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到基隆海洋廣場可見遊客熙熙攘攘,連接海景是基隆市區最獨特的港城風情。基隆港範圍可從西岸碼頭到市區海洋廣場再到東岸碼頭,從上俯瞰是個漏斗狀的港口結構,像是以海洋為媒介吸引了不同文化,從荷西時期、日本時代再到戰後移民,一個個透過港口送入基隆市內,將不同時期包含進這漏斗內,也豐富了港口周邊的飲食樣貌。

移民飲食聚散地

自1898年基隆展開一連串共四期的築港工程,同時快速的現代化完善了鐵路交通和港口運輸。基隆,不僅是連結殖民母國的橋樑、成為北台灣串接國際潮流的重要港灣,也是不同政權下、伴隨不同移民人來人往的轉運站或終點站。

二戰後受到盟軍轟炸,經歷戰爭低潮再重新復甦,1960年代又隨著貨櫃化時代來臨,締造基隆商港的輝煌高峰。隨著歷史不斷向前推進,基隆港周圍的景致不斷貌似拋下了多元移民記憶的基隆舊時光,但基隆港周圍因交通便捷與商業發展,在港口周圍留下不少代表性的移民美食。

基隆港西岸中山區的仙洞地區(西十六碼頭附近)延伸到復旦路周邊,是碼頭工人主要的生活與工作區域,附近還有海軍第三造船廠(簡稱海三廠,後改為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會出來覓食的軍人;基隆臨港線也曾在此區域穿梭運輸物資,直至2013年臨港線則完全廢除。

基隆港大船來來去去的興盛期,對於日以繼夜工作的碼頭工人而言,下班或等待船班期間,可以吃粗飽的重口味美食才是首選,如潮汕的沙茶咖哩、牛肉麵、米粉湯、鮮魚湯等。潮汕人改東南亞的沙嗲(Satay)為沙茶,沙茶炒牛肉成為潮汕菜餚而進入台灣,但也經歷一番在地化。因牛肉不符合當時「本省人」的飲食習慣,牛肉在當時還比豬肉便宜,戰後隨著牛肉飲食慢慢普及,沙茶炒牛肉不但落地生根打響知名度,還增添一道咖哩味,這是其他縣市潮汕美食所沒有的意外組合。

基隆靠港,搭配啤酒的熱炒美食不乏以海味搭配。

基隆靠港,搭配啤酒的熱炒美食不乏以海味搭配。

散飲攤成為道地文化

如果下班需要鬆一下、交流感情,喝杯小酒的熱炒散飲攤是基隆人才知道的行程。「散飲(台語:散啉sàn lim)」可以是簡單的小酌搭配各式熱炒小吃,最重要的還是坐下來一起聊天的過程。基隆挾北方漁場優勢,新鮮的漁獲料理不少,從火車站周邊,再到田寮河,都有不少散飲攤的身影。

高密度的咖啡店,也是基隆接受新飲食文化的精隨。咖啡文化自日本時代開始刺激大家的味蕾,而多雨的港口城市,有機的出現了騎樓露天咖啡,既可避雨也可聽雨,還可作為報關行業務休息與資訊交換的場所;有些咖啡店依循當年最流行的虹吸式咖啡製法,有別於現代精品咖啡,帶有一種復古的味道。近年來文青一點的咖啡店或進駐老屋,成為新的icon。如果想要完整的套餐聚會,簡餐咖啡廳可說是1980年代後較高檔的享受,主要聚集在孝二路上。台式簡餐咖啡囊括一份主菜,如鐵板牛柳、滑蛋蝦仁等,再搭配主食、湯品,餐後以一杯咖啡與甜點搭配,既復古又有點西式,見證了80年代基隆乃至台灣經濟起飛後,較有餘裕的生活樣態,此處也是報關行業務處理單子的場所之一。

基隆還有鼎邊趖、紅糟系列與乾麵等小吃,也是屹立不搖的移民飲食,經過時間的淘選與人們口味的改變,移民美食也逐漸過渡成為在地的日常飲食。

餐飲消息

基隆特有的調味「咖哩沙茶」,出了基隆幾乎沒有在其他地方見過。只要提到這個詞,在地人會異口同聲指出「流籠頭」這裡的沙茶咖哩一條街。「流籠頭」位於基隆港西岸碼頭,今中華路、復旦路一帶,日本時代基隆港發展時,這裡曾有運送煤炭流籠車行經至碼頭而有此稱。

咖哩與沙茶便是在這裡相遇的,走進「廣東汕頭牛肉店」尋訪這一味的源頭。

咖哩沙茶炒牛肉的誕生

「廣東汕頭牛肉店」開業至今已七十年歷史,第一代老闆林廣省原是廣東人,自戰後隨軍隊撤退來到台灣後,從此便落腳在基隆的流籠頭一帶。回溯歷史,當時戰後的基隆,部隊國軍有的會在碼頭從事修、造船工作,林廣省做的不是普遍印象中的碼頭工作,而是挑著扁擔簡單賣著牛肉湯維生。以當時候的台灣社會,吃食牛肉的人並不多,故在市場裡牛肉賣價比豬肉來的低,而周邊外省移民並不排斥牛肉飲食,因此一開始林廣省靠著牛肉生意打下基礎。

1960年代起,林廣省在周邊的市場承租固定店鋪後,為了豐富菜單品項,除了原先的牛肉湯,開始構想加入不同的菜餚,於是將廣東老鄉的菜餚沙茶牛肉炒芥藍加入了咖哩調味,成為當時一道創新料理「咖哩沙茶炒牛肉」。至於為什麼是加入咖哩呢?台灣對於咖哩料理並不陌生,咖哩在日本時代傳入後,受到許多日人和台灣知識份子的喜愛,即便日本時代結束後,咖哩粉的使用與販售在坊間仍舊見得。

第三代老闆林啟昌談起爺爺的創意,是回頭聽媽媽說才恍然大悟。原來爺爺是將日常與朋友小酌時,見配菜以咖哩粉調味,靈光一閃就這麼撒入了他的菜餚之中,廣東汕頭牛肉店就此開張販賣,炒紅一甲子的咖哩沙茶牛肉。「廣東汕頭牛肉店」經過1970、1980年代遷址過兩次,隨著基隆港繁盛,周邊人口與需求增加,因應熱絡的生意,第三次搬遷於樓面較大的現址。

叫好又叫座 咖哩沙茶一條街成形

來到廣東汕頭牛肉店,客人的習慣會點上一份以咖哩沙茶調味為基底的炒菜,如咖哩沙茶炒牛肉、咖哩沙茶炒羊肉…,特別的是主食並不是一般所想的白飯,而是配上以烏龍麵做成的「清麵」,搭配食用。林啟昌說:「烏龍麵是爺爺一開始就使用的,沒有使用其他麵條,是因為比起一般廣東麵、油麵,烏龍麵比較厚,工人他們可以吃得比較飽。」

基隆西岸為碼頭作業的重要場域,早年勞力密集的關係,周邊是多處碼頭工人工寮的所在,一旁更有海軍第三造船廠服役的軍營,因此開始出現不少飲食攤服務著這群人,而「廣東汕頭牛肉店」亦是其中一攤。

咖哩與沙茶碰撞出絕妙的口味,比例上沙茶味較濃厚,豐厚的油脂及扁魚、花生調混的醬底,與咖哩粉的辛香,佐以黃牛肉本身的氣味與微有嚼勁的肉質,與芥蘭的清脆口感,堆疊出一道味覺層次豐富且色澤飽滿的豪華小菜。表面看似一道簡單的熱炒,裡頭卻富含了大量勞動後,體力所需的能量與電解質,咖哩達到祛濕排汗的功效,沙茶能迅速解飢,這也就是為什麼成為在碼頭工人之間,一道叫好又叫座的飲食代表。

自「廣東汕頭牛肉店」炒出咖哩沙茶牛肉配上烏龍麵後,漸漸地影響周邊餐飲經營的品項,陸續出現「老林」、「三德」、「阿祿」等以咖哩沙茶熱炒專賣的店家,形成今天所見的「沙茶咖哩一條街」。

咖哩沙茶炒牛肉配上以烏龍麵做成的「清麵」

咖哩沙茶炒牛肉配上以烏龍麵做成的「清麵」

一道傳播碼頭故事的記憶之味

林啟昌憶起過去:「1980、90年代,是店內生意最好的時候,當時碼頭工人下工、等船時會來到店內吃飯,喝酒聲熱絡;後來基隆港衰退後,主要客群流失,但許多曾經光顧店內的老主顧,遷離基隆沒再吃到咖哩沙茶這一味過,還會特別跑回來基隆回味一番,甚至『吃好道相報』會推薦朋友來吃。」一道曾經服務碼頭工人的料理,演變至今成為傳播基隆流籠頭飲食文化特色與基隆港故事的一道料理,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