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天生與眾不同,眾裡尋它,第一眼就能看見它紅豔帶紫、熠熠生光,彷如細碎寶石,引人目眩神迷、怦然心動。烹煮它的過程更是享受,洗淨泡足六小時的水,稻米糠層彩度更加飽滿,柔柔芋香、七葉蘭香氣隨著熱度升溫轉為緊密濃烈,弄得廚房滿室馨香,我總貪戀多吸幾口清香,不要浪費神的恩賜。
花蓮部落紅糯米 阿美族人的禮物
這是產自花蓮光復太巴塱的紅糯米,花蓮22號,吃起來Q韌軟彈的香糯米種。七月,台灣一期稻作收成,在節氣已入秋的此刻,新米報到,我總惦記著,冰箱裡不能沒有它。
世居於此的阿美族人說,紅糯米是天神送給阿美族人的禮物,在遙遠遙遠的古早時期,跟著阿美祖先遷居至此,滋養族人。這天生麗質的稻作是珍稀之味,婚喪喜慶、祭典宴客,都少不了它。
前年夏天,我們一家三口從新北樹林一路搭火車直抵花蓮光復,歡歡喜喜要去太巴塱作客,參加「找到米祭典」。每逢收成季,在地推廣紅糯米文化的「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都會舉辦整天的活動,在祭師的祝禱及部落媽媽的傳統歌謠聲中,緩緩將最後一束紅糯米採收下來,慶祝這年來的豐饒,祈祝來年一樣有好收成。
中午熱鬧辦桌,其他部落的賓客也受邀前來。我們使用現場的大杵臼將熟軟的紅糯米搗成麻糬「都崙」(durun),熱軟彈牙,是辛勤後的甜美回饋。生活館也研發許多紅糯米新吃法,將米磨成細粉,兑水製成米漿,就能做成軟Q薄餅,捲進各式蔬菜,脆爽可口,正好為我們解一點正午太陽的熱。
我們還跟著部落大姊製作紅糯米酒釀,我帶著兒子皮蛋四手聯彈,揉呀翻呀,要讓麴菌與糯米充分混拌,仔細裝瓶,施予「紅糯呀紅糯,要好好發酵喔」的咒語,等待糯米轉化成柔美的酸香。
把完美留給我們,苦差事農夫包辦
這米實在太完美,紫紅外皮是米糠層,意思是我們吃的是保留最多營養素的糙米,花青素、蛋白質、鐵質以及維生素ABE,讓它成為阿美族人產後滋補聖品。親自到產地了解它之後,才知道作為一般消費者,我們是坐享其成,原來麻煩累人的都在前端的種植,完美,是許多辛勞的總和。
紅糯米植株高又易倒伏,產量比一般稻作少得多。仔細看,紅糯米穀粒前端帶有細長穎芒,族人說這是「天使的翅膀」,讓小鳥不易採食,而能有生存優勢,但卻也容易互相纏捲,使得育苗、收割及烘乾的難度提高,容易卡住機器,徒增作業困難。而現在太巴塱地區所種植的「花蓮22號」,則是經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多年復育、改良成功的品種。
那晚的太巴塱清爽自在,我們在收割後的稻田上燻桶仔雞,旺火濃煙,像是把我們的祝福送上天,祈求天神永遠庇佑。夜裡,我們聽著現場舞台上原民歌手的歌聲輕快,隨著他的吆喝鼓舞,全場像是久違好友碰面般熱鬧滾滾,大夥兒肩搭肩串起人龍,在場間穿梭,笑得開懷。紅糯米是禮物、是祝福,是串起共同記憶的美麗象徵。
紅通通節慶米祝福心意滿溢
我喜歡將紅糯米飯與白粳米飯拌在一起,讓我想起日本秀麗的紅豆飯,慶祝喜事好事發生。
前年,好友的baby誕生,我特別為她設計一款「双米油飯」,使用兩種充滿祝福感的米種,紅糯米及雪福米。雪福米是來自日本的粳米品種「夢之華」,由宜蘭農家夫婦方福在及游麗雪悉心種植、無毒栽培,軟Q帶韌,米型完整飽滿,怎麼煮都好吃。兩者搭配,色彩口感相得益彰。
紅糯米也可以做成甜口味,我曾經搭配台中秈10號糙米,兩者都保有米糠香氣與咬感,煮好後拌入南投中寮金碧果園柑橘做成的果醬,讓人聯想起甜米糕的滋味,似曾相識裡有耳目一新。
想念太巴塱的時候,就來一杯紅糯米酒,加個檸檬角,添點冰塊,酸酸甜甜,讓人想起那天沁涼的夜裡,我們在神的祝福下,唱歌跳舞,歡欣細語。
我們的世界從來不止一種米。
廚房裡有譜推薦書
《中國米食》作者:漢聲文化編;出版社;漢聲文化
這是我從小就喜歡閱讀的米食書,漢聲出版的經典之作,從古到今,依著時節習俗,粿、米漿、飯糰,舊時風味歷歷在目,台灣的日常,跟米食好親近。
《RICE》出版社:《Magazine B》
《Magazine F》英文版食物系列專書,由韓國團隊發行,每期介紹不同主題,以「Rice」為題,介紹了世界米食文化與料理,從歷史、傳統、經濟及人物等多元角度切入。「F Cut」細拍了多種稻穀,細究其差異,讀起來有趣味、長知識。
《十二節氣在地食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第140號)作者:曾竫萌、劉興榮、黃安葳;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依節氣介紹台灣食材,其中「霜降」是以「紅糯米」為主題,介紹太巴塱故事及紅糯米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