜色流派類似,但態芮主廚何順凱短短幾年羽化蛻變,記得第一次在The First遭遇他強自拼湊的台魂法菜讓我不知所以,但去年十月二度造訪態芮,在料理中感受到他駕馭食材的成熟與快樂,重要的是不再是自己玩得開心,吃的人也感同身受,例如:讓溏心茶葉蛋戴上花帽子的「休息站的回憶」,以及將醃鮮番茄交替呈現的「伯索-酸甘甜」,懂得人會心一笑,不明究理者也醉心其中的風味層次。
而開張八個月便拿下米其林一星的Impromptu by Paul Lee,菜餚風格看似與Raw、態芮同屬一掛,均是強調在地食材揉和共同經驗產生味覺共鳴的創意料理,但在開放式廚房連接用餐吧台的環境下,即使每道料理都正式,但氛圍更貼近Bistronomy,不僅能坐在吧台前欣賞團隊行雲流水的順暢出菜,品嘗套餐起承轉合的高低起伏,最棒的是隨時能向眼前的任何一位廚師發問。
2019台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挖出了許多台北庶民小吃,包括我從小吃到大的賣麵炎仔、湯頭逐漸轉淡的阿國切仔麵、可選肥肉或瘦肉的大橋頭老牌筒仔米糕、雲南破酥包是糖油水晶餡的人和園等,其中最熟悉的是賣麵炎仔,它是我母親帶我去吃的,而我母親是她舅舅帶去的。
媽媽說七、八歲時跟著疼愛她的舅舅在大橋頭附近賣冰,舅公總是把攤車往街角一擱自己跑去賭博,留下我媽一人顧攤,而顧攤的條件正是請吃一碗賣麵炎仔的切仔麵,媽媽記得在那個窮困的年代,能一吃碗香噴噴有豬油渣的切仔麵是何等幸福,所以吃完了麵,捨不得放下碗,捧在手中聞了又聞,如今我娘的歲數八十有三,一輩子吃賣麵炎仔都不覺得膩,記憶中的好味道也未曾改變。
曾有記者問我,對2019台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新入榜名單的感想?我說看到賣麵炎仔被挖出來,美食家也要哭哭了!幾年前在廣播介紹賣麵炎仔,結果老闆娘跟我媽拜託:叫妳女兒別再報了,因為生意太好快做不來了,如今必比登推薦擋也擋不住,本來就要排隊的賣麵炎仔,現在要等更久更久才吃得到。
我媽媽與賣麵炎仔的故事,收錄在我的第一本著作、2006年出版的《想吃》一書,但在更早在1999年,楊健一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賣麵炎仔》一文,抒發他舊地重遊與童年回憶相互交錯的心情,細訴迪化街環境的變遷與附近商家的活動,如同紀錄片躍上文字,忠實描寫賣麵炎仔對經營與食材的用心執著:粉嫩柔滑的豬肝、小方櫃裡的黑白切、方灶鑄鼎燻製的鯊魚煙、包羅美食原理最高境界的扁食湯,以及宜蘭黑豬的腩狀薄網三層肉煮熟白切與紅糟油炸各自講究,末提及幼時曾見站攤的炎仔修理工作不認真的兒子,如今兩鬢泛白的兒子手握菜刀,依稀是炎仔的身影,身為台北人的我也感動這等代代相承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