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大漢溪畔、新月橋口,離熱鬧的新莊夜市有段距離,老日香餅舖獨自與河對坐。兩百年前,清乾隆年間,這裡還沒淤積、也尚未被艋舺取代,曾是「千帆林立、市肆聚千家燈火」的新莊港港口。

商賈買賣興盛造就繁榮的新莊廟街,短短一公里就有十來間廟宇,拜拜是早年當地人的日常,供品用的「糕仔」則是當今較少人知的新莊「擔路」,也是西元兩千年後「老日香」在港口遺址旁守護的傳統。

糕的原料很簡單,港口就地取材,用米磨成粉後加入糖漿蒸熟。新莊的糕跟台灣中南部的糕略有不同,不加油,所以可以久放、可以回蒸。以前物資缺乏,人們外出工作、出遠門會帶上兩塊糕,就著茶水便能飽一餐。

老日香第三代老闆張承盧的祖父,民國初年就騎著單車、載著木箱在廟街販售「糕仔」和花生糖。「那時廟街賣糕仔的店家很多,連龍山寺都要跟我們這裡叫貨,」張承盧轉述昔日光景,說第二代的父親張炳章和叔叔張俊雄,後來各開了一家店,都叫老日香;父親的客戶多是宮廟,叔叔則主供旅舍觀光。

新莊廟街沒落之後,隨時代演進,拜拜的人少了,糕仔成了「老人家吃的東西」,當地糕餅店一家家收掉,張承盧家也無例外。民國66年,老日香歇業,么子張承盧還在念小學,父親告誡他和兄弟姊妹不要接手做這行,太辛苦、沒前途,讀書才是正道。

但張承盧沒聽話,「我寧可做了後悔,也不要後悔沒做。」

成年後從事日本烘焙設備代理工作的他,認識許多麵包店老闆跟食材供應商,讓他常有機會在旁看人烘焙,久了,便對日式烘焙產生興趣。

 

復興老日香 老員工伸援手

「有次跟一個以前供貨給老日香的餡料商二代聊天,他說,你們老日香沒有傳承下去好可惜。」張承盧也這麼認為,加上那時政府在倡導一鄉一物,他想,三峽有金牛角、深坑有豆腐,「新莊明明有糕仔卻沒落了。新月橋通了有觀光契機,我覺得應該發揚下去。」

他起了「復興老日香」的念頭。「退伍前我父親就去世了。那時我許下心願,希望能把老日香帶回來」張承盧說。然而家人們全都反對,理由是現代人都喜歡吃蛋糕,「你帶回來那些台北麵包店的麵包多好吃啊!」開傳統糕餅店絕對沒生意。

沒有開糕餅店的契機,張承盧只好先開麵包店,並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如果麵包做紅成了名店,就把傳統糕餅導入。

因緣際會,叔叔的老員工聽聞張承盧想要重啟糕仔爐灶,主動說願意傳授技術,張承盧知道後趕緊將家傳的木模等器具找出來、備齊,由老師傅口述作法,他一步步跟著復刻。沒想到,第一批成品做出來,母親嘗了一口便說「沒有你爸做的Q潤」,而且由於原物料成分差異,復刻版糕仔的保存期限只有三天,要作為伴手禮,根本不能賣。

 

父親秘方 和菓子師傅解密

「以前的糕仔是用在來米,跟台灣主食蓬萊米質地不同,質地更鬆、不黏。」張承盧解釋,「再來是糖。古早時的糖是放著會結塊的純糖,跟現在的精製糖不同;另外,每個師傅煮糖的方式跟配方也不同,我爸煮糖的方式是機密,叔叔聘的那位老師傅不知道他的作法。」

原以為製糕很簡單的張承盧店面都租好了,沒料到遇此挫折,只能自己一個人悶著頭研究摸索,因為周遭朋友都是西點出身,沒人懂怎麼製糕。

「直到一次,鹿兒島烘焙技師西村先生來找我、問我在忙什麼,我就把糕仔拿給他看,告訴他我的困擾。」

張承盧說,西村先生向他要了配方跟做法,回去後,從日本寄了包裹給他,張承盧一看竟然是糕仔,「我媽吃了一口,說『嗯,有你爸做的味道』!」

後來張承盧才知道,糕從中國傳到日本,就是日本皇族吃的和菓子「落雁」,西村先生替他解了謎,讓他重新調整原物料和製程,接著又赴中國江蘇阜寧縣考察糕仔的源頭,前後費時兩年,終於做出爸爸當年的糕仔,讓老日香重現江湖。

老日香的糕有兩種,「潤糕」與「鬆糕」,兩者基礎原料相同,差別只在潤糕蒸的時間較久、口感較Q,鬆糕短蒸成型就出爐、口感較鬆。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時序進入冬季,台北人哀嘆於綿延整月的陰雨濕冷,唯一稍可告慰的就是隨著天冷而由綠轉紅、晶亮欲滴的新鮮草莓,開始逐一點亮當季的甜點櫃。

位於迪化街的日式甜點店「滋養豆餡舖」,每年期間限定、只賣約三個月的草莓大福也在12月正式上市,結合萬丹紅豆、台東糯米、苗栗草莓等本土食材,草莓的酸甜芬芳柔和了紅豆甜蜜濃郁,襯上麻糬的軟綿Q糯,在迪化街紅磚洋樓和木造空間裡襯著塌塌米矮几、青花瓷茶具、黝黑鑄鐵壺。在這個不能出國的時候,走進滋養,彷彿一秒就飛到了日本。

很多人以為,充滿濃濃日式風情的滋養和菓子,是搭著迪化街近年的街區再造風潮,鎖定海外觀光客而成立的新興「網美店」,但其實,它早已在南西圓環商圈存在了60多年。

 

食物天然 最宜滋養

1953年成立之初,原本是家兼賣雜貨與麵包的小店,1961年始第二代接手,開始製作和菓子。滋養從當年開始,就堅持「餡料親製」,每天早起熬製豆餡,而店名,也是取自於「食物天然,最宜滋養」的天然原則。

當時,滋養還是街頭常見集結各式西點蛋糕麵包的傳統台式麵包店,各式吐司、麵包、大福、捲心、布丁、咖哩酥,是當地許多人小時候放學回家吃點心的懷念滋味,而每逢節慶,更會推出月餅、大餅、蛋糕等。

七年前,滋養老鋪原址都更,原本打算就此收掉,但在最後一刻,卻得知有機會承租目前迪化街的店面,第三代林濬彤決定接手,讓老店第三度轉型。

鄰近圓環的原址,和目前迪化街新址,車程不到10分鐘,卻是完全不同的顧客型態,原址周遭多是住家、對面是小學,從早到晚人流不斷,迪化街卻主要是國內外觀光客,晚上六點過後則瞬間人潮散去。

 

產品選項砍一半

顧客群的落差,讓林濬彤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原本五花八門的40多樣產品,砍到只剩一半以下,並針對年輕人與觀光客的口味需求,重新打造滋養產品的包裝、大小,讓滋養變得更年輕、時尚與有特色,從傳統麵包店轉型為伴手禮鋪。

滋養最自傲的就是嚴選在地農產品,師傅每天炒製的「豆餡」。林濬彤聚焦「紅豆餡」與「白豆沙」兩大經典,包含日系傳統甜點如大福、最中、羊羹、饅頭、銅鑼燒等,以及台味經典酥餅如蛋黃酥、綠豆碰,再加上少數幾樣具有傳統風味代表性的甜點,如蜂蜜蛋糕、小月餅、棗泥酥、芝麻酥和鳳梨酥,其餘產品幾乎全部砍掉。

當時不只很多老顧客不習慣,來到迪化街新門市,怎麼買慣了的西點麵包都不見了?甚至連老員工都覺得「這樣好嗎?」,畢竟捲心蛋糕、咖哩酥、吐司等都是過去熱賣商品,撐起許多營業額。

為了符合更年輕的客層喜好,林濬彤觀察,以前客人買回家全家分食,份量大才受歡迎,但現在觀光客不只想要每種都嘗點,甚至想要整條迪化街都吃一輪,份量太大,只會變成負擔。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