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種茶是台灣烏龍茶裡極具指標性的代表性茶品,但若問起台灣「清香型包種茶」的起源地,恐怕多數人說不出答案。「清香型包種茶」在台灣已有百年歷史,清朝時期福建泉州先民,循著水路淡水河、新店溪、基隆河,開發了現今南港汐止交界的大坑茶產區,並首發獨創帶天然花香、果香的製茶技術,為大坑帶來了一段燦爛榮耀的製茶史。
傳統茶農轉型求生
隨著煤礦興起、鹿窟事件、工業區的規劃、島內其它茶產區的崛起,大坑是「台灣清香包種茶的原鄉」漸為人所遺忘。儘管茶鄉的輝煌不再,但仍有走過漫長歲月而堅持下來的老茶園,吸引茶飲愛好者入山探究茶香。回望這一段發展史,那些不被時代淘汰、奮搏求生的老茶園尤顯珍貴。
百年「天然茶莊」便是拋下上一輩的慣行農法,堅持轉往有機自然農法穩健經營的轉型茶莊。第四代老闆蔡旭志,除了兢兢業業種茶、採茶、製茶,更積極探索以茶入菜、茶膳、茶餐的多元運用可能性,將茶園和餐廳串聯成一個讓消費者喝茶、吃茶、玩茶、體驗茶的動感空間。
冠軍茶師兼主廚 提供茶食特殊體驗
身為雙北冠軍製茶師,手和腦都停不下來的蔡旭志,這些年持續拿下諸多茶賽的特等獎,證明他的製茶技術以及追求的有機茶珍貴大地風味。餐廳「天然茶莊」雖非觀光熱點,卻極受中研院老師、員工們的支持喜愛,許多登山客亦慕名聞香而來。2023 年春天也正式通過檢核,成為農業部旗下田媽媽餐廳一員。以地方風味餐為國人所熟悉的田媽媽,天然茶莊的演繹自然是道道地地,自己種茶、做茶後研發入菜,季節限定的芋頭梗、南瓜藤、地瓜葉、珠蔥等時蔬也來自自家田園,蔡旭志留下了媽媽的味道,更持續端出創意茶料理,「天然茶莊」成為田媽媽體系裡固守品質,也勇於求新求變的亮點。
巧妙入菜的茶食料理
如果是一個人來,建議點一碗「採茶飯」,這是在地茶園款待前來幫忙採茶的親友的鄉土料理,油油亮亮甘鹹醬香的滷蛋、豆乾、肉臊,可是為天然茶莊拿下三屆滷肉飯節佳績的招牌!若親友同行圍坐一桌,包種茶油麵線、包種茶油飯是澱粉標配,包種茶油的金黃色澤中透著明亮的淺綠,使飯粒和麵線閃閃發光,入口回甘。(作者為綠色餐飲指南顧問)
採茶飯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