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好食好市」工作室,映入眼簾的陳列牆,美麗到讓人忘記自己是在健康食材商店,架上擺滿的商品遠看像是藝術品,近看才發現都是異國食材;隱身在辦公大樓中,這裡同時也是客人朋友們試吃體驗的空間。往裡走發現桌上擺放各式蜂蜜,迎賓的蜂蜜水甜而不膩,濃郁蜜香順滑入喉。

好食好市由美好食材開始的市集,蒐羅各地美味,以平易近人、友善服務的實體通路與線上平台與消費者見面。

健康食物也可以很好吃

好食好市品牌總監Jenny憶起一人海外求學時陪伴自己長大的味道,機緣巧合下她將國外好吃又健康食材帶回台灣與朋友分享,結果大獲好評還紛求代購,才發現台灣其實相當少見這類型食品,於是便計劃引進天然、健康、有機、無添加的美味食材,讓消費者能夠方便取得。

好食好市走訪世界角落尋找符合企業理念的產品,每項產品經專業檢驗,為食安嚴格把關。秉持著分享不同於市面上的食材,並顛覆「健康的食物應該很難吃」的傳統印象,顧健康之餘,同時創造料理無限可能,不僅吃得健康也吃得美味滿足。

好食好市品牌總監Jenny

俄羅斯生蜂蜜 世界上最好的蜂蜜

一字排開好食好市自俄羅斯引進有「雪蜜」之稱的優質天然椴樹生蜂蜜,顏色交錯於淡黃與乳白,口感細緻滑順,味道清新淡雅,擁有特殊的杏桃、茶玫瑰及白葡萄酒等多層次香氣;入喉後,微微的薄荷涼感,調和蜂蜜既有的甜蜜感。

每年5月至9月,專業採蜂人帶著蜂群前往俄羅斯阿爾泰山區採集花蜜,得天獨厚無開發的森林環境、無噴灑農藥的肥沃土壤充滿天然草本,加上乾淨水源與清新空氣,蘊育出眾多稀有蜜源。蜂種是當地獨有純正「黑蜂」,體型大、體質好、耐嚴寒、採蜜能力強、抗病能力優,完全不需使用抗生素,解決常見藥物殘留問題;黑蜂的蜜囊含有多倍及獨特酵素,活性成份高。且為保存蜂蜜天然珍貴的營養成份,從攪拌到裝罐全程皆以低溫自然熟成,將溫度控制於15度以下以維持蜂蜜的活性、維生素及香甜氣味,因此俄羅斯生蜂蜜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蜂蜜。

俄羅斯生蜂蜜系列:優質天然椴樹生蜂蜜(上排右)被歐美視為珍品的「白蜂蜜」。

藝術品般的橄欖油

團隊夥伴將西班牙「As Pontis Vieiru維爾璐特級初榨橄欖油」鋪貨上架時,最常被問到「這是橄欖油?沒看過這麼美的橄欖油。」Jenny談起最初在展會上看到它就目不轉睛,試飲後更是深深著迷,入口完美呈現青蘋果與綠番茄的清甜,舌尖可嚐到香蕉與奇異果的獨特果香,喉頭散發淡淡苦味和辛辣感,甘辛口感達到完美平衡,喝起來清新滑順,層次豐富。

「維爾璐」擁有數百公頃的自然生態莊園,聘請專業農人整年細心照料,為橄欖樹抗寒、耕犁與修剪枝葉,孕育出無與倫比的小蘋果橄欖果實,並選在完美的氣溫下採收橄欖,造就維爾璐高品質的特級初榨橄欖油。

喜愛美食的Jenny陸續代理了德國天然食品、法國公雞瑪黛氣泡飲,每樣商品落實著健康的食物同樣能夠很好吃,更運用這些食材發展很多獨門料理,以更健康的方式重新打造人氣食品。期待每個想品嘗美味的朋友,都能歡喜光臨「好食好市」且心滿意足的離開!

As Pontis Vieiru維爾璐特級初榨小蘋果橄欖油,另有多款風味橄欖油。

圓滿四喜香辣獅子頭

  • 食材

絞肉1斤(肥瘦比例為3:7)、大白菜1顆、秘魯有機藜麥1杯、太白粉1大匙、維爾璐特級初榨橄欖油適量、香菇3朵、蔥薑水200g、醬油1小匙、胡椒粉少許、水適量(視鍋子大小決定,約為可蓋住獅子頭一半的量)。

  • 調味料A

薑末2片、蔥白1支、蛋1顆、醬油1小匙、胡椒粉少許、紹興酒1小匙、鹽少許、調味料B、哈里薩辣醬1~2大匙(依嗜辣程度調整)、俄羅斯椴樹生蜂蜜1大匙、太白粉1大匙。

  • 作法
  1. 絞肉略剁後,加入調味料A拌勻備用。
  2. 將秘魯有機藜麥滾煮15分鐘至白芽冒出,起鍋備用。
  3. 分次把蔥薑水(除去蔥薑)加入絞肉中,均勻攪拌。
  4. 加入藜麥與調味料B,攪拌到絞肉出現黏性和筋性後,摔打讓絞肉增加彈性,加入太白粉定型。
  5. 煎鍋中倒入維爾璐特級初榨橄欖油預熱。
  6. 把絞肉分成4份,每份用雙手來回拍打成丸子型,放入鍋中雙面煎至定型後取出。
  7. 於砂鍋中舖上大白菜,放入獅子頭、香菇,加入醬油、胡椒粉和水,蓋上剩下的大白菜。蓋上鍋蓋以大火煮開,再轉小火燉煮約3-4小時即可完成。

圓滿四喜香辣獅子頭

餐飲消息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分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是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1〕

當季在地食材 宛如天啟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占,華特斯對於法國人在乎食物,用心購買、用心烹調、用心上館子感到震驚,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盛大了。勒迪經營一間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張,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好吃 添上更複雜的意涵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因為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待續)

〔1〕David Kamp, The United States of Arugula, 131. 本文有關愛莉絲.華特斯與 「帕妮絲之家」的來龍去脈,皆摘錄自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