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什麼樣的機會能在短短三小時,吃到由三位日本知名米其林(Michelin)與高特米優(Gault & Millau)主廚所共同設計的餐點?答案是-「筑後廚房美食列車」(The Rail Kitchen Chikugo)。

2019 年三月,日本九州的西鐵公司推出筑後廚房美食列車,以「從產地到列車」(From Local to Train)為規劃的初衷,乘客在三個小時的火車旅程中,不僅可以享用由三位主廚以當地、當季食材所設計的菜餚,更可以在享用美食的過程中,欣賞流動的筑後風情與沿線的人情味。而我,在2024 2 22 日搭上這班列車。

 

2019 年西鐵公司推出美食餐車,強調在地食材推廣。  

 

筑後美食列車的營運

筑後美食列車固定在週四、五、六、日四天和國定假日營運,提供兩個時段享用午餐,票價則為每人11,800 日元(約台幣2,400 元)。這次旅程我挑選了第一時段的午餐(early lunch),從福岡天神站出發,在花畑站略作休息半小時後,然後返回天神站,全程約需三個小時。第二時段午餐的行程略有不同,乘客自天神站出發,經柳川站到達大牟田站的單程安排,適合欲規劃前往柳川等觀光景點旅遊的客人。

當天早上十點整,美食列車緩緩駛入車站月台,雪白車身塗飾了廚房抹布縫線般的紅格紋,外觀簡潔清爽;內部裝潢則濃縮了筑後地區各市町的物產及傳統工藝,包括以八女市產的竹子編織的天花板、以家具聞名的大川市所產的城島瓦與桌椅等,一上車便進入筑後豐富的場景。

列車有三節車廂,第一三節車廂為乘客使用,可容納 52 個座位; 第二節車廂則為廚房,內有一座烤窯,相當吸睛。當天搭乘,我被安排在第一車廂,共有九位客人,另外八位皆為日本人,第三車廂則有十位乘客,所有乘客好奇,與期待被餐點驚喜的表情都寫在臉上。

 

出發前,列車司機正在介紹今天行程。  

 

以筑後食材作為列車美食發想

福岡縣南部地區在明治初期前隸屬「筑後國」(ちくごのくに),即今日福岡縣南部的筑後地區,也是美食列車之名稱來源-筑後。筑後地區被長達143 公里的筑後川貫穿,其源起於阿蘇外輪山,沿途灌溉著大分、熊本、福岡、佐賀等四個縣,最後流入有明海,河水孕育出河畔的珍貴資源,筑後地區優質的蔬果物產理所當然成為美食列車的食材來源。筑後地區擁有許多知名特產,其中久留米市以豚骨拉麵發源地盛名,久留米的黑田地區也是福岡首屈一指的鰻魚產地,田主丸町則是巨峰葡萄的原產地;另外尚有以產茶聞名、位於八女市的「八女茶」;有明海地區是知名「有明海苔」的發源地, 九州也是日本重要草莓產地,福岡縣在2005 年註冊的新品種「Amaou」(あまおう)成為代表性產物。

 

星光閃閃的主廚陣容

列車上的套餐菜單每一季更換一次,負責設計菜單的主廚也彈性調整而不固定。多次參與美食列車菜單設計的吉武主廚提到自己的參與:「筑後廚房美食列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菜單是由三位主廚協力設計,這一季是與久留米市著名義大利餐廳Cernia 主廚畑亮太郎,和浮羽市(うきは市)融合了日式和法式美食的mahoro756 的主廚井上誠一起合作,而他們兩位都是世界頂尖餐廳裡相當活躍的主廚。這兩位廚師決定菜色之後,我會統整菜單內容,讓整份套餐不論是食材、口味、顏色等都有完美的平衡感。」

吉武主廚也針對火車上的烹調限制提到:「與餐廳場所相比,在火車上提供食物有各種更嚴格的條件。 例如,你絕對必須在到達目的地時完成食物的供應,而廚房的空間與設備均十分有限,烹調步驟不能太過繁複。」他進一步強調:「列車上可容納 52 人,所以菜色數量與設計均由三個元素組成控管:『主菜』(メイン)、『醬汁』(ソース)和『配菜設計』(付け合わせ)。」

 

在地主廚 在地食材的風景美饌

這次冬季套餐結合三位主廚的特長,日式、義大利式、法式等不同色調的菜餚相繼上桌,包括迎賓飲料、前菜、義大利麵、主菜、甜點以及咖啡或茶。所有食材皆是來自筑後各地的知名物產,是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品嘗到的菜餚。

餐點體驗自福岡Amaou 草莓製成的氣泡酒揭開序幕,充分展現「在地」的企圖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以六小皿組成的前菜拼盤,以日、義、法料理組合的開胃菜包括鮭魚卵搭配梅醬的麥飯、博多極味鴨搭白蘿蔔、藍紋起司與甜菜根、煙燻帆立貝搭醃製蕪菁、菠菜義大利餃、烤製南瓜搭日本柿,讓我嘖嘖稱奇的是皿底盛盤提供的文字說明與插畫。之後,有鱈魚花椰菜義大利麵,搭配看似平凡的溫熱麵包、卻有著酥軟、Q 彈咬勁的口感,讓人驚艷;主菜回到日本傳統的雞肉與蔬菜筑前煮,最後的甜點不忘採用當季最夯的Amaou 草莓製成甜點,並搭配咖啡。

吉武主廚提到這套合作餐點的特色:「這次三位主廚所經營的三家餐廳都位於福岡,所以如果你想體驗每位主廚所烹製的味道,你必須到每家餐廳光顧才有機會品嘗。但,美食列車的獨特性在於,這列火車是唯一一個可以同時提供三個人做菜的地方。」

 

最後的甜點則由當季當地盛產的草莓為主角  

 

美食之外的熱情

我最熟悉的火車用餐經驗是「台鐵火車便當」,在國外搭乘火車頂多至販賣部購買薯條、漢堡、飲料等速食簡餐。這次強調美食主題的火車體驗讓我的餐飲記憶特別深刻。

除了餐點的用心安排,為了免除語言障礙,車廂服務人員特別以英文向我解說列車司機的日語廣播,相當窩心。回程路上,服務人員拿起麥克風,自娛娛人地唱起歌來,讓車廂歡樂聲不斷。沿路上有些同我們打招呼的熱情民眾以及各車站的通勤民眾,我們也都揮手回禮。三個小時對我來說剛剛好,美食、風景、人,都成為旅程值得記錄的一部分。

台灣在2022 年也推出美食列車-「鳴日廚房」,由晶華酒店集團同雄獅旅遊一同打造五星旗美食餐車的旅程,一人一日遊約台幣16,000 元左右。旅遊對我而言,是生活的體驗、生活的實踐,選擇自己所想,盡興而歸才是重要。

 

廚房位於第二車廂,方便服務第一根第三車廂的客人。

鳳梨全年皆有,價格平實,諧音旺來寓意吉祥,甜中帶酸水分足,可鮮吃可加工可入料理,能助攻又不搶戲,一直是台灣餐桌上忠實堅貞的夥伴。

 

曾驚豔法國皇室? 鳳梨的奇妙旅程

大概就是因為鳳梨太好相處了,讓人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對它採漫不經心的態度,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顯得不知好歹。若是演齣穿越劇,回到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的十七、十八世紀,帶有熱帶水果香甜的鳳梨,極富異國情調,在當時可是地位與財富的象徵。

1492 年哥倫布航海遠征改變人類歷史,美洲原生植物開始往世界各地遷徙(當然也包括動物和病毒),上演人類與作物間的馴化之路。16 世紀中,鳳梨從加勒比海輸往歐洲。《馴果記》記錄了一段法國凡爾賽宮與鳳梨相關的有趣歷史:「1735 年,出現了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創新,拉昆提涅的繼任者雷諾曼自豪的向路易十五展示第一批在加熱的溫室中成功栽培的鳳梨。那裡甚至還種了香蕉樹。」

 

鳳梨的黃金年代  台灣經濟轉型與餐桌美食

台灣的鳳梨是十七世紀末清代移民從中國引進,「有刺紅皮種、無刺紅皮種、烏皮種、黃皮種,這些最早栽培的品種概括稱為『在來種』。」從《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我們閱讀台灣鳳梨的身世,理解罐頭產業如何在日本殖民時期規模化,而能一路走1970 年代,為台灣帶來豐厚外匯。當時,鳳梨和同樣作為罐頭銷售的洋菇、蘆筍合稱為「三罐王」。

書中提及,日本時代的台灣鳳梨罐頭產業採「夏威夷模式」:現代化機械、自營農場、外來種,引進更適合製罐的夏威夷「開英種」,以取代台灣「在來種」。鳳梨罐頭內容物的選項也相當多樣化,「依照採用的果實原料(在來種、外來種),以及製造時生果狀態來選擇切片方式,可大略分為全圓形、齒輪型、二等分切片、四等分切片、碎屑狀鳳梨罐頭。」

覺得選擇困難嗎?別擔心,「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也曾在出版物上教導客人,如何配合使用時機(招待客人、自己食用),選購適合的產品,例如製作蜜豆、水果潘趣酒,或是榨成果汁時,並不需要使用到國外種的切片高級罐頭;而招待客人的時候,也不會拿出切成小塊狀的鳳梨碎屑罐頭。」

之後,罐頭產業蓬勃也促使國民台菜「鳳梨蝦球」流行。19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草蝦養殖也進入全盛期,便利的罐頭鳳梨,搭配鮮美肥厚的炸草蝦仁,裹上甜柔美乃滋,成為經典,只是草蝦與鳳梨罐頭王國不再。(作者為資深生活飲食記者)

 

鳳梨乾搭配糯米椒,拌上剝皮辣椒汁,作為涼菜,帶來驚喜。

本文為節錄內容,完整文章請訂閱《料理.台灣》。