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近年來,餐飲產業型態轉變,由早期的中小規模,進而轉型成大型及連鎖餐飲企業;由傳統手工,轉成機械生產。這兩年因疫情變化,更從內用轉變成外帶開發、宅配食品。講求快速、品質、衛生及方便的餐飲型態,中央廚房功不可沒,其扮演著台灣餐飲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角色。

 

符合衛生法規 民眾吃得放心

衛生福利部於民國103年即在相關法規中,定義中央廚房為:「中央廚房式餐飲業指單餐可提供一千人份以上,或同時提供二家以上餐飲場所之熟食,或僅需簡易加熱之預製食材者。」

中央廚房亦屬於食品工廠規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與相關衛生標準,其從業人員、作業場所、設備衛生管理及其品保制度,應按照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ood Hygienic Practices, GHP)之規定。

過去對於相關業者皆有規範,自民國96年開始強制要求餐盒食品工廠實施食品安全管制系統, 99年起更針對中央廚房全面實施,以促使中央廚房提升自主管理的層次。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於103年更名為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Regulations on food safety control system),除了須符合GHP之準則基礎之外,必須再納入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之安全管理,強調衛生的全面管理。

中央廚房對餐飲業的重要性,主要就是產品品質的穩定以及生產的快速。講求快速、租金高漲的都會生活餐飲模式,要求在極小的空間,利用最少的烹調步驟,即可獲得美味安全的餐飲。

為了加強該從業人員在場所的衛生及專業要求,在法規上,依衛福部「食品業者專門職業或技術證照人員設置及管理辦法」第五條規範,中央廚房之餐飲業應設置技術證照人員之食品業者,需要餐飲證照(中餐烹調技術士、西餐烹調技術士或食物製備技術士)比例為70%,確保中央廚房內擁有相關證照的工作人員,才能更進一步保證食品安全衛生。

近年來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到餐廳內用市場,外帶餐飲及宅配的需求遽增,特別在冷凍調理產品方面,中央廚房能提供品質一致之產品,減少餐廳大量製備上的困擾。藉由中央廚房產品的生產,也具有食品相關法規的保障,保證食品從原料到製程,各階段均符合衛生法則。

 

快速一致性 產品製程標準化

台灣中央廚房早期發展於航空餐及速食連鎖的餐飲製備,在餐飲製備場所有限的空間設備及人員技術限制下,提供快速餐飲予消費者;之後學校及工廠午餐、醫院伙食及許多大型連鎖餐飲的前製備等,多選擇中央廚房。中央廚房的生產以標準化及工業化生產,從原料的採購、驗收、前處理、製程、包裝及運送過程,均以衛生及品質為首要依據,並達到一致性的產品水準。

中央廚房對餐飲業具有下列優點:

一、 效率管理:中央廚房除了採購、製備之外,也結合倉儲,可以將所有產品進行有效的配置及運送,增加管理效能。

二、 節省成本:藉由大量製備來減少原物料的成本,也可減少人力的支出。

三、 產品標準:在同一地點準備所有食材,中央廚房提供一致的食物口味和品質。

四、 品牌複製:中央廚房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配方,讓相同的員工可以使用相同設備複製食譜。尤其是當擁有多個分店時,可以提供客戶一樣品質的食物。

五、 額外收入:如果有不使用廚房的時間,可以出租空間和設備進行準備,發展雲端廚房模式。此外,開發消費者外帶冷凍調理包或生鮮食材包的方式,來增加營業收入。

 

科技央廚與永續餐飲

雖然中央廚房具有相當多的優點,但是餐飲業除了有形的產品價值外,無形的產品價值也不容忽視,因此中央廚房生產出的產品仍有許多困難點必須克服。畢竟普遍認為機械化大量生產,缺少精緻烹調、獨特食材的美味、食物情感及食物呈現的精緻性。

在餐廳享受美食,也許在品嚐美食的過程中,尚須包含色、香、味各層面因素。因此中央廚房的商品發展仍應進行產品區隔,在某些精緻餐飲中,中央廚房也許僅提供半成品,各餐廳可以加入一些擺盤裝飾或娛樂性,讓產品更具生命且多元化。

有些食材不一定適合中央廚房烹調,因此現場烹調的餐飲產品仍有中央廚房無法取代的價值。此外,中央廚房製作出來的產品,可能給予消費者精緻度不佳、產品美味程度較差的負面印象,這是中央廚房產品研發應該繼續努力的目標,朝向產品定位明確、研發及設備技術的進步。

近年來科技與餐飲的結合,永續餐飲成為未來必須重視之課題。中央廚房可以將產品進行多元應用,藉由大量製備,減少食材浪費,以達到永續產品及節約能源的成效。科技運用時代的來臨,標準化及品質的確認可以運用科技來增加產品的穩定,這更是中央廚房品質保證的特色,讓中央廚房除了產品面向更為多元,也提供更安全健康穩定的品質,期許這些精神均落實於中央廚房,期待中央廚房的升級與進步。 

 

在台灣經濟急速發展的1980年代,小至人的思維模式,大到社會產業結構,一切都在重新塑造與轉變,包含最貼近民生消費的餐飲市場。雲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雀國際,前身為喜來客股份有限公司)亦即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於1981年成立。

 

中央廚房 連鎖餐廳的強大後盾

1982年自日本雲雀餐飲集團引進的「芳鄰連鎖餐廳」,是全台第一家企業化經營的連鎖家庭式餐廳,甚至比國際連鎖餐飲麥當勞、肯德基等更早發跡於台灣。雲雀國際連南強協理表示:「因為公司當時為加盟日本品牌,第一批儲備幹部更是派駐日本受訓,將日本中央廚房的技術與經驗帶回台灣,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

連南強強調:「當時的溫董事長很有遠見、握有先機,了解到集中管理不僅能降低食材耗損與運送成本,更能全面的穩固餐點品質。」以中央廚房帶動連鎖餐廳,之後才能開啟一間間的芳鄰餐廳,從早到晚全日供餐,提供平價的西式餐點,成為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轉為後備廚房 規模縮小份量精簡

經濟的好壞與民眾的飲食消費息息相關。雲雀國際成立初期,搭上台灣社會的經濟起飛時期,民生需求擴大,大家更願意花錢吃好的料理。芳鄰餐廳也在當時的時間點急速拓點,央廚的規模日益漸大,八年內即在台中成立了一間近600坪的央廚,規模之大,可供應超過50家以上的店舖。

1996年芳鄰退場,經過內部重整、日方投資後,引進Skylark,雲雀國際也從以中央廚房(Central Kitchen)引領店鋪,轉為小規模中央廚房-後備廚房(Back-up Kitchen)以支應、協助店鋪的方式管理。

雲雀國際把大型央廚縮小至一、兩百坪左右,堅持以自己的後備廚房供應店鋪,現在台北、台中各有後備廚房據點,至今也超過二十個年頭。連南強協理說:「中間並非沒有找過代工廠生產部分食品,然而在更改菜單時,自己工廠較能及時啟動,靈活彈性調整品項。」

 

吸取日本經驗 堅持食品安全

「不論是央廚或是後備廚房,食品安全遵循HACCP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吸取日本央廚的經驗,計算廠房生產力與我們實際如何規劃生產動線,才是雲雀國際有別於他人不同之處。」

雲雀國際的後備廚房,全白的隔間與一絲不苟的動線設計,充滿日本企業的味道。從蔬果沙拉區、肉品醃漬區、烘培甜點區至調味加工烹煮區都分別獨立,各自適合的溫、溼度不同是其一要項外,避免交叉感染,達到絕對的安全、安心、安定更是基本要求。「每一個廚房獨立區域,人、氣、物、水流都應重新整理,因此當清洗完後進入工作區域時,此時人是最乾淨的狀態,對應的區域則是『完成品』,就是所謂的包裝區,而工作人員越往內走才是製作、清洗等地方。」

雲雀國際的食安堅持,在細節上更是體現的十分徹底,生產出的食品會由產線人員從一端放入冰箱中,而物流人員則每日從另外一端提取、理貨、配送。員工進入各區域手部清潔時,需先按下碼表計時50秒,完全進行洗手七步驟,再噴灑酒精消毒,每個月都會有品管人員抽查監視器影帶,確保每個環節都是正確無誤。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