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8月24日在台灣第三年公布名單,除了台北的餐廳也新增了台中。去年首次獲得一星的 logy今年升為二星;之前不少人認為是星級餐廳遺珠的國賓飯店A Cut,今年總算拿到一星。MVSA 慕舍酒店的渥達尼斯磨坊(Molino de Urdániz),以及開業十年的明壽司也是米其林一星新進榜餐廳。

台中的鹽之華、JL Studio奪星呼聲極高,順利拿下一星與二星。而Forchetta、俺達的肉屋也是新進榜的米其林一星餐廳。俺達的肉屋主廚鍾佳憲更拿到「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

COVID-19疫情下的米其林餐廳名單沒有太過出人意表;頂多是在台灣首次頒發的「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讓外界有些霧裡看花。不過,公布典禮上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在星級餐廳主廚大合照時,每位主廚因防疫都戴上繪有米其林星星的特製口罩。

米其林指南8月24日在台灣第三年公布名單

米其林指南8月24日在台灣第三年公布名單

疫情期間米其林的意義

根據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108 年來臺旅客在臺北市之消費及動向調查」,受訪旅客認為在台北市旅遊,一定要吃米其林餐廳的比率為2.6%。在這2.6%受訪者中,有84.6%認為到台北市必吃的米其林餐廳是鼎泰豐。以小籠包在外國觀光客間享有高人氣的鼎泰豐,遙遙領先任何一家台北米其林星級餐廳。

交通部觀光局站在台灣美食意象國際宣傳的目的,引進米其林指南來台灣,上述的調查數字差強人意。或可解釋,這是米其林指南評鑑台北餐飲的第二年,國際知名度還沒能完全開展;也可解釋,米其林星級餐廳本就屬於小眾市場,不可能有大量國際觀光客專程花大錢來台灣吃米其林星級餐廳。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今年7月公布的109年上半年來台旅客統計,因為疫情,國境幾近封鎖,入境的外籍旅客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超過71%。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則預測,全球航空客運量要恢復疫情前的水準,須等到2024年。

觀光客進不來,台灣高端美食形象在國際間還未完全施展,以國際宣傳為目的引進的米其林評鑑指南,在疫情期間對台灣的意義為何?

吃米其林餐廳類出國

「美食印象需要花時間累積,雖然疫情阻礙國際觀光交流,但還是必須『打底』。」交通部觀光局負責國際宣傳的官員分析,未來一旦疫情受到控制,初期國際旅遊的成本勢必墊高,成為「奢侈」的活動;透過國際權威餐飲評鑑的米其林指南認證的台灣高端美食,屆時就會是台灣觀光極好的吸引力。

他也不諱言,在國際宣傳之外,政府也希望透過米其林指南帶動台灣餐飲業向上提升,讓台灣的餐飲品質、文化「轉骨」。

「疫情期間在台灣吃米其林餐廳,也可以視為一種『類出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所教授劉喜臨表示,現在台灣的觀光主要靠國旅補足國際觀光客進不來的部分,台北人到台中吃米其林餐廳,或中南部民眾到台北吃米其林餐廳,都是一種「在國內體驗具有國際級水準餐飲」的方式。

透過米其林指南,劉喜臨認為可以刺激台灣餐飲業找出自己的特色、與國際接軌。當餐廳看到同類型餐廳進入米其林指南,產生競爭求勝心,就會在餐飲品質上見賢思齊。

台灣餐飲觀察者徐仲更具體指出,米其林指南吸引外籍主廚或旅外的台灣餐飲好手願意回台灣;為了不讓台灣餐飲在國際舞台上丟臉,不少餐廳在進入米其林指南後也開始思考如何提升軟硬體水準。

讓餐飲系學生貼近一流想法

就餐飲教育而言,米其林指南中的台灣餐廳、主廚,讓餐飲科系學生對什麼是世界一流的餐飲更有感。實踐大學餐飲管理系系主任高秋英指出,過去讓學生看東京米其林三星餐廳龍吟主廚山本征治、北歐餐廳Noma主廚RenéRedzepi的影片,讓他們瞭解這些國際名廚對食物的本質、對飲食文化、對環境問題的思考與見解;如今台灣就有米其林星級餐廳主廚,讓學生可以更貼近一流的主廚、一流的精緻餐飲餐廳。

高秋英認為,台灣擁有自己的米其林指南對餐飲科系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鼓舞,「讓學生覺得『有為者亦若是』的夢想更接近。」

高秋英不諱言,台北米其林餐廳還是以本地客為大宗,「米其林指南已漸成為台灣人選擇餐廳的一項參考指標。」米其林指南所隱含對於食物水準、服務品質等關於餐飲的想法,也對台灣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提升台灣消費者對餐飲產業的想法與知識;透過消費者眼界的提升,也可刺激台灣餐飲業的層次提升。

  JL studio,豆爽

JL studio 豆爽

主廚打開心胸 往上提升

2020台北、台中米其林指南公布典禮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行。星級主廚分組接受媒體採訪時,米其林二星餐廳請客樓主廚林菊偉與態芮餐廳主廚何順凱在同一組。林菊偉不時思考將西餐手法運用到中菜上,他對何順凱說:「很佩服你們西餐主廚有這麼多創意。」

何順凱謙虛了一番表示,米其林指南對主廚而言,就是讓大家打開心胸,彼此切磋,往上提升。

餐飲消息

炎炎七月,走進台灣的市場,很難不瞟一眼紅黃綠的芒果,很難不挑幾顆彎彎的綠竹筍。葉菜類少了,但瓜果類大出,西瓜、絲瓜、佛手瓜吃法各有千秋,卻都標誌著寶島的夏季。

我們喜歡吃當季食材,因為我們喜歡感受季節的遞嬗、時間的流轉。這有美學上的意義。英國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在《吃的美德》一書中,告訴我們追求當季的幾個美學上的理由。首先是因為好吃,「有些食物在產季吃就是特別美味」,即便農業技術仍在進步,譬如台灣冬天也種得出「卓安南芒果」,但那與夏季芒果百家爭鳴的景象截然不同,胃口上冬天也不會想吃太酸甜明亮的東西。再來,「賞味期有限反而會增加賞味樂趣」,每一年的草莓季都讓人引頸期盼,每一年的大閘蟹季都讓人蠢蠢欲動,就是享受那三、四個月的滋味,再多就沒意思了 。最後,「現代人的生活同質性愈來愈高」,巴吉尼認為,「愈是留意大自然的季節變化,每日生活就會更豐富多變。」

違背天時受推崇

正是最後一點,指向現代生活的便利與進步,以及隨之而來的價值觀改變。如果老祖宗就是只能看天吃飯,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怎麼想像得到冬天也有芒果可吃呢?那時沒有溫室栽培、人造光源,沒有國際運輸物流, 也沒有網際網路,遠在天邊的異國珍饈,或者違背天時的人為產物,恐怕才備受推崇吧。

英國美食作家珍妮.林弗特(Jenny Linford)在《食與時》中就寫道,「在中世紀的階級社會,上層階級不必在乎季節性。」她拜訪漢普敦宮時,飲食歷史學家梅東威爾告訴她,住在皇宮裡就是沒有季節的限制,宮殿裡隨時能取得新鮮的肉品,然而對中世紀的多數人而言,新鮮肉品一年唯有二個月可以屠宰。「漢普敦宮的菜園牆面建有火爐,使牆壁變溫暖,而牆另一邊的果樹也能在較溫暖的環境中生長,早ㄧ個月結果。」1730年代喬治二世之妻卡洛琳王后的耶誕大餐,除有烤火雞,還有大份量沙拉,「園丁竟然有辦法端出綜合沙拉與蘆筍,到皇室的耶誕大餐桌上。」

對彈指可得的反動

於是在地理與季節是障礙的年代,不合時宜蓋高尚。歷史學家菲立普. 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在《食物的歷史》中梳理高級飲食的興起時,也提到「端上不合季節的菜餚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這也是高階人士飲食的特色,因其違反自然而帶有英雄氣概。」他舉十六、十七世紀的義大利貴族費拉拉夫人(Gonzaga of Ferrara)的家廚為例,「某年十一月,招待瑞典克利絲蒂娜女王的宴會上,他上的頭一道菜是白酒草莓,這道菜令人驚喜,又帶有某種『瀟灑而優雅』的氣質。」

當然,自古以來依循時令生活的堅強傳統不是沒有,例如日本人奉行不悖的「旬」。只是親近生狎侮,現代人追求當季,不僅僅是回歸自然,更是對於彈指可得的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