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春夏的台灣是食材樂園。屏東是果物成熟的第一欉;台南淺山區的百年龍眼樹結滿雪花紛飛似的龍眼花,招蜂引蝶翩舞吸蜜;花蓮港口部落的海梯田向著太平洋,海霧疊映著海稻米的春秧;東岸海裡的煙仔虎正勁游、濕濕的潮間帶散佈海藻螺貝

台灣這樣肥美,食材獵人們最知道。這次在五月號,我們請來四位經常移動探尋食物身世、走訪產地的選品專家們,開箱他們抱回家的山海伴手禮,聽他們說說在產地的感動,分享是什麼滋味擄獲了他們。

 

東漂住民詮釋煙仔虎風味

太平洋海潮聲拍打心間

去年從台中「移居」到花蓮的「一本書店」,主理人Miru 一家人是東漂的新住民,她把選書上架、打理好廚房,很快地恢復日常料理的節奏,上市場是她快速熟悉花蓮物產的一條途徑。她拎回紅魽、鬼頭刀等時令海魚,親手分切取肉,還用春天大出的鰹魚做成油漬鰹魚罐頭「游志鰹先生」。我來這裡挑了梨木香步的《海幻》等幾本書、抱走游志鰹先生,記得她寫下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如何構成日本和食世界文化遺產的有趣故事。

山海魅力吸引我的朋友移居紮根,而她們又黏住我的時常想念。查找資料想記下這些太平洋裡的魚鮮和岸上的稻米、香料等,於是風土物產鑿刻的地方紋理變得清晰,花東土地不再是社群被追蹤、被按讚的風景照,而是鋪展開來有機且立體的山海。

還有花蓮縱谷玉里的阿美族伊娜(阿美語:Ina)採集的野菜、馬告柑橘醬;在東岸海梯田復育成功的原生紅糯米、港口部落男子捕抓的齒鰆;成功漁港的鬼頭刀、柴魚片;水果品牌「知果堂」選品的玉荷包荔枝、黃檸檬及小木瓜…。

這些豐美的作物,從產地啓程,經由加工、包裝設計和風味論述,變身成為山海伴手禮,除了延續個人旅行的餘韻,也成為水文氣候的說書人。

 

甜豔的荔枝是外國人羨煞風味

變身成為世界經典甜點的關鍵風味

一旦成為「可遷徒」的伴手禮,地方物產還有機會啓動更多可能。像是,誰想得到掛在枝頭上的小小的荔枝,還擔綱成為世界經典甜點中的要角,華麗轉身成為精緻餐飲裡具辨識度的香甜滋味。

台中米其林一星餐廳「鹽之華」主廚黎俞君曾邀請「西班牙先鋒派廚神」Paco Roncero 來台客座,她帶著他認識台灣食材,我記得黎俞君揮動手勢、生動地形容:「你知道嗎? Paco 吃到鳳梨、芭樂和蓮霧後,都要瘋狂了,我就跟他說,你都還沒吃到夏天盛產的芒果和荔枝呢!」

像這樣香馥甜豔的荔枝,正是被世界甜點名廚升級成經典甜點的風味代表。譬如,等同是法式馬卡龍代名詞的甜點名廚Pierre Hermé,就首創結合荔枝、玫瑰和覆盆莓三大元素,創作出馳名的馬卡龍甜點「Ispahan」;另一位女性甜點主廚先鋒Claire Heitzler,也創作「輕盈香檳慕斯、荔枝與野莓」甜點,手法精準細膩,熱帶水果同樣是她的創作靈感。

當歐洲人著迷產自東方的果物,這些來自遙遠它方的風味勾勒他們心目中的亞洲輪廓,島嶼上的物產就可以走出去。

 

島嶼物產特色化

串連專家激盪食材研發升級消費市場

回頭看我們的生活餐桌,很多人的日常飲食已經離不開葡萄酒、巧克力、咖啡等進口食材,它們原本是長在它方的作物,經由適當的種植、職人的製作加工、設計包裝後,成為生產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輸出以賺取外匯。

當我們把視野重新聚焦島嶼風光,台灣的物產豐富,農作、農改實力強勁,但受限規模不大,應該要以特色食材打出亮點。想要發展特色食物伴手禮市場,要同時串連生產者、技術人員及設計者,共同激盪食材研發,創作出有態度、有想法的食物設計,升級消費市場,而理想的情況,是既能自產自銷,還能出國以「味道軟實力」行銷台灣,同時支持在島上努力耕耘的農漁職人們。(作者為飲食專題撰稿人,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公益新聞金輪獎、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多項新聞獎。)

 

山林與海洋總有股魅力,吸引人們投入山林的懷抱與海的壯闊之間,而在林野中及濱海生活的部落原民們,也一代代遵循著長老的叮嚀,傳承著來自樹梢、迎著海風、炙過柴火的食物味道。

 

鹽膚木的姿態是冬日的歌

原住民在山上狩獵時就地取材,鹽膚木的果實是主要的鹽分來源之一。廣泛生長在中低海拔的山區,全台皆有,目前以台東山區數量最多,樹皮上亦會分泌鹽分,「鹽膚木」的名字即由此來。

鹽膚木也是蜜源植物,蜜蜂採的花粉即為圍埔鹽花粉,入口酸中帶著鹹甜滋味,冬季來臨時開始結果,青綠色的果實上便會覆蓋著白色的結晶體,直接吃略鹹微酸,部落的人們會將它入湯、醃肉,大部分部落的人會在果實出鹽時採下一束束的鹽膚木,倒掛在屋簷下,簷下鋪著帆布,好接住得來不易的鹽,陪伴族人的日常飲食。

近年產地食材盛行,鹽膚木的身影也出現在高級餐廳中,例如做為熟成生魚片點題的鹹與酸、成為鹽可頌的主角,或是西洋甜點層層香甜鋪陳後的亮點。

夢娜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裡知名的巧手主廚,食材掌握敏銳、靈活且豐富,聊起鹽膚木,她臉龐的輪廓便溫柔了起來,用柔美如歌聲般的語調輕輕的說:「啊!讓我告訴你鹽膚木的魯凱語叫『Boosu』,也就是山鹽。」

「我家門前有兩棵芒果樹,再兩周就成熟了,用山鹽當針線把味道藏進食物裡,山上很多野菜也都發了嫩葉,我們愛吃,山羌也愛吃,這些也都要變成料理。」夢娜欣喜柔美的語調落在菜餚裡,幻化成了燒烤鹽膚木鹹肉佐紅藜;在沸騰的水中放一束鹽膚木串,燙熟的青菜爽脆又風味俱足,天然的鹹酸將青菜的鮮甜刻畫得更有輪廓,散發陣陣誘人氣息。

夢娜還說,在部落念書時,都會經過河岸,岸邊就有許多鹽膚木,等果實由綠泛白,便可以從樹上採下,放在口袋裡當零嘴,鹹酸鹹酸很開心啊!

 

山神眷顧的段木香菇

早年,原民將段木香菇種在深山裡,每年僅有秋天過後、產季開始才有機會被運至平地銷售,素來搶手。田金豐是桃園復興的泰雅族,他說:「在我祖父或是更早之前,是在深山裡種段木香菇,每年一月冬天時,族人會肩上架著木製背籃與菌種,走兩天兩夜到深山,找尋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有雲霧繚繞,陽光又照得到的林場,疏林後種菌,再交給大自然養育,等到夏轉秋時進入山裡採收。」

每年夏天颱風登陸前,田金豐的爸媽總是緊盯氣象報告,在風雨來臨前深入菇場,並在二十四小時內用力擊打完所有植入菌株的樹幹。原本吸滿養分、沉睡的菌,會因為突然敲打驚醒,快速成長。只要兩到三周的時間,就可以採收。

採收時,現場會搭建起工寮及簡易的柴窯,以乾柴細火將鮮菇用一天一夜的時間慢慢烘乾,使風味加倍濃厚,再一次揹下山。十斤鮮香菇經過烘乾後僅剩一斤,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時移事往,父母年邁,深入林場對父母來說變成危險的工作。於是田金豐十多年前回到家鄉接手,將自家土地模擬深山林場的氣候、通風與光線,再將段木排列後種菌,過程一樣辛苦,但少了長途跋涉與危險,且可以計劃性擴場,延續部落傳統,是他相當開心的事。

儘管段木香菇乾搶手,新鮮香菇的美味也不遑多讓。由於田金豐善於挑選木頭,讓他的香菇總是供不應求。田金豐說,不同的樹有不同養分,風味也因此不同,由於香菇是由段木側邊生長,通常菇腳會呈倒七字,並不直挺;採收也需一朵朵手採,如此才能保存蒂頭的完整新鮮,並延續香菇壽命,這也是辨別段木香菇和太空包香菇的最大差別。

產季期間,田金豐經營的「楓田農場」可預約現採段木香菇。像這樣厚實帶彈性的口感、纖維細緻水分含量高的新鮮香菇,怎麼說都得要吃上一次。

 

部落孩子共同記憶的海稻米

在花蓮豐濱鄉,有片臨海的水梯田,初插秧時田裡如鏡般倒影,藍天映在田間水面上,也有了「海稻米」的雅稱。部落的族人們輪種共耕四個品種的米,並以共同守護的方式耕耘這片美麗的田,也守護這片水梯田的地景與生物多樣性。

由於臨海土壤鹽分高,這片迎著海風成長的海稻米米粒較小,但有著入口Q 彈飽滿的特質與濃郁米香,在「石梯坪水梯田復育計畫」粉絲專頁,可以看到族人堅持無毒無農藥無化肥,且自主耕種銷售,開放企業認購也歡迎共耕,鼓勵都市人赤裸著雙腳踏進泥地中,感受土地的生命力。

如同豐濱的族人們與環境共生共存的意志。每當有客人稱讚海稻米美味時族人們總是回答:「要謝謝石梯坪的土地、山上的水,大海來的風,還有看顧大家的祖靈。」(作者為今周刊與微笑台灣專欄作家,餐飲採訪寫作經驗超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