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農民徐張榮域致力於從傳統的慣行農法轉型為有機農業,並獲選蓮區百大青農。他不滿足於許多人對從事有機栽種的小農印象:只是把農產品拿去小農市集賣一賣;而是以契作進行農業生產,經營自己的品牌銷售農產品,也自行研發再加工食品,如玉米筍鬚茶、柚子糕,此外,也跨足觀光農場與食農教育推廣。
徐張榮域從小生長在花蓮農村,與多數花蓮青年一樣,成年後便離鄉到西部大城市工作。然而父母的身體狀況漸漸無法應付辛苦的農務勞動,因此在31歲那年,他決定返鄉幫助家裡照顧農地;鄰居當時正轉型有機農業,有關單位來查驗土地品質,這是徐張榮域第一次接觸到有機農業。這種耕種方式的永續、友善土地理念吸引了他。
徐張榮域先到農改場學習有機農業知識,而後著手改變自家農地,經歷三年,慢慢修正觀念、專業知識與技術,最後確立耕種模式。徐張榮域的父親主要種植竹筍,受白韭菜套袋種植模式啟發,父子將這種方法運用在同樣畏光的竹筍上,意外獲得很好的效果。
機緣巧合 闖出知名度
有一次《更生日報》報導徐張榮域與父親種植的有機竹筍,花蓮志學的村上春宿餐廳看到報導後很感興趣,主動聯絡徐張榮域。由於村上春宿的老闆娘和晶華酒店行政主廚是好朋友,某次晶華行政主廚到花蓮旅遊,徐張榮域剛巧送貨到店裡,老闆娘介紹兩人認識。
當天送的新鮮竹筍非常漂亮,主廚試吃後十分驚豔。徐張榮域向他解釋套袋竹筍的原理,以及他們嘗試把有機肥加上牛奶發酵作為液肥等種植方法,讓主廚留下深刻印象。晶華酒店的採購不久後就聯絡徐張榮域訂貨。
晶華酒店曾舉辦一場「神農食材」的發表會,花蓮有三人受邀參加,徐張榮域是其中一位。他在這次發表會拿到不錯的訂單,也很受鼓舞,對自己的產品更有信心。
於是徐張榮域開始帶著自己的農產品到各處推廣,跑了許多知名飯店,如知本、礁溪的老爺酒店、君悅酒店等,有些識貨的主廚爽快地簽約。
從家中出走 重新歸零
雖然解決通路問題,也打開了市場,但徐張榮域與父親在種植上始終有許多觀念上的差異。父親看到產量不如以往慣行農法,不免質疑,有時會趁徐張榮域不在家時偷偷噴灑農藥、放化肥,幾次之後,徐張榮域為了堅持實踐有機農業的價值,離家到其他農場工作。
徐張榮域遇到很照顧他的師父,教他合理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當徐張榮域找到一塊兩公頃半的土地自立門戶時,也是師父協助他蓋網室、提供種苗,以及指導技術,最後甚至還幫忙找通路。
徐張榮域經歷兩次從無到有的過程:一次是轉型有機、建立通路,第二次是從家裡出走、自創品牌。離家以後,為了避免和家裡搶生意競爭,他不再種竹筍。雖然如此,徐張榮域從前建立的通路仍願意與他合作,他也開始開拓更多市場。在一次農糧署舉辦的媒合會上,徐張榮域拿到全聯的訂單,也是由於過去竹筍產銷做出的口碑。
一開始全聯訂的是南瓜,徐張榮域說,南瓜是網室栽培,吊在空中,果形跟果樣都非常標準。因此一上架第二天就賣光了。除了全聯,徐張榮域也和有機園地、永豐餘以及其他西部通路合作。
談到自己的產品,他自豪說,客人可以明顯吃得出差異,「為什麼我們的高麗菜比較脆、比較甜?」「為什麼有的高麗菜會有土味,但我們的完全沒有?」
不滿足於當「小農」
徐張榮域一步一步擴張生產規模,在這方面他有自己的野心和期許,並不滿足於當一個自給自足、少量生產的「小農」,而希望成為能穩定供貨,且產品有一定品質保證的專業生產單位。「小農常常止步於把農產品拿去小農市集賣,但小農市集並沒有辦法真正讓農業永續。」他觀察,小農間缺乏策略聯盟,產量無法大量滿足台灣的需求,「有機永遠做不起來,因為無法跟慣行農法競爭。」
經過多年努力與嘗試,徐張榮域一方面以溫室、網室來確保作物穩定生長,另一方面發展智慧農業,將新的知識和管理方法應用在農地上,發展成專業農企業。他也將生產過程中淘汰的農作物再利用,研製成副產品,如玉米鬚茶、水果脆片等。
徐張榮域認為,台灣的農業技術非常優秀,可惜農民間往往防備心太重,所以讓技術、資源無法互相流通。幾年前徐張榮域曾設法找小農合作,一方面藉由合作來完成大規模訂單,另一方面也希望讓找不到通路的小農多一個收入來源。
然而他發現,有些小農的技術與產量都不穩定,品質參差不齊,難以販售;然而最大的問題還是「想法」。
開放友善 大家一起變好
許多小農堅持「去中間商」、「去中盤商」的觀念,認為直接對消費者銷售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徐張榮域以一個農企業的角色來邀請合作,在小農長期以來對企業抱持負面的印象與心態下,不太願意配合規定,甚至把賣不掉、比較次級的產品拿給徐張榮域。
徐張榮域的伴侶與工作夥伴張詠婷無奈說:「有機規格不是我們訂的,但有些農民朋友因認知上的落差,會認為我們故意刁難。」
「我們現在已經不採取策略聯盟了。」張詠婷說:「希望轉型的農民朋友可以來我們的農場實習,了解有機農業運作。」這些來實習的農民在徐張榮域的農場工作,雖然種出來的農產品歸徐張榮域販賣,但會根據販售金額發給實習農民薪水。張詠婷希望實習農民學好之後再回去各自的農場執行,有了經驗能減少摸索的成本,也更有方向。
「我們希望技術是流通的。大家不一定要競爭,而是可以合作、互相學習。」張詠婷說舉例,有人可能田間管理做得好,有人可能用水技術很好。總而言之,農產品賣得出去才最實際,「很希望整個產業的技術是開放的、友善的,大家一起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