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至首爾釜山遊九天,拜訪兩處規模有大有小的農民市集和頂級有機超市,品嘗韓國大都會庶民的日常飲食,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菜餚的大份量,韓國人對澱粉的高攝取值也讓我震驚,雖然韓劇〈機智醫生生活〉的蔡頌和、金雋婠已顯示韓食澱粉的魔力,但在仁寺洞知名平價烤肉店已經飽足到頻喊吃不下時,此時烤肉師傅又來了,他說:「還沒結束哪,收尾得來個『泡菜炒飯』才可以!」
遂想起聚滿了觀光客的「明洞」街上和東大門廣藏市場那無所不在的「紫菜飯捲」在櫥窗裡閃閃發光,這趟旅行感想是,論起一般人「吃米飯」的頻率與份量,韓國與日本齊名:韓國人2022年年均食米量56.7公斤,日本人2021年為51.5公斤,台灣人2021年的年均食米量是43公斤,雖然三地食米量皆逐年下滑,但三地數據顯示出,俗諺「吃飯皇帝大」的台灣人,食米量較之韓國、日本少很多。
既然國人吃米不再吃那麼多,這趨勢下,想談談如何精進於把米飯吃得更巧、更好?
米飯往往被當作餐桌上的配角,社群媒體上我們容易為炙燒和牛、矜貴海魚蝦貝、稀有青蔬的料理照片而讚嘆,卻很少深究那一碗米飯的美味值。至今仍會在自助餐或小吃店吃到香氣付之闕如、口感軟爛、讓人失望的白飯,但吃到店家在有限預算內煮好一鍋米飯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前陣子在嘉義市吃到的「民主火雞肉飯」,除了紅蔥酥和火雞肉絲的完美,其米飯之Q甜與香氣也讓人驚艷不已,說到底,仍然有許多師傅一樣在乎米這回事啊,而且消費者絕對吃得出來…。
今年年初立了一個食米計劃,既然家裡兩個孩子的「低澱粉飲食模式」我擋不住,那就在米飯的品質上更追求精進,讓她們吃進去的每一口米飯都晶瑩香甜、長存於心,就不信喚不回她們小時候對米飯的熱愛(媽媽的心機,持續努力中)。
全國光是農會就有302家,再加上米農、米商的自營品牌,花上十年、二十年都吃不完全國好米,於是「台灣好米輪吃戰略」-從今年開始,每一個月更換一包不同品牌的米,也許產區不同、也許品種不同,一年輪番下來,就可以品嘗到12家好米,兩年就是24家,三年就是36家了。全島因流域、氣候、土質與地形之差異,每個產區都有強項,若熊熊不知從何選起,可參酌近十年「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台灣稻米達人冠軍賽」的入圍和得獎名單,或可研判「香米桃園3號不妨首吃桃園」,「高雄145和147可往高雄大寮方向去」,「台梗二號不如就從花東開始吃起」…。
而今年的好米輪吃戰略首發,決定從「產區」下手,產區訂了之後再挑選米的品種。
花東縱谷少工業污染,花蓮和台東始終是我的國旅最愛地,這些年口碑極好的「台東慢食節」也懇切彰顯台東風土之美與食材之佳,因此上半年的品米計劃,選擇從花東產區開始,並著手規劃碾米廠和稻田的實地探訪,從土地到餐桌,期待自己盡可能完整認識花東稻米產業的生產者、品牌塑造端與業務營運者。
站在超市貨架前實際搜尋花東產區的米品牌時,很難不注意到「樂米穀場」為花東產區米所打造的品牌形象。就像北海道米商為米取的名字浪漫如「夢美人」、「大地之星」、「七星米」、「朧月」,樂米穀場也為他們契作多年的花東米,做了高度質感的設計包裝並命名。
最後來到我們的家庭餐桌,欣見小包裝、真空包裝的設計,貼近台灣越來越多小家庭和獨居者的需求。
「沐月星空」:
台東池上的有機栽培,其實就是高雄145品種。一般消費者很難記住品種米的號碼代表,以「沐月星空」來形容米粒的外觀與色澤,就像日本青森的「青天霹靂米」或宮城縣的「一見鍾情米」,反而比高雄145更能增強消費者的印象與記憶度,從而提高購買意願。真空包裝上還標註「池上特別栽培獨特風味品種」,此乃樂米穀場與名聞全國的「池上多力米」聯名之作。整個四月份的在家自炊晚餐,我都以「沐月星空米」為澱粉主打,其米飯質地柔軟、香氣淡雅、光澤瑩白,冷了捏成飯糰依舊可口,成為我外出開會工作的簡易午餐。對於逐漸成為市場消費主力的中年客戶而言,「沐月星空」是不是很好聽、很好記?
「雪姬之星」:
來自花蓮縣富里鄉,採友善農法耕種的契作稻田,品系來自日本「牛奶皇后ミルキークイーン」,在台經過優化培育為升級全新品種,甜度、香氣、黏度都高,是今年五月我的家庭自炊米。富里鄉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稻作基地,秀姑巒溪的灌溉水源讓人安心,富里鄉的稻作歷史悠久而專業,在每天早晨的綠拿鐵裡加入一球冷的「雪姬之星」米,使蔬果汁增加澱粉和天然甜味,我非常滿意這樣的米飯運用。雖然口感、風味俱佳,但不能眷戀,不遠的六月餐桌,我要持續探索其它好吃的米。
「瓏月之光」:
獲得關山米產地標章認證的瓏月之光,將日本越光米品系的在台優化,採友善農法,使保水膜更豐厚而帶來米飯黏性、彈性與光澤,熱熱吃柔潤順口,佐配中菜甘甜有味,冷了以後吃起來黏度好、香氣不變,灑一點鹽花就很可口。六月以後天氣逐漸變熱,冷了也好吃的飯更為重要,下廚不想強度太高的話,以台灣當季蔬果如酪梨、小黃瓜、芒果、蓮霧作成飯捲,是我們家熬過溽夏的米飯食用法。
一月一換,我盡享台灣珍米。有了好米,掌握正確的煮飯方法也很重要,經常
有煮友問我「在家用土鍋煮飯失敗率很高,一定要用土鍋煮飯才好吃嗎」?我的答案是「不盡然」。每一家不同牌子土鍋的土質與製作方式有異,因此土鍋極考驗煮飯人對該隻土鍋的了解與掌握度,再加上每種米所需的水量與烹煮時間也有差,所以土鍋對不是天天使用的人來說,有時難免失誤。我的建議是,提高一點預算,買一咖等級較高的厚釜電子鍋,再選用食味值高的米,也能煮出晶瑩潔白、香氣口感都好的米飯。如果用大同電鍋,做到確實燜飯、鬆飯,孩子也能把飯吃光光。
五月的花東縱谷是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田,開始抽穗的水稻,由上而下開著一朵朵清新潔白的小花,在米農的陪伴解說下,我感受到農友對大地與土地的謙卑和感恩,他們追求與環境共生,努力種出高品質的米,在國人米食消費越來越衰退的逆境下,用品牌把好米的價值做出來,我的「全島好米輪吃之旅」已啟程半年,吃著吃著,對島東的高山良田更生敬愛之心,現代人飲食吃飽也要吃巧,莫把米當配角,選好米、吃好米,餐桌上的料理,方能因之生輝 。
自己吃的米自己種,以藍色陶鍋呈現白米的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