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東海岸台11線進入台東長濱鄉92.5k處,有道往小斜坡的路,路口除有指標「畫日風尚」還有小民宿及咖啡館。騎行者在這條大路上專注每一公里的體能挑戰,也將寧靜山海的風和日麗盡收眼底。

大路之外,有矗居農野間的四層樓白色會館,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說:「老闆先規畫旅店住宿,後來他們看了我的企畫書,才決定花千萬成本,將原有住房的一樓改為現在的餐廳。」

那是2017年秋天,楊柏偉自法國「歸來」。早在2014年他自願到長濱國中服教育役,並展開多數役男所沒有的忙碌業務:向校長提議廚藝教室、培訓選手、帶隊競賽、推廣食農教育。2015年9月退役後前往法國繼續尋覓料理新視野。「當時旅店老闆來法國找我。」楊柏偉說。

 

味道屬於大地

「客人跟我說,這裡每道菜的味道,只有在你們這裡吃得到,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主廚楊柏偉自信且得意。他說,Sinasera是阿美族語「大地」之意,應用地方食材及配合24節氣的飲食為主要料理精神。也因為不同年度的氣候差別,雖然是同一道餐點,也會因為不同產季,食材本身會有不一樣的滋味,「這就是所謂的風土。」

楊柏偉不斷思考一件事:天氣不同會影響每年、每季的食材,像今年荔枝產量非常少,水蜜桃和枇杷也是,於是今年的食材風味會跟以往的不同。這就是與大自然的飲食法則,「我們順應大自然,呈現此刻、此物的自然風味,廚師只是將食材的自然風情轉化為料理,「但是味道是屬於大地的。」

Sinasera 24有專職甜點麵包師傅,以海藻、蕗蕎揉入麵團,沾料是苦茶油。「對人而言,每道菜都有口味喜好上的不同評價,但長濱有南溪的苦茶油,配上精緻麵包,一定能讓大家「吃得懂」,而能夠有值得回味的記憶。

 

60公里內的主食材

餐廳堅持,宜蘭與台東間生產的食材須占八成以上,搭配一成台灣在地生產產品,國外進口食材比例僅占一成。楊柏偉認為,長濱一帶就有許多不錯的天然食材可作為季節套餐使用,例如長興、竹湖都有人陸續栽種有機紅藜,堅持自然農法,會特別將帶殼紅藜研磨成粉,揉入麵包內,「麵包中加入起司和穀物,帶起香氣,呈現歐式麵包特有紮實質感。」

套餐使用,例如長興、竹湖都有人陸續栽種有機紅藜,堅持自然農法,會特別將帶殼紅藜研磨成粉,揉入麵包內,「麵包中加入起司和穀物,帶起香氣,呈現歐式麵包特有紮實質感。」

主廚與員工會走入市場漁港,但其實從員工宿舍前往餐廳途中會經過鄰居的農田,就已經能知道當季的食材並發想菜單。「我們選用食材,能在花東縱谷找到的就搭配,但是小農產品與質量往往不穩定,無法提供一季三個月同樣品質的東西,這也是餐廳比較頭痛的事。」楊柏偉後來也不再堅持現地現用,而是尊重每一個時期生產的食材樣態與氣息。

長濱還有「永福野店」自製熬煮海水的鹽花,「野店的蔡大哥會挑選海流位置,取用不受河流出海口影響的水源,煮成的鹽花與法國Guerande鹽之花非常像。」在長濱,漁獲海鮮交易、飛魚乾或醃漬品都有固定的窗口提供產品,每家每戶都有獨到的生產物,也都默默以天地賦予的素材維生。另外也透過孫珮芳聯繫地方媽媽,由她負責野菜、可食用花草、香料。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想用短短的篇幅談娘惹菜、土生葡菜與眷村菜這三種不同菜,當然是異想天開。我並非研究這三者的專家,然而因為工作的因素,曾前往澳門採訪土生葡菜,前往馬來西亞馬六甲與檳城採訪娘惹菜,加上在台灣從事餐飲採訪十多年,也涉略過眷村菜,想從親身接觸的經驗,來分享這三者有某些奇妙的命運關聯性。

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娘惹菜、土生葡菜與眷村菜「土生葡菜」是申請時的項目之一。馬六甲與檳城也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娘惹菜」是其中重點。我發現土生葡菜、娘惹菜與台灣的眷村菜,在歷史因素、生成方式與特質上,有一些共同點。

人離不開食物、食物離不開人。先談歷史因素,《澳門土生葡人》一書提到,在15至16世紀期間,奔赴海外探險的葡萄牙人有二、三十萬之眾,且多是男性。在種種艱困的條件下,絕大部分人不指望再返回故鄉,他們最終落腳遙遠的世界度過餘生。於是在澳門,就有男性葡萄牙船員、士兵與當地女性華人通婚。

15世紀初至17世紀間,中國男子到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定居,與當地女子通婚而生下的孩子,通稱為土生華人,而男孩稱為峇峇(Baba),女孩則稱為娘惹(Nyonya),馬來西亞尤其以馬六甲與檳城為代表。至於台灣,1949年中國大陸有上百萬的軍民來到台灣,其中軍人幾乎全為男性,之後部分與台灣的閩南籍、客家籍女子通婚。

三地主要都是外來身分者到異地居留,並與當地女子通婚成家。經由婚姻的結合,而使得這些家庭的家常菜與他們的後代一樣,產生了不同比例的「混血」,而有了土生葡菜、娘惹菜與眷村菜。

土生葡菜在烹調用料上受葡國影響較多,也融合了中國、印度、馬六甲等地的烹飪元素,成為豐富的組合。馬來西亞信奉伊斯蘭教,穆斯林不吃豬肉,娘惹菜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食材中有豬肉,這便是受到華人飲食的影響,娘惹菜有中式菜、中式烹調手法,使用當地食材,並加入南洋香料與部分辛辣調味。至於眷村菜,則是結合外省家常菜,或與客家菜、本省菜的元素結合,有大量麵食、滷味、加重辣味比例的表現。

我理出了一個共同要素,就是三者是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的菜,沒有一定的規範可循,甚至每家都有自己的家傳菜譜,留存下來的是少數具代表性的菜色,這就是這三種菜式很難被歸納而複雜之故。

隨著通婚、時代變遷、飲食西化等狀況,這三種菜式維持不易,或者淪為形式或者趨向商業化,嚴格來說都有消失的危機,該如何盡可能留存,或許是我們需要認真看待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