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疫情前已有不少主廚意識到食品店對於整體職涯發展的重要性,較著名如退休三星主廚Olivier Roellinger的三間精選香料店(經歷可參見《料理台灣》第40期〈意外造就的三星主廚〉),除了從世界各地挑選的珍奇單品香料,也有調和香料及法國香氣植物等,適量添加在菜餚中有畫龍點睛之效。

 

        法國米其林唯一的三星女主廚Anne-Sophie Pic(經歷可參見《料理台灣》第39、43期)在瓦隆斯(Valence)的食品店販售各式各樣精選品牌美食及餐桌用品,從開胃小點到消化酒一應俱全,還有一系列主廚特製果醬,從單一水果、香料融合(黃桃&馬德拉斯咖喱、葡萄柚&橙花薑黃等)到非果類抹醬(特級香草醬、焦糖胡椒鹹奶油醬等),讓大眾有更多機會品嘗三星主廚的手藝。

 

危機變轉機 餐飲業的新食代

        2020年法國「頂尖主廚」比賽獲勝者David Gallienne是諾曼第小鎮吉維尼(Giverny,以莫內花園聞名)星級餐廳Le Jardin des Plumes主廚,疫情期間被迫關閉數週,他轉型為外賣餐車在諾曼第各地販售美食,結束後他非常想念支持他的顧客,希望成立一個定點繼續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內心也湧現出強烈的創新慾望,想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將諾曼第地區豐富的飲食資源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而決定開一間銷售自己親自找尋、品嘗及挑選的諾曼第及義大利食品及自製熟食店ÔPlum'store,店裡供應許多他在餐廳使用的產品。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

        在2022年4月1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共20條的《食農教育法》,並在2022年5月4日由總統正式公告。《食農教育法》明定食農教育六大推動方針,包括: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

   

我們缺乏的是飲食教育

        目前台灣所謂的食農教育,大多停留在幼稚園及小學階段,中學以後因為升學的壓力,基本上可說完全沒有食農教育的空間。同樣從事教育工作,我自己經過長期觀察之後,覺得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飲食教育的空間與時間。《食農教育法》與飲食相關的部分,包括:培養國民消費觀念及飲食習慣、落實健康飲食生活、維護飲食與農業文化的傳承等。然而最大的飲食教育問題,在於學生們並沒有實際落實健康飲食生活的機會,飲食文化的傳承也因此跟真實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斷裂。

 

自己煮飯的權利

        幼稚園與小學階段的食農教育,很少教導小朋友該如何自己料理。中學以後因為升學壓力的關係,許多青少年在家裡吃飯的次數驟減,更不用說學會自己料理。許多人上了大學之後,開始學習生活自理,就算有心想要學習怎麼做飯,卻面臨沒有空間的問題。絕大多數大學宿舍裡並沒有設置足夠的廚房設備。以我任職的東吳大學為例,整棟幾百人的宿舍裡,大家共用一個爐子、一個冰箱、一個電鍋。就算搬到外面住宿,很多沒有設置廚房,也並不允許使用明火做飯,我自己就曾在租來的套房陽台上,搭蓋簡陋的做飯空間。久而久之,也就逐漸放棄做飯這件事情。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