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心裡有個數學式是這樣寫的:陽光+中和+土芒果=快樂暑假²。
兒時回憶 炙熱盛夏裡的黃色甜蜜
我的暑假會去阿姨家住上幾週,雖然只是過中正橋沒多久就會到的中和,對一個沒見過太多世面的小學生來說,已經是另一個大宇宙。自帶蟬聲的透天厝,曲折窄巷在豔陽下透亮發光,夏天該有的風和日麗與玩耍熱力,全打包在阿姨家。
阿姨總會順道拎點夏天的風味給我,一整籃的土芒果,小巧圓滾,像溪邊的鵝卵石。青綠外皮、橙黃果肉,藏進最深沈濃縮的芒果風味,高彩度明度的青黃對比,讓口水汨汨流。
不必餐桌禮儀,可以肆無忌憚,吃土芒果的標配就是一張大報紙。將桌面鋪好鋪滿,好讓芒果汁可以大膽飛噴,雙手滿口弄得黃橙橙,汁液沿手臂流到手肘,最後土芒果的粗纖維還尷尬的卡在牙縫。沒人介意,我獨享那籃芒果直到完封。
這就是夏天該有的清朗自在,那一刻,人間沒有任何委屈。
國中之後,升學壓力山高海深,暑假漸漸跟中和那條街、那幢透天厝脫節,原本習以為常的土芒果,竟也從我視線消失無蹤。
20世紀末的大學年代,家住台北城南,永康街賣起芒果冰,我也開始初戀人生,和他一起排隊吃冰。「一起」,遠比排隊吃冰重要。盤裡小山般的熟黃雪白,甜滋滋酸溜溜,是戀愛。據報導,這芒果冰裡的芒果不只一種,愛文、金煌、凱特都來了,做成冰淇淋、果醬或切果粒,層層疊疊千滋萬味,滿溢台灣風味。芒果從單純的美味水果,轉為精巧的美型甜品。
總記得後來在香港第一次吃楊枝甘露的驚喜,芒果、柚子與椰奶、西米露結合,滑順的芒香椰乳入口,柚子細肉及西米露接續演出小爆炸,太美好的心機與設計。也記得第一次在泰國路邊吃鮮切青芒果,蘸上辣椒糖入口,酸脆辣甜,完全打開味蕾與對世界的無限想像。
芒果登上玻璃甜點櫃 夏天戒不掉的芒果癮
這些年,芒果也是精緻餐廳展現台灣風味的重要食材。由akeruE甜點主廚平塚牧人(Makito Hiratsuka)製作的芒果甜點教會我一件事:「只要你願意,想像力到得了的地方,人與雙手就到得了。」
芒果切成整齊正方的細丁,與可可果肉同拌,芒果好似裹上山竹,帶來一種像是要奔向月球、前所未嘗的新奇氣味。Makito將把這果餡藏在餅乾下方,餅乾模擬月球表面,坑坑疤疤的岩石色,令人莞爾。
描寫芒果的天花板之作,要屬作家蔡珠兒的〈酗芒果〉,不論何年何地讀來,永遠趣味盎然:「每顆芒果都是一部迷你的地方志,抄錄當地的土質季風和雨水,收攝了天地精華,除了香和甜,我還吞進各種經緯的熱帶陽光。」
五月中,第一批屏東枋山的愛文率先登場,我跟著知果堂的創辦人許哲瑋,一起去探望南台灣的陽光。哲瑋腦中內建「好果物追蹤器」,車行進入屏東佳冬戰備跑道,隨即看見兩側果樹上滿滿的白色套袋,「來這邊看到一整片白白的,就知道今年收成狀況。」
許哲瑋把芒果摸得透熟,「出海口這邊的芒果最好吃。」枋山地形狹長,離出海口最近的一個區塊,山海間只有兩公里,被許哲瑋稱作「出海口」。海風帶來海水的微量元素,石礫地排水好,造就高品質的愛文芒果。「果汁會鎖在果肉裡,吃起來QQ的。」哲瑋眼裡有光,散發著職人的自豪,以及鎮日與好物為伍的幸福感。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很幸福,在愛文之後,還有夏雪及烏香可期待。
要上桌給家人客人吃的芒果,我會切得整齊,裝在漂亮的盤子裡。但剩下的果心是我獨享,在廚房豪邁大口解決,像是兒時那顆土芒果,是夏天的風、是土地的味。
廚房裡有譜推薦書
《紅燜廚娘》作者:蔡珠兒著;出版社:聯合文學
蔡珠兒集結飲食書寫,篇篇經典精彩,活色生香,百讀不厭。第一篇就是〈酗芒果〉,談世界芒果品種及滋味,討論飲食文化及烹煮方式,讀來五感七情及腦洞全開,日常滋味裡的深刻鮮亮。
《南北點心》作者:江獻珠著;出版社:萬里機構
已故香港烹飪名家江獻珠,是晚清、民國廣州知名美食家江太史的孫女,烹飪著作等身,書寫粵菜的故事與作法。「果汁雲吞」是傳統粵菜「錦鹵雲吞」的變化型,酥炸雲吞的醬汁以芒果、鳳梨取代豬肝、豬肚,作為前菜或小食都好。
《the food of INDIA》編撰、出版社:Murdoch Books
這系列由澳洲出版社Murdoch Books所編撰的世界飲食精裝書,談風土、食材、文化及食譜,圖文皆優,讀來過癮。印度人會將芒果做成chutney,芒果加入,蒜、薑、肉桂、辣椒粉及醋、糖,作為料理蘸醬,打開味覺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