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你需要學習的知識會快速增長,你需要的不只是再學習的能力,而是持續學習『如何學習』。」景文科大觀光餐旅學院院長胡宜蓁認為,在科技衝擊餐飲、旅宿業轉型的現在,學校能夠提供的幫助,其實不是各種「技術」類型的課程,反倒是更多的思考與判斷能力。
胡宜蓁點出,培育相關人才的教育場所,更需要提前為學子因應,提供相對應的知識,也因此景文科大於2021年設立邏輯思考認證中心,為的就是強化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讓所有人在遇到問題時,都懂得拆解問題、找對真正的錯處,進一步推演出解決方案。
體制內的課程規劃 評估未來轉型
解決問題的能力,應是未來所有職場工作者都應具備的技能,但要解決一個問題,通常只具備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舉例來說,未來的旅館可能會出現的服務是,CHECK-IN模式改由人臉辨識取代、智慧飯店的語音系統也能提供點餐服務,更有智能送餐機器人做客房餐飲等等。
這些服務的背後,隱藏了旅館管理、程式設計、服務流程體驗等等相關專業知識,相關從業人員需要理解或是管理這些流程,就會需要具備更多跨領域的知識,這是學生的挑戰,但也是他們增強自己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也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進入職場時更快進入狀況,他們開始規劃跨域課程,如景文旅館管理系有一個物聯網智慧旅館的跨域學程,就是集結了校內包括電資學院、商管學院與觀餐學院,以「智慧旅館」為核心,安排學生相對應需要的能力,課程中有許多為未來旅館產業轉型做準備的課程,如程式設計、智慧生活應用、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過去旅館管理系的學生,不需要學習的內容,都被歸納到這個學程裡了,為的就是能夠更貼合科技餐飲或旅宿時代的人才需求。
這些總總變化,也反映了飯店、餐廳的經營者,自己也再面臨轉型挑戰,該怎麼樣應用智慧科技做服務流程的修正,是餐飲與旅宿產業經營者的難題與考驗,也因此「專業經理人需要具備有,評估科技工具能夠優化哪個流程」的能力,抑或是作為品牌經理人或店長,也應該具備有「配合總公司政策,快速導入新科技在店頭經營」的學習力。
「這絕對是個趨勢, AI(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取代的服務環節,就變成人力不用做了,人該做的是,去操作或是細節化這些服務流程。」
此外,胡宜蓁強調,他認為未來服務業會走向M型化,,平價大眾的服務業品牌,導入科技取代人力是必須;然則愈走向高端服務,「人性」的溫暖與細膩,仍有其不可取代性,「現場的模擬與應變其實很重要,精緻服務的面向,仍需要由人來觀察。」
學習如何學習 才能一直站在浪尖上
其次,胡宜蓁指出,近年由於社群媒體的興起,消費者對於美感的需求愈來愈大,「美感」成為另一種餐飲商機,在此前,觀光餐旅學院確實有一段時間以「美感教育」為核心,從攝影、擺盤或是餐廳氣氛陳設等等,都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為學生打好基礎。
但近來則為回應全球ESG趨勢,課程重心轉移至「永續餐飲」。何謂永續餐飲?胡宜蓁進一步舉例,「永續餐飲」除了推廣在地食材,如規劃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讓食物的碳足跡減少之外,包括如何減少剩食、廚餘能否再利用等等,都會變成餐飲系學生,應該要思考的議題。
科技讓餐飲業變得不同,人才所需要培養的面向也逐漸變得多元、複雜,胡宜蓁認為,在這樣的時代下,學生很難一次性學完所有該學的能力,新的商業模式會不斷迭代,能活多久都是個問號,但學生能否跟上快速成長的時代,不斷進化、對新事物的好奇,種種願意不斷再學習的能力,成為人才能否一直站在浪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