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至首爾釜山遊九天,拜訪兩處規模有大有小的農民市集和頂級有機超市,品嘗韓國大都會庶民的日常飲食,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菜餚的大份量,韓國人對澱粉的高攝取值也讓我震驚,雖然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的蔡頌和、金雋婠已顯示韓食澱粉的魔力,但在仁寺洞知名平價烤肉店已經飽足到頻喊吃不下時,此時烤肉師傅又來了,他說:「還沒結束哪,收尾得來個『泡菜炒飯』才可以!」

遂想起聚滿了觀光客的「明洞」街上和東大門廣藏市場那無所不在的「紫菜飯捲」在櫥窗裡閃閃發光,這趟旅行感想是,論起一般人「吃米飯」的頻率與份量,韓國與日本齊名:韓國人2022年年均食米量56.7公斤,日本人2021年為51.5公斤,台灣人2021年的年均食米量是43公斤,雖然三地食米量皆逐年下滑,但三地數據顯示出,俗諺「吃飯皇帝大」的台灣人,食米量較之韓國、日本少很多。

風土識食綠食教育番紅花全島好米輪吃之旅池上五月初邁向「灌漿期」的稻穗,抽出清新的小白花。

池上五月初邁向「灌漿期」的稻穗,抽出清新的小白花。

既然國人吃米不再吃那麼多,這趨勢下,想談談如何精進於把米飯吃得更巧、更好?

米飯往往被當作餐桌上的配角,社群媒體上我們容易為炙燒和牛、矜貴海魚蝦貝、稀有青蔬的料理照片而讚嘆,卻很少深究那一碗米飯的美味值。至今仍會在自助餐或小吃店吃到香氣付之闕如、口感軟爛、讓人失望的白飯,但吃到店家在有限預算內煮好一鍋米飯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前陣子在嘉義市吃到的「民主火雞肉飯」,除了紅蔥酥和火雞肉絲的完美,其米飯之Q甜與香氣也讓人驚艷不已,說到底,仍然有許多師傅一樣在乎米這回事啊,而且消費者絕對吃得出來…。

今年年初立了一個食米計劃,既然家裡兩個孩子的「低澱粉飲食模式」我擋不住,那就在米飯的品質上更追求精進,讓她們吃進去的每一口米飯都晶瑩香甜、長存於心,就不信喚不回她們小時候對米飯的熱愛(媽媽的心機,持續努力中)。

全國光是農會就有302家,再加上米農、米商的自營品牌,花上十年、二十年都吃不完全國好米,於是「台灣好米輪吃戰略」-從今年開始,每一個月更換一包不同品牌的米,也許產區不同、也許品種不同,一年輪番下來,就可以品嘗到12家好米,兩年就是24家,三年就是36家了。全島因流域、氣候、土質與地形之差異,每個產區都有強項,若熊熊不知從何選起,可參酌近十年「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台灣稻米達人冠軍賽」的入圍和得獎名單,或可研判「香米桃園3號不妨首吃桃園」,「高雄145和147可往高雄大寮方向去」,「台梗二號不如就從花東開始吃起」…。

而今年的好米輪吃戰略首發,決定從「產區」下手,產區訂了之後再挑選米的品種。

花東縱谷少工業污染,花蓮和台東始終是我的國旅最愛地,這些年口碑極好的「台東慢食節」也懇切彰顯台東風土之美與食材之佳,因此上半年的品米計劃,選擇從花東產區開始,並著手規劃碾米廠和稻田的實地探訪,從土地到餐桌,期待自己盡可能完整認識花東稻米產業的生產者、品牌塑造端與業務營運者。

站在超市貨架前實際搜尋花東產區的米品牌時,很難不注意到「樂米穀場」為花東產區米所打造的品牌形象。就像北海道米商為米取的名字浪漫如「夢美人」、「大地之星」、「七星米」、「朧月」,樂米穀場也為他們契作多年的花東米,做了高度質感的設計包裝並命名。

風土識食綠食教育番紅花全島好米輪吃之旅米的包裝

米的銷售是眾人的努力成果,從稻農、碾米廠、專業米商、通路上架,
最後來到我們的家庭餐桌,欣見小包裝、真空包裝的設計,貼近台灣越來越多小家庭和獨居者的需求。

「沐月星空」:

台東池上的有機栽培,其實就是高雄145品種。一般消費者很難記住品種米的號碼代表,以「沐月星空」來形容米粒的外觀與色澤,就像日本青森的「青天霹靂米」或宮城縣的「一見鍾情米」,反而比高雄145更能增強消費者的印象與記憶度,從而提高購買意願。真空包裝上還標註「池上特別栽培獨特風味品種」,此乃樂米穀場與名聞全國的「池上多力米」聯名之作。整個四月份的在家自炊晚餐,我都以「沐月星空米」為澱粉主打,其米飯質地柔軟、香氣淡雅、光澤瑩白,冷了捏成飯糰依舊可口,成為我外出開會工作的簡易午餐。對於逐漸成為市場消費主力的中年客戶而言,「沐月星空」是不是很好聽、很好記?

「雪姬之星」:

來自花蓮縣富里鄉,採友善農法耕種的契作稻田,品系來自日本「牛奶皇后ミルキークイーン」,在台經過優化培育為升級全新品種,甜度、香氣、黏度都高,是今年五月我的家庭自炊米。富里鄉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稻作基地,秀姑巒溪的灌溉水源讓人安心,富里鄉的稻作歷史悠久而專業,在每天早晨的綠拿鐵裡加入一球冷的「雪姬之星」米,使蔬果汁增加澱粉和天然甜味,我非常滿意這樣的米飯運用。雖然口感、風味俱佳,但不能眷戀,不遠的六月餐桌,我要持續探索其它好吃的米。

「瓏月之光」:

獲得關山米產地標章認證的瓏月之光,將日本越光米品系的在台優化,採友善農法,使保水膜更豐厚而帶來米飯黏性、彈性與光澤,熱熱吃柔潤順口,佐配中菜甘甜有味,冷了以後吃起來黏度好、香氣不變,灑一點鹽花就很可口。六月以後天氣逐漸變熱,冷了也好吃的飯更為重要,下廚不想強度太高的話,以台灣當季蔬果如酪梨、小黃瓜、芒果、蓮霧作成飯捲,是我們家熬過溽夏的米飯食用法。

一月一換,我盡享台灣珍米。有了好米,掌握正確的煮飯方法也很重要,經常

有煮友問我「在家用土鍋煮飯失敗率很高,一定要用土鍋煮飯才好吃嗎」?我的答案是「不盡然」。每一家不同牌子土鍋的土質與製作方式有異,因此土鍋極考驗煮飯人對該隻土鍋的了解與掌握度,再加上每種米所需的水量與烹煮時間也有差,所以土鍋對不是天天使用的人來說,有時難免失誤。我的建議是,提高一點預算,買一咖等級較高的厚釜電子鍋,再選用食味值高的米,也能煮出晶瑩潔白、香氣口感都好的米飯。如果用大同電鍋,做到確實燜飯、鬆飯,孩子也能把飯吃光光。

五月的花東縱谷是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田,開始抽穗的水稻,由上而下開著一朵朵清新潔白的小花,在米農的陪伴解說下,我感受到農友對大地與土地的謙卑和感恩,他們追求與環境共生,努力種出高品質的米,在國人米食消費越來越衰退的逆境下,用品牌把好米的價值做出來,我的「全島好米輪吃之旅」已啟程半年,吃著吃著,對島東的高山良田更生敬愛之心,現代人飲食吃飽也要吃巧,莫把米當配角,選好米、吃好米,餐桌上的料理,方能因之生輝 。

風土識食綠食教育番紅花全島好米輪吃之旅池上私廚餐廳「豐禾日麗」

池上私廚餐廳「豐禾日麗」,米飯來自自家稻田,
自己吃的米自己種,以藍色陶鍋呈現白米的晶瑩。

餐飲消息

「現在台灣有個問題,將傳統東西找回來的過程會有斷層,但我們蠻幸運的,遇到這位kayngu(魯凱語,祖母)沒有斷過,她不是虛線,我們可以接上她的實線。」

林詠辰侃侃說著來到屏東禮納里部落這幾年來的小米文化復振,她認為小米文化在台灣似乎去脈絡化,很難說明「小米從哪裡來」,她花了些時間理解與消化。「我比較能寬心體會的是,不是所有部落區域可以這樣理解becenge(魯凱語,小米),有一些部落要復耕本身就很辛苦」。

風土識食古佳峻從霧台以來 保種小米的生活性李蓮珠kayngu(左)與林詠辰(右)

李蓮珠kayngu(左)與林詠辰(右)

從舊部落以來的保種敘事

1951年出生於舊好茶部落的李蓮珠kayngu跟著族親父母在田野間栽植禾豆蔬果,即便搬遷數次,從新好茶、隘寮營區、至現在的禮納里,她在離家不遠的田地上撒下各種小米種子,作為保種育種。「我從小就跟著大人這麼做,每一年都要這樣種。」

林詠辰說,kayngu不曾停斷每年的育種習慣,除了小米,還有八種樹豆品種、多種芋頭、甚至有舊好茶部落至今的油芒種子。「對於她來說,這是生活,生命中自主行為的一種狀態,但我們會覺得這是使命感,就會覺得特別重視。」

跟著李蓮珠腳步走進門旁的育種田裡,成穗的各種小米包覆在塑膠網袋中,她翻開網布讓我們見識呵護肥厚的小米穗。深活共構負責人陳濬哲說:「剛採收的小米會按照顏色、長度、形狀、毛等四個觀察項目分類,特別會將黑小米獨立捆束,長度分為5、7、10公分以上,有腳無腳的小米型,又可依照需求分為食用、禮物、裝飾、保種用途,長得好看、穗長、顏色飽滿且質重的小米就會留下六七支育種保存。」

李蓮珠kayngu的家裡宛如一座多樣性的小米倉。陳濬哲表示kayngu一直以來參與部落許多事務,尤其農務工作及文化傳承,所以這些成束的小米聘禮(lugulugucu)需要十二把長型小米束(piniliane)綁縛在一起的才是合乎禮儀。她會為部落籌備婚禮的親友預先準備lugulugucu,用小米梗固定,用新鮮小米葉編織辮子裝飾。

早期在舊好茶部落,會將作為育種的小米放在葫蘆內,或者石板屋壁龕內的陶甕中分隔收藏。李蓮珠能辨識類別,她說:「黑小米就可以分別出六種,目前保種品項就有四十八種。」她的家屋內或掛或疊的小米是有時間、空間、品系區隔的,她能夠清楚哪個位置的小米是哪年在哪區所種植的什麼品種小米。

風土識食古佳峻台灣小米

包上塑膠網袋的小米,可以防止小鳥來啄食。

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小米需求重新被重視

「禮納里在2019年前有很多人種植紅藜,但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大家開始種回小米,大家發現種很多紅藜賣不出去,因為紅藜是伴生作物。我們的文化裡只需要一點點紅藜,但對於小米的需求卻是更高的!」陳濬哲提到在霧台鄉還有17位專門種植小米的農家,因為魯凱族節慶時的小米需求量高,所以很多人還是願意種植小米。

傳統祭儀中,自小米播種、除草至收成都有相關儀式。霧台魯凱族部落還有「揹小米回家papwabaliu」及「小米糕占卜wacapi」特殊的民俗活動。舊部落地屬高海拔,種植區與居住地有段距離,如果當季小米產量豐足,收成時會請部落青年協力搬小米,部落婦女從旁歌唱鼓舞和加油,所唱的工作歌謠會將揹小米的人名編入歌詞,記載這年誰家豐收,以及有誰在最困難的路段有能力幫你搬運小米,產家也會拿出小米與大家分享,產量豐碩的產家也因此能戴上小米編織的頭飾,這是魯凱族揹小米回家的傳統祭儀,也是當代收穫祭中負重競賽的原型。

舉行小米收穫祭前需要先舉行「小米糕占卜wacapi」,capi即是占卜糕,先在廣場挖掘小坑,放入柴火燒紅,再疊上石板,依序鋪香蕉葉、置小米糰、蓋葉子與石板燜烤,此為部落男子參與的祭典,一戶一個米糰,待時辰到,由祭司判讀每一個小米糰呈現部落新的一年集體運勢,從擺放方位、烤澆或流溢占卜部落的抵禦、修繕、災喜禍福。

部落慶典需要abay(阿拜,小米糰)、dulici(類似小米麻糬)、cinabu(吉拿富,小米粽),還保有收穫祭中的「分享禮」,舉行twalalabace(男童祭儀)及twalalalake(女童祭儀),家族第一個男童身上掛著月桃編織的lalabace是小米糰粽,而女童則是製作小米娃娃之稱的lalalake。小米釀酒、小米粥飯,這些都是傳統飲食文化裡重要的主食及釀製技術,留存一束小米梗,是祭典中與祖靈溝通的燃煙信號,是神聖的小米文化集合。

陳濬哲說,目前部落本身仍有內需,長輩也還能進入田間耕作,並且透過授課傳遞農耕與保種知識,陪伴年輕人。直到這裡的長輩們都消失都不在了,就要看年輕人能不能接住這個文化傳承,可以把「小米生活」這件事情持續下去。

風土識食古佳峻台灣小米大社部落耆老協助學童製作防鳥網

大社部落耆老協助學童製作防鳥網

小米不只是植物 串連部落生活文化

陳濬哲與林詠辰於2017年成立深活共構有限公司,最初透過計畫將部落知識轉譯為文化傳承與商業模式。「成立前,只有對小米議題的關注,希望把小米知識累積與學習起來,也沒一定設定在魯凱族,在大社、瑪家、好茶都有跟在地耆老學習,只是2020年之後大部分心力都在好茶部落,跟著kayngu學習挑選小米作為禮物或食物的方式,很多品種也是慢慢去理解。」

林詠辰說,從2018年帶著長榮百合國小學生開始種植小米,每年都在重新認識種植技術,有李蓮珠kayngu的陪伴讓他們認識「撒播」可以有效利用土地,但是仍要學習疏苗除草的知識。另外「學生下課10分鐘用趕鳥器趕鳥,鳥有40分鐘可以吃,收成效益不好,畢竟這是在校園內的永續課程,所以找來大社夥伴製作鳥網!」

歷經五年的反覆耕讀,今年四月終於在自己的田間收成第一批小米。林詠辰說起過去禮納里兒童市集並沒有規定要賣小米,也不用跟別人買小米來賣,順著既有的蔬果收成即是一種生活的呈現。而今年終於出現那一罐罐小米,可以非常有成就感的跟人分享,「有了收成,這次目標要為此保種,希望產量穩定增高,能進到校園內餐廳」。

位在長榮百合國小後方有座「田間博物館」,深活共構協力國小推動小米農作,加入美感教育與科學性課程,孩子與老人家在這裡成為一起做事、相互傳遞部落文化的平台。Kayngu帶著青年們生起柴火,在燒開的水中加入小米,一甕新釀的vava(小米酒)中舀起沉底的eseme(酒糟)加入irubu(小米粥)中,這日準備的是易見的地瓜葉,過去會採野菜sama(山萵苣)加入小米粥中。Kayngu說,過去還會切一塊酸肉吊在粥上,用火把酸肉油脂逼出,拌著粥吃,而現在最適合的是買一塊五花肉,烤肉配小米粥。另一頭,由師生一起夯土砌爐的烤窯正在烘焙小米披薩,「讓孩子種植的產物創造屬於他們這世代的食物,披薩會是一種選擇,加入小米,也是種文化串接的開始」。

林詠辰與陳濬哲希望繼續向部落長者學習傳統農耕,向李蓮珠kayngu學習保種育種的訣竅,讓魯凱族以性狀命名法的小米譜系落實生活。「部落長輩會清楚每一束小米來自哪裡,這是未曾斷層的小米生活性,屏東霧台各部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小米成為有靈魂的部落文化,小米仍在田野間抽莠結穗。」

酒糟小米粥

  • 兩人份食材:
    1. 小米  30g
    2. 水  600 c.c.
    3. 酒糟  30g
    4. 地瓜葉  適量
  • 作法:
    1. 將小米放入水中,中火熬煮。
    2. 水滾後,放入酒糟煮約10分鐘。
    3. 再放入地瓜葉(可用其他綠色葉菜取代),至粥滾後可起鍋。

風土識食古佳峻台灣小米加入酒糟的小米粥更具營養價值,可增強體力與補氣,也能讓孕婦增加乳水。酒糟小米粥

加入酒糟的小米粥更具營養價值,可增強體力與補氣,也能讓孕婦增加乳水。

小米披薩

  • 5人份食材(6-8吋披薩)
    1. 麵皮材料:
      1. 蒸熟的小米  100g
      2. 高筋麵粉  800g
      3. 水  500 c.c.
      4. 酵母  2g
      5. 沙拉油  25 c.c.
      6. 鹽  25g
      7. 砂糖  8g
    2. 搭配餡料:
      番茄醬 適量 
      鳳梨、綠色蔬菜 適量 
      起司 適量
  • 作法
    1. 將小米蒸熟,保有顆粒口感,不要太過糊化。
    2. 小米冷卻後與高筋麵粉及剩下的麵皮材料(水、酵母、沙拉油、鹽、砂糖)揉合成糰
    3. 麵糰包上保鮮膜後,放入冰箱靜置,每30分鐘,取出反覆揉壓,重複三次。
    4. 隔天從冰箱取出麵糰,放在室溫發酵30分鐘,膨脹至兩倍大後,取出適量麵糰壓成圓形薄片的麵皮
    5. 在麵皮上塗上番茄醬,再加上蔬果,撒上起司後入烤窯15分鐘後即可出爐。

風土識食古佳峻台灣小米小米與麵粉的新結合,利用異國料理讓小米成為生活必需的一部份小米披薩

小米與麵粉的新結合,利用異國料理讓小米成為生活必需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